百時美施貴寶1月19日宣布,III期ONO-4538-12研究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Opdivo(nivolumab)用于既往接受過治療的難治性或對標準療法不耐受的晚期胃癌患者可使死亡風險降低37%。這類胃癌患者目前尚無任何標準治療方案。 ONO-4538-12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臨床研究,主要評價Opdivo的療效和安全性,主要終點是OS。結果顯示,Opdivo和安慰劑組的中位OS分別為5.32和4.14個月,1年生存率分別為26.6%和10.9%。在次要終點方面,Opdivo組客觀應答率為11.2%,中位應答持續時間為9.53個月,安慰劑組為0%。 Opdivo的安全性與之前在實體瘤中的研究結果一致。Opdivo和安慰劑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42.7%和26.7%,3/4級以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10.3%和4.3%。Opdivo治療組發生率超過2%的3/4級嚴重不良事件包括腹瀉、疲勞、食欲不振、......閱讀全文
胃癌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的類型之一,是全球第二大癌癥相關死亡原因。由于早期胃癌具有非特異度癥狀,患者往往晚期才能確診。臨床數據表明,晚期胃癌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僅為30%-40%,而早期胃癌則為70%-90%。因此,早期診治是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預后的重要途徑。目前,胃癌的診斷依賴于內鏡、病理
“我30年前當醫師時,很少有35歲以下的胃癌患者,現在很多了。”樊代明院士一席話讓記者的胃驟然緊張:“胃癌是中國人第二常患的惡性腫瘤。每3分鐘就有1個人因為胃癌死去,我們坐在這里1個小時,20個胃癌病人已經走了。” 第四軍醫大學校長樊代明和他的研究團隊今天獲得了國家
抗腫瘤治療正疾速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引起市場變革。按照美國版的精準醫療計劃,抗腫瘤治療領域精準醫學的關鍵是基因測序、腫瘤、個性化;而治療胃癌的化學藥物仍是極其重要的品類。 2014年4月,美國FDA批準了禮來公司的抗體藥物Ramucirumab(雷莫蘆單抗)注射液上市,商品名Gyramza。這是
每到節后,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腸胃。最近有讀者在后臺問起,家人胃老是不舒服,總是很擔心,會不會是胃癌?該怎么預防呢? 今天請一節生姜開講,讓我們不妨從鄰居日本那里取取經。 日本治療胃癌的逆天效果 中國和美國的癌癥治療有差距,但在有的癌癥上沒什么區別,比如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都只有20%。
文章導讀 LncRNA是長度大于200nt的長鏈非編碼RNA,在調控不同的分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不僅可以與功能蛋白結合,并在轉錄或轉錄后水平調控基因表達,而且lncRNA也可以作為誘餌,吸附miRNA,調節miRNA調控的靶基因表達。但是,目前關于lncRNA在胃癌中的表達譜
胃癌是我國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可大大降低胃癌死亡率,改善病人生活質量。日本早期胃癌較高的發現率及手術率得益于對無癥狀人群的篩查,值得我國借鑒。日本早年多采用胃氣鋇雙重造影作為早期胃癌的篩查手段,近年血清胃蛋白酶原(PG)測定作為初步篩查方法的有效性在一些報道中得到證實。本文對胃
LncRNA是長度大于200nt的長鏈非編碼RNA,在調控不同的分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不僅可以與功能蛋白結合,并在轉錄或轉錄后水平調控基因表達,而且lncRNA也可以作為誘餌,吸附miRNA,調節miRNA調控的靶基因表達。但是,目前關于lncRNA在胃癌中的表達譜和生物學功能的了
醫療新干線 什么人容易得胃癌?得了胃癌怎么發現?發現后如何治療?這一連串的問題提出是每一位健康大眾對于胃癌所在關注的焦點,在6月28日舉行的“第九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暨第二屆陽光長城腫瘤學術會議”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微創外科專家蘇向前教授為大眾講了一堂生動的健康普及課程,這也是這一全國重
據統計顯示: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每年新發胃癌患者超過46萬人,死亡人數超過35萬,這意味著我們平均每1分鐘新增1例胃癌患者,每1.5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為胃癌而失去寶貴的生命。而且胃癌的發病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中國年輕人胃癌的發病率比上個世紀70年代上升了一倍。“胃”已至此,我
近年,胃癌發病呈以下特點。一是年輕化趨勢日益顯著。近5年,19歲~35歲青年人的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除遺傳因素,飲食不規律、睡眠嚴重不足、工作壓力大,都是造成年輕人發病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二是男性患病比率高于女性,大約是2:1。三是早期診斷率低,我國早期胃癌發現率不足10%,遠低于日本的7
胃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每年胃癌死亡病例占全球同期胃癌總死亡數的40%以上。目前的研究顯示胃癌篩查是減少胃癌病死率有效的策略之一。利用胃癌生物標志物代替胃鏡篩查,可達到更高的普及率,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本文介紹了胃癌常見的生物標志物及其研究概況。 CA與CEA 糖類
胃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中國每年胃癌死亡病例占全球同期胃癌總死亡數的40%以上。目前的研究顯示胃癌篩查是減少胃癌病死率有效的策略之一。利用胃癌生物標志物代替胃鏡篩查,可達到更高的普及率,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本文介紹了胃癌常見的生物標志物及其研究概況。CA與CEA糖類抗原199(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步伐加快,人們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下降,很難抵抗病毒的侵害。胃癌在全世界都是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病。那么為什么會得這種病呢?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 ⑴ 飲食因素: 飲食與胃癌發病關系密切,可以說是胃癌病因中無所爭議的一點。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中胃
2012年胃癌的死亡人數達到了723000人,這個事實清楚地表明,盡管臨床工作者不懈的努力著,胃癌仍是沉重額全球疾病負擔。在靶向藥物多次失敗的臨床試驗面前,人們終于不得不承認,胃癌是一種異質性非常強的腫瘤,由無數的遺傳和分子亞型構成,值得以更細致入微的態度來對待。 2016年6月3日,ASCO
幽門螺桿菌(H pylori,Hp)感染與多種疾病相關,包括胃炎及胃腺癌。關于 Hp 清除是否可預防癌癥,還是僅降低其發病風險,目前還無明確的結論。此外,有研究提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機體還可能有一定益處(如降低肥胖或兒童哮喘的風險等),但證據也尚不充分。讓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學習下 Hp 感染的影響、
2015年預計超過50萬中國人死于胃癌,因此迫切需要實現胃癌的早期診斷和準確分型,迫切需要新的、個性化的、能有效控制胃癌的治療方案。美國登月計劃正在探索癌癥新的治療方案,中國精準醫學抗癌戰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著。 盡管胃癌的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幾十年持續下降,但胃癌仍然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見的惡性
2018年,估計幾乎一半的胃癌(全球癌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死亡人數發生在中國。中國東北部山東省臨朐縣是世界范圍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流行病學研究的確鑿證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前病變和胃癌的發展有關,并表明飲食富含維生素和大蒜可以在維生素攝入不足的高危人群中預防胃癌。雖然經過系列研究,但是
大夫忠告 我國的胃癌發病率高居不下,每年新發40萬病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胃癌診治中心主任何裕隆表示,近幾年來,消化道腫瘤高居不下,這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比如喜好熏烤、高鹽、腌制食物,嗜愛煙酒,都會破壞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嚴重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增加患胃癌概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主要從事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早期診斷和分子治療等相關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美國Arraystar公司的lncRNA芯片分析了胃癌組織的lncRNAs表達情況,篩選到可預測胃癌發生的分子標志物GClnc1,并且闡明了GClnc1在胃癌的發生和發展中是如何
來自中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近日研究成功一種新型的胃癌診斷方法,僅需對患者進行呼吸測試就能確診。在已經進行的130例癌癥診斷中,這種方法的準確率高達90%。《英國癌癥雜志》認為,這種方法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癌癥診斷方式,有效提升癌癥的診斷效率。 據悉,英國每年約有7000例新增胃癌患者,大部分患者
科學家們正在研發一種分析人類呼出氣體的技術。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在幾分鐘之內通過分析呼出氣體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了胃癌。 我們每天呼出和呼進的分子有其獨特的組成模式,而這能夠反映人體的健康情況。因此,科學家試圖利用檢測技術將人們的呼吸情況“打印出來”。實際上,我們已經研發出了與其相類似的技術檢
胃癌在全球腫瘤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其中我國的患病人數就占到一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胃癌就是一種病,但細分的話,它包括彌漫型胃癌等很多種,這些不同類型的胃癌甚至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那么,彌漫型胃癌究竟分幾種?患者手術后化療是否有效?預后如何呢?北京時間3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軍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教授主要從事消化系統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早期診斷和分子治療等相關研究。近期,該課題組應用美國Arraystar公司的lncRNA芯片分析了胃癌組織的lncRNAs表達情況,篩選到可預測胃癌發生的分子標志物GClnc1,并且闡明了GClnc1在胃癌的發生和發展中是如何發揮
胃癌在全球腫瘤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三,其中我國的患病人數就占到一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胃癌就是一種病,但細分的話,它包括彌漫型胃癌等很多種,這些不同類型的胃癌甚至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那么,彌漫型胃癌究竟分幾種?患者手術后化療是否有效?預后如何呢?北京時間3月8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軍
“我不知道我能攔下多少刀。”坐在辦公室,朱正綱教授神色凝重。 他是上海瑞金醫院胃腸外科的帶頭人,也是我國胃癌診治與研究專家,就是他領銜的“一滴血篩查早期胃癌”正從實驗室向市場轉化。但近一年半,他的重心擺在胃癌晚期患者身上。 按現在的普遍認識,手術切除是這類患者的最后希望。可朱正綱不這樣想,這
類器官是人體干細胞在三維環境下培養所產生的組織,幾乎所有上皮及神經等細胞均可以培養成類器官。這些類器官可以作為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良好研究模型,對新藥研發、腫瘤精準治療等都有重要應用價值。圖1. 胃癌類器官(上)及正常胃類器官(下)在光鏡下的形態。(圖片來自Gut雜志) 早在幾年前,其他研究者已經
從小我們就受到教育 好好吃飯,規律飲食 可是最近媒體報道 杭州一位女子非常注意飲食 一日三餐,頓頓不落 可還是得了胃癌 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錢江晚報報道的一則新聞。原來,新聞中這位患上胃癌的不幸女子,丈夫是一位出租車司機。大家都知道,出租車司機的三餐是很不規律的。而這位女子雖然三餐
城市白領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飲食往往沒有規律,胃部疾病成為白領人群中的高發病。胃病中有的疾病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但有的疾病則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胃癌就是這樣的疾病。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達40萬人,死亡人數達30萬人,是我國第三大常見腫瘤。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馬歇爾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的“元兇”,這一提法刷新了當時業內認為胃內是徹底無菌環境的主流觀點。基于此,業內通過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該細菌對消化性潰瘍病的致病機理”。 馬歇爾認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的“元兇”,這一提法刷新了當時業內認為胃內是徹底無菌環境的主流觀點。基于此,業內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