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陳良怡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譚山團隊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分辨率顯微鏡 --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此項成果近日以全文形式在線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影響因子41.67),論文題目為“Fast, long-term,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with Hessian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圖1:海森結構光顯微鏡解析囊泡融合孔道形成全過程。上圖:實際的動態過程解析;下圖:由實驗結果得到的囊泡融合的四個中間態。 在每秒鐘得到188張超高分辨率圖像時,海森結構光顯微鏡的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85納米,能夠分辨單根頭發的1/600到1/800大小結構,而所需要的光照度小于常用的共聚焦顯微鏡光照度三個數量級。由于極低的光漂白以及光毒性,實現了100 Hz超高分辨率成像下連續采樣10分鐘得到......閱讀全文
光學顯微成像的衍射極限生物醫學成像技術是基礎生物學研究和臨床醫學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回顧歷史,已有多位科學家憑借在成像技術方面的突破獲得諾貝爾獎。其中,Roentgen 因發現 X 射線獲得 190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Zernike 因發明相襯顯微鏡獲得 195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Ruska
【導語】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超高分辨率領域的三位學者。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超高分辨率技術在2014年迎來了歷史性的進展。此次“2015年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為
2009年10月31日下午,質譜沙龍第二十三期活動在北京大學分析測試中心舉行。本次活動的報告題目非常吸引人,又在條件極佳的北京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會議室舉行,所以吸引了30余位老師來參加。除了來自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二炮總醫院、北京大學分析測試中心、AB公司、中科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安貞醫院、中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3月22日下午,北京市2016年度激光共焦及超高分辨率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市北科大廈舉行。會議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共同舉辦,旨在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
提到在體小動物神經成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鈣離子熒光探針局部注射或遺傳鈣指示劑(如Gcamp家族)結合雙/三光子顯微鏡的經典在體成像組合。 隨著基因改造技術的突飛猛進,通過病毒轉染和轉基因技術,在神經元內源性表達“基因編碼類鈣指示劑(genetically encoded calcium ind
隨著樣品處理技術在液體中成像技術的改善,應用原子力顯微鏡(AFM)觀察復雜的生化過程成為可能。轉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中心環節,而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觀察蛋白質和DNA的相互作用存在一個矛盾要解決:生物分子需要固定到基底上是原子力顯微鏡(AFM)的成像基礎,而生化反應過程卻需要生物分
【摘要】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Eric Betzig,Stefan W. Hell和William E. Moerner3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成像技術方面的重大貢獻。本文從顯微鏡分辨率的起因入手,對超分辨熒光顯微技術進行了深入闡述。此外,對光學顯微技術的發展前景進行展望。201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北京市2018年度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天文館舉行,會議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和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本次會議旨在推動激光共焦超高分辨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上述學科在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發展和交流。兩百余位專家學者、近
北京大學陳良怡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譚山團隊發明了一種超靈敏結構光超高分辨率顯微鏡 --海森結構光顯微鏡 (Hessian SIM)。此項成果近日以全文形式在線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 (影響因子41.67),論文題目為“Fast, long-term, super-res
從17世紀開始,現代生物學的發展就與顯微成像技術緊密相關。然而,由于受光學衍射極限的影響,傳統光學顯微成像分辨率最小約為入射光波長的一半。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不斷努力,試圖尋找突破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的方法。 在超分辨顯微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現有成像技術的缺陷也日益顯現,例如成像分辨率和成像時間不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7月5日,北京大學7月份免費儀器分析課開講,7月已經安排的課程有7月5日《電鏡原理及分析測試技術》和7月8日《質譜原理及分析測試技術》,由北京大學老師為大家講解分析測試儀器,參與者還有機會近距離現場觀察大型分析儀器設備。北京大學7月份免費儀器分析課《電鏡原理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發表了共計102項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領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統總結了這些研究成果: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篇,Nature 發表了45篇,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31327901)、面上項目(31271423、21573013)等資助下,北京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應用新型超分辨成像技術實現了活細胞單 個轉錄工廠(RNA Pol II cluster)的動態過程觀測和定量分析,研究成果以“Study of RNA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3月19日,北京市2019激光共聚焦超高分辨率顯微學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天文館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主辦,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承辦,會議有200余人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報道。研討會簽到處研討會現場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電鏡專業委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9年12月17日,2019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隆重舉行。本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會議共有200余人出席、參與。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跟蹤報道。年會簽
2019年8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共接收項目申請240711項,面上項目18995項、重點項目743項、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103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7966項、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600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45項、海外及港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2月18日,2018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市天文館隆重召開。此次會議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省市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和交流。本次會議共有200余人出席。分析測試百科網作為支持媒體為您帶來全程報道
蛋白質大多不是獨行俠,它們喜歡形成復合物共同執行任務。跟蹤觀察這些分子機器的蛋白組分,對于理解生物學過程是至關重要的。獲得諾貝爾獎的超高分辨率顯微技術可以輕松分辨相距10-20nm的分子或分子復合物,但這些技術還不足以鑒別緊密復合物中的分子特征。 哈佛大學Wyss研究所的尹鵬(Peng Yin
捷歐路(北京)科貿有限公司 韓冬工程師 捷歐路(北京)科貿有限公司的韓冬工程師帶來了《日本電子球差校正透射電鏡技術發展》的報告。韓冬工程師介紹了日本電子最新推出的一款新產品:JEM-ARM200F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20年11月21日,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廣東中南五省植物生理學會共同發起的“第一屆中南五省植物生理學會聯合學術年會”(5SPPC 2020)在湖南省郴州市召開。本屆會議邀請了多位著名植物生理學領域的專家、教授蒞臨大會發表主旨報告,是中南區植物生理學領域高水平學研產交流
2017年7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劉萬里研究組在《eLife》期刊在線發表了名為《蛋白激酶Cβ(PKCβ)和黏著斑激酶協同調控B淋巴細胞的免疫活化對呈遞抗原的基質硬度的敏感性》(Substrate stiffness governs the initiation of B cell acti
來自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和免疫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n autoimmune disease variant of IgG1 modulates B-cell act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首次報道人類膜聯免疫球蛋白IgG1重鏈胞內
B淋巴細胞作為抗體免疫應答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維系著人類的健康,B細胞的免疫活化進程在其質膜表面的B細胞受體(BCR)識別外來病原體抗原后啟動。該研究組的前期工作揭示B細胞利用BCR來精確地識別抗原的理化性狀。其中,表達IgM-BCR的初始型B細胞的免疫活化對機械力信號敏感,呈現低、中、高的階
近年來,隨著飛秒脈沖激光技術的發展,飛秒時間分辨光譜技術在納米材料的載流子弛豫動力學、化學反應動力學、光合作用超快過程等研究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很多研究對象的超快動力學性質具有高度空間依賴性,如納米材料、量子線、量子點以及光合系統捕光色素復合物等。由于普通的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大生科院的研究人員分別在Cell出版社旗下的Structure雜志,和Current Biology雜志上發表文章,深入系統地研究了細胞極化發生因子Par-3 N-端結構域自組裝的分子機理,以及闡述了白虎形成的遺傳學機制。 在第一篇文章中,生物大分子
“作為北大,作為科技創業者,就是要像王選那樣,做“頂天立地”的事,這樣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說:“這些技術是中國發明的!”、“我們的做法只是提供了一個探索,平臺和經驗都是為了能給年輕人探路。”程和平,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他辭去了在美國高級研究員的終身職位,回到了母校北京大學,從此深耕于北京大
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天文館召開。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12月19日,2017年度北京市電子顯微學年會在北京天文館召開,本次會議年會由北京市電鏡學會、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主辦,旨在推動北京及周邊地區廣大電子顯微學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進電子顯微學工作者在材料科學,生命科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8年10月25日,繼24日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隆重開幕后(詳情請點擊:匯全國顯微學精英 2018全國電子顯微學學術年會在蜀開幕),25日同樣迎來令人激動人心的一天。在今日的大會上,參會學者將聽到國內外多位宗師級學者帶來的顯微學盛宴。分析測試百科網與中國電子顯微鏡學會將共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 謝曉亮1998年,謝曉亮成為改革開放后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2009年,他成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講席教授的中國
2013年3月19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學會和北京市電鏡學會主辦的2013年度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學最新進展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北科大廈成功舉辦。本次研討會以推動北京市及周邊省市激光共焦掃描顯微學的進步和發展,提高廣大相關工作者的學術及技術水平,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