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中的大部分維生素B2是以黃素單核苷酸(FMN)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輔酶形式和蛋白質結合存在。進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分離,在上消化道轉變為游離型維生素B2后,在小腸上部被吸收。當攝入量較大時,肝腎常有較高的濃度,但身體貯存維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過腎閾即通過泌尿系統,以游離形式排出體外,因此每日身體組織的需要必需由飲食供給。......閱讀全文
膳食中的大部分維生素B2是以黃素單核苷酸(FMN)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輔酶形式和蛋白質結合存在。進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分離,在上消化道轉變為游離型維生素B2后,在小腸上部被吸收。當攝入量較大時,肝腎常有較高的濃度,但身體貯存維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過腎閾即通過泌尿系統,以游
膳食中的大部分維生素B2是以黃素單核苷酸(FMN)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輔酶形式和蛋白質結合存在。進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分離,在上消化道轉變為游離型維生素B2后,在小腸上部被吸收。當攝入量較大時,肝腎常有較高的濃度,但身體貯存維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過腎閾即通過泌尿系統,以游離形
膳食中的大部分維生素B2是以黃素單核苷酸(FMN)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輔酶形式和蛋白質結合存在。進入胃后,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分離,在上消化道轉變為游離型維生素B2后,在小腸上部被吸收。當攝入量較大時,肝腎常有較高的濃度,但身體貯存維生素B2的能力有限,超過腎閾即通過泌尿系統,以游離形
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是B族維生素的一種,微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加熱是穩定的。為體內黃酶類輔基的組成部分(黃酶在生物氧化還原中發揮遞氫作用),當缺乏時,就影響機體的生物氧化,使代謝發生障礙。其病變多表現為口、眼和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癥,如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結膜炎和陰囊炎等,故本品可用于上
維生素K可從食物中獲取,也可依靠腸道細菌合成和人工合成。其中,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屬于脂溶性維生素,其吸收需要膽汁、胰液,并與乳糜微粒相結合,由小腸吸收入淋巴系統,經淋巴系統運輸。其吸收取決于胰腺和膽囊的功能,在正常情況下約為攝取量的40-70%可被吸收。其在人體內的半衰期比較短,約為17小時
吃入的維生素C通常在小腸上方(十二指腸和空腸上部)被吸收,而僅有少量被胃吸收,同時口中的黏膜也吸收少許。未吸收的維生素C會直接傳送到大腸中,無論傳送到大腸中的維生素C的量有多少,都會被腸內微生物分解成氣體物質,無任何作用,所以身體的吸收能力固定時,多攝取就等于多浪費。 [5] 維生素C在體內的
食物的加工和烹調方式對維生素B2的吸收有較大影響。維生素B2的最大敵人是光,特別是紫外線,如果用玻璃瓶裝牛奶,牛奶中的維生素B2會在一天內破壞到幾乎為零。維生素B2的另一個敵人就是堿性物質,有人為保持蔬菜好看的綠色,烹調蔬菜時加堿,這種方法可徹底破壞蔬菜中全部的維生素B2。另外需避免的是水,維生
一、實驗目的?了解和掌握熒光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方法二、實驗原理??測Vc 的實驗原理:抗壞血酸在氧化劑存在下,被氧化成脫氫抗壞血酸,氧化型的抗壞血酸與鄰苯二胺作用生成熒光化合物(脫氫抗壞血酸對-氮雜萘),此熒光化合物的激發波長是350nm,熒光波長在430nm,其熒光強度與抗壞血酸含量成正比,樣品的熒
(一)血糖的來源與去路 血液中的葡萄糖稱為血糖。空腹時血糖濃度為3.61~6.11mmol/L.血糖水平恒定,保證重要組織器官的能量供應,特別是某些依賴葡萄糖供能的組織器官(如腦組織)。(二)血糖濃度的調節 血糖濃度受到神經、激素和器官三方面的調節作用。1.激素的調節作用 激素是通過對糖代謝途徑中一
主要是與維生素B2分子中異咯嗪上1,5位N存在的活潑共軛雙鍵有關,既可作氫供體,又可作氫遞體。在人體內以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和黃素單核苷酸(FMN)兩種形式參與氧化還原反應,起到遞氫的作用,是機體中一些重要的氧化還原酶的輔基,如:琥珀酸脫氫酶、黃嘌呤氧化酶及NADH脫氫酶等。 主要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