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11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進入十一月,大陸地區的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作為Nature封面發表的高質量家豬基因組草圖,清華大學發表的又一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完成的帕金森病神經干細胞隨著衰老過程而發生的退行性病變,后兩篇都是以國內研究機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 其中華中農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之一發表的高質量的家豬基因組草圖,為家豬重要性狀基因分離和功能基因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這項研究還通過比較家豬和野豬的基因組,闡明了歐洲和亞洲野豬之間的進化關系,同時揭示出參與免疫反應和嗅覺感應的基因快速進化過程。 此外,研究人員還鑒定了很多可能導致疾病的基因變異體,增加了豬作為生物醫學模式的潛力;研究人員還詳細地分析了內源性的豬逆轉錄病毒,這對于今后可能用到的豬異種器官移植將非常重要。 2009年底,在英國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召開的第三......閱讀全文
大陸學者11月參與發表多篇Nature文章
進入十一月,大陸地區的學者參與的多項研究在Nature雜志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作為Nature封面發表的高質量家豬基因組草圖,清華大學發表的又一結構生物學研究成果,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完成的帕金森病神經干細胞隨著衰老過程而發生的退行性病變,后兩篇都是以國內研究機構為第一單位發表的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Plant cell基因組研究新成果
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中科院/馬普學會等10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測序及分析醉蝶花(Tarenaya hassleriana)的基因組提供了關于十字花科植物繁殖性狀和基因組進化的新認識。相關研究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中科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揭牌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正式揭牌。據悉,該研究所擁有3個中美院士實驗室、12個海歸PI實驗室,匯聚合成生物學前沿力量的國際化團隊,有望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機構。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興前沿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
計算生物學研究所“蛋白建模”學習班舉辦
Juergen Schlitter教授講課中 6月7日至11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計算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舉辦了為期一周的“Protein Modeling” 學習班。學習班面向生科院各所研究生開放,來自全院的多名研究生參加了學習培訓。 學習班由
武漢病毒研究所在病毒納米生物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團隊在病毒納米生物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借助蛋白質的表觀臨界組裝濃度控制病毒納米顆粒(virus-based nanoparticles,VNP)組裝,從而在其內部相容性包裝外源物質的策略。相關工作3月21日在線發表于國際期
生物學術語基因組掃描的概念
中文名稱基因組掃描英文名稱genome scanning定 義從全基因組的遺傳標記中尋找與特定性狀或基因緊密連鎖的標記,并在染色體上定位相關基因的方法。應用學科遺傳學(一級學科),基因組學(二級學科)
生物學術語基因組當量的概念
基因組當量是基因組文庫容量的度量單位。基因組文庫容量的度量單位,指文庫中所有載體的插入片段總長度相當于基因組的總長度。
神經干細胞
神經干細胞關于神經干 細胞研究起步較晚,由于分離神經干細胞所需的胎兒 腦組織較難取材,加之胚胎細胞研究的爭議尚未平息,神經干細胞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理論上講,任何一種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都可歸結為神經干細胞功能的紊亂。腦和脊髓由于 血腦屏障的存在使之在干細胞移植到中樞神經系統后不會產生免疫排斥反
推進后基因組時代物理生物學探索
5月7日~8日,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召開,此次論壇的主題為“后基因組時代的物理生物學”。歐陽鐘燦、郝柏林、陳潤生、歐陽頎等多名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和學者出席了此次論壇,并發表了主題演講。 本次論壇召集人中科院院士楊玉良表示,上世紀末以來,生命科學獲得了飛速發展,
于軍:從基因組生物學到精準醫學
今年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完成10周年。選擇2003年結束這個計劃是為了紀念美國沃森和英國克里克兩位生物學家發現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而沃森博士正是這個宏大計劃早期的實際推動者之一。 科學界往往以重要人物和他們的重要科學發現及技術發明為里程碑。基因組學應屬于分子生物學范疇,其學科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