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使用違法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有關核查情況的通告》(2015年第22號)要求,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進行了自查,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一、全國共有168家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企業報送了自查情況。其中,157家企業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了保健食品,11家企業持有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的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未生產。依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發布銀杏葉藥品補充檢驗方法的公告》(2015年第66號)中的檢驗方法,企業自檢銀杏葉提取物原料359批次。其中,328批次合格,13批次不合格,18批次尚在檢驗中。不合格銀杏葉提取物原料涉及以下8家保健食品企業:大連雙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慶緣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聯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哈藥集團制藥總廠、杭州太和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省磐安縣外貿藥業有限公司、山東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會心堂(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上述......閱讀全文
根據6月8日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于開展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藥品檢驗的通告》(2015年第20號)要求,銀杏葉提取物和銀杏葉藥品生產企業按照總局公布的補充檢驗方法進行了自檢,現將有關情況通告如下: 一、經各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核查,90家銀杏葉提取物、銀杏葉片(含分散片)和銀杏葉膠囊生產
自今年5月以來,“銀杏葉事件”持續發酵,云南白藥、康恩貝、仟源醫藥、方盛制藥等上市公司紛紛卷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銀杏葉事件”發生后,食藥監總局曾組織各地企業自檢,但食藥監總局近期公告顯示:“有4家企業6批藥品企業自檢合格,監督抽驗結果不合格。 除上述問題外,食藥監總局近期還對保健品企業進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現個別藥品生產企業存在擅自改變提取工藝、非法添加相關物質、從不具備資質企業購進銀杏葉提取物等違法行為,并就此開展行動。6月3日,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官網發布了《關于我省藥品生產企業銀杏葉藥品召回情況的公告》,對4家我省涉及此次事件的藥品生產企業銀杏葉藥品召回
◎每經記者 黃宗彥 實習記者 吳林靜 銀杏葉事件這一看似個別企業的違法操作事件,卻如燎原之火一般蔓延到整個行業。 昨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了自去年1月份至今,全國90家生產銀杏葉提取物及產品的自查結果。其中問題批次高達45%,不合格企業近6成。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涉事的上市藥企,被檢批
在熱衷于“純天然”、“植物提取”等概念的保健食品行業,國家食藥總局此次“刮地式”查處銀杏葉提取物行業亂象的風暴,無疑給大小企業帶來傾覆性的危機。 國家食藥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約有203家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其中在產企業129家,停產74家。初步查明,在產企業中,有12家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對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開展執法檢查的通告》精神,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日前下發通知,通過督促企業自查自糾、全面開展監督檢查、組織開展專項抽檢監測并依法處置違法違規行為等,開展對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企業的執法檢查。 在督促企業自查自糾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6月4日發布《銀杏葉提取物、銀杏葉片、銀杏葉膠囊中游離槲皮素、山柰素、異鼠李素檢查項補充檢驗方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測試百科網注)。按照該檢驗方法,銀杏葉藥品生產過程中改變提取工藝、非法添加等違法行為將被檢出。 近期,總局通過飛行檢查發現,部分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謀
“銀杏葉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國家食藥監局近日連發“三道金牌”,強調做好銀杏葉專項治理工作。為此,部分涉事企業也已啟動召回。在風波背后,記者了解到,由于改變工藝能大幅壓縮成本,使得相關企業敢于鋌而走險。同時,也折射出植物提取物行業監管標準的缺失。 國家食藥監總局5月31日再次重申,6月3日以前召
據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消息,2016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去年以來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企業自查及省局組織的監督抽檢監測情況,組織對使用銀杏葉提取物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進行了全面檢查。 經查,濟南偉星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涉及銀杏葉提取物的產品為“纖溶原牌維脂
5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召開新聞通氣會,通報銀杏葉藥品專項治理工作以來,監管部門核查、產品召回及企業自查情況,涿州東樂制藥有限公司等19家銀杏葉制劑生產企業召回工作均已啟動。 目前,監管部門已對桂林興達藥業有限公司、萬邦德(湖南)天然藥物有限公司立案調查,案件現場調查取證已經結束,正在
問題銀杏葉提取物流向21家企業,無限極、如新等啟動召回程序 問題銀杏葉提取物的波及面正在擴大,除了被要求批量自查并公布召回舉措的制藥企業之外,一批以該提取物為原料的保健品生產企業也未能“幸免”。 有接近國藥控股的人士昨日向南都記者表示,植物提取物和動物提取物相繼被嚴查,表明新一輪針對投料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記者從昨天召開的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擴大)會議獲悉,去年,無錫的食品安全形勢平穩向好,全年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去年食品抽檢率達5.02批次/千人,食品抽檢合格率98.62%,均高于《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管“十三五”規劃》的目標,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 數 據
板藍根是用量較大且長期銷售不衰的藥材,覆蓋較廣的使用群體。在國家食藥監總局最新公布的54種不合格中藥飲片里,有28種為板藍根。中藥材產品登黑榜事件時有發生。這也體現出中藥材市場頻出安全質量問題亟須解決。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中藥材染色以次充好、硫磺熏蒸防霉防腐、農殘超標以及擅自改變提取工藝等讓中藥
食品藥品,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正因為如此,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食品藥品安全的公共安全屬性越發凸顯,食品藥品監管也成為現代政府公共治理的重要職能。這就意味著針對食品藥品特別是藥品的特殊商品屬性,政府需要采取有別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管理手段。 1906年,美國《純凈食品及藥物管理法》的產生和美國食品藥
近日,太極集團、通藥制藥、哈藥集團、云南白藥等被卷入“硫磺超標”事件。《經濟參考報》報道稱,“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過的浙貝作為原料,很多成品藥中被檢測出較高的硫磺含量,太極集團、通藥集團、哈藥集團、云南白藥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或涉其中”,文中提及哈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哈藥集團)世一堂制藥廠(以
抽檢監測是2013年新一輪機構改革以來,食藥監管部門新增的一項職能。為充分發揮抽檢監測“治未病”作用,省食藥監局將風險研判納入全系統“一把手”工程,并分別出臺了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研判例會制度,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前移放在風險研判、預警分析、提早預防上,推動監管從“事后滅火”向“事前防范”轉變。截
一談到中醫藥,很多人就會認為是“玄學”,因為無法用西醫理論來解釋。占世界中草藥市場半壁江山的日本和韓國,其所用的中藥原材料80%都是從中國進口,“優質原料”為何常掌握在外國人手中?目前中國還沒有一種中藥進入歐美國家臨床,中藥“走出去”舉步維艱。“走出去”是不是就應該堅持歐美標準?這些困惑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