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提出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驅動下陸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區域表現”項目團隊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植物物候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指標,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同時植物物候變化影響動植物關系,植被分布等,進而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重要的影響。春季升溫和光周期被普遍認為是物候變化的最主要決定因素,但光周期與溫度如何調控植被物候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數據統計分析和實驗驗證分析。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付永碩教授團隊結合大尺度數據分析和野外控制實驗,首次證明了成年樹木中普遍存在光周期對植物春季物候調控作用,但在幼年樹木中的光周期響應存在差異,進而提出了溫周期與光周期協調控制春季物候期的理論框架:光周期通過調整物候積溫需求和冷激需求的非線性關系,進而調整春季物候發生時間,以達到最長生長季與避免冷傷害平衡的最優生長史策略(圖1)。這一研究表明,......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冬季晝夜溫度變化對植物早期物候具有相異效應
氣候變暖背景下,大多數植物的早期物候隨增溫提前已成為共識。但有研究發現這種提前趨勢放緩,甚至出現了相對穩定或者延遲的趨勢。這種植物物候隨增溫而出現的非線性或逆向的變化被認為是由干旱、光周期或者養分限制等引起。然而,很少有人定量評估氣候晝夜非對稱性增溫模式對早期物候序列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理論
《澳門植物物候》出版發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976.shtm近日,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市政署、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等單位合作編寫的《澳門植物物候》在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出版得到澳門特別行政區合作項目“澳門野生植物物候
植物候期的觀察與記錄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植物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植物物候學是通過觀測點或站(各個地方各個區域),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發芽、牛長及枯榮情況,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和季節變換對植物牛長發育影響的規律 影響植物物候
植物候期的觀察與記錄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植物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植物物候學是通過觀測點或站(各個地方各個區域),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發芽、牛長及枯榮情況,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和季節變換對植物牛長發育影響的規律 影響植物物候變化的因素
植物候期的觀察與記錄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植物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植物物候學是通過觀測點或站(各個地方各個區域),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變化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發芽、牛長及枯榮情況,從而了解氣候變化和季節變換對植物牛長發育影響的規律 影響植物物候
植物所在凍土碳分解及其溫度敏感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凍土分布區儲存著大量有機碳,其碳庫大小超過全球土壤碳庫的1/2。同時,凍土區氣溫在以超過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續上升。顯著的氣候變暖可能使得凍土中儲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導致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在此背景下,凍土碳循環成為近年來全球變化研究中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目前學術界
植物所解析高寒草地土壤碳分解溫度敏感性的調控機制
土壤碳分解的溫度敏感性表征土壤碳分解過程對溫度的響應程度,通常用Q10來表示,即溫度每增加10度土壤呼吸速率增加的倍數。這一參數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反饋關系的方向與強度,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關鍵參數。因此,土壤碳分解的溫度敏感性及其調控機制成為近20年來全
研究發現植物物候對氣候變暖發出響應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副研究員馬倩倩與合作者研究發現植物物候對氣候變暖的響應。相關研究發表于《全球變化生物學》(Global Change Biology)。馬倩倩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黃建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植物物候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已有研究報道:隨著氣候變暖,植物春季展
我國科學家提出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驅動下陸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區域表現”項目團隊提出了溫周期和光周期協同調控春季物候新理論。 植物物候是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指標,其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和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決定性影響,同時植物物候變化影響動植物關系,植被分布等,進而對生態系統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凍土碳分解及其溫度敏感性調控機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基于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在2013至2014年連續兩年的大范圍采樣,結合室內恒溫、變溫培養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種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及其溫度敏感性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雜志上。
北方針葉林春季物候變化的關鍵熱臨界點獲揭示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合作,揭示了驅動北半球針葉林春季物候變化的關鍵熱臨界點。相關研究發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張亞玲、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國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禹為
氣候變暖與植物開花與展葉物候相關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82.shtm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郭梁青年研究員在植物物候響應氣候變化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以“Climatic drivers and ec
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間隔影響規律被揭示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梁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urrent Biology上發表研究成果,探究了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物候及其間隔的影響規律。全球變暖背景下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已得到廣泛報道,然而,系統、全面探究植物花葉間隔的氣候變化響應及其生態效應的研究卻較為缺乏。花葉間隔表征著植物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在全球范圍內有大量研究發現,過去幾十年氣候變暖導致春季物候期提前,而很少有研究從廣闊空間尺度上比較物候提前的空間差異性。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及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倩倩在研究員黃建國的指導下,分析了歐洲16個溫帶樹種的共22個春季物候期(包括發芽和開花)的空間變異性隨時間的變化。研究發
華南植物園在澳門植物物候監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物候現象是環境變化最敏感、最精確的指示劑,包括植物發芽、展葉、開花等。通過一年四季對植物的物候觀測,記錄各生長發育期到來的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天數、年紀變化,來了解植物物候對外界環境的依賴關系,特別是與氣候的關系。植物物候作為分析當地氣候變化規律和指示當地自然季節變化的指標,其研究不僅為當地植物
植物生長節律在線物候自動觀測系統的技術參數
數據采集器Sutron XLink 500 1、尺寸cm: 11.4 x 15.8 x 4.1 2、重量:1 lbs. (0.5 Kg) 3、IP 等級: IP66 4、 操作溫度: -40 °C 至+70 °C 5、 認證:CE、FCC、ISED 6、電源要求:電壓 9–20 VD
植物生長節律在線物候自動觀測系統的重要性
植物生長節律,即植物物候是指植物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如氣候、水文、土壤等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它包括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物候觀測是研究氣候對植被影響的重要手段,植物物候的變化可以直觀地反映某些氣候變化,是溫室效應氣候變暖研究重要觀測對象。植物生長節律的變
植物生長節律在線物候自動觀測系統的技術特點相關
技術特點 l IP網絡視頻和BNC同軸視頻輸出 l 輸出高達5兆像素,1080P,720P和NTSC / PAL l 分辨率比CCTV攝像機高出15倍 l 內部事件觸發NVR /電子郵件/ FTP l 以太網供電,12VDC或24VAC l 提供1.3、3和5百萬像素 l 集成視頻
森林木質部春季物候對溫度波動的響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張亞玲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求是特聘教授黃建國團隊同全球共28家科研單位/部門開展合作,首次揭示了北半球尺度內森林木質部春季物候對溫度波動的響應。相關成果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雜志。《當代生物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一篇來自國際樹輪研究旗艦期刊Dendrochronolog
森林木質部春季物候對溫度波動的響應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張亞玲與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求是特聘教授黃建國團隊同全球共28家科研單位/部門開展合作,首次揭示了北半球尺度內森林木質部春季物候對溫度波動的響應。相關成果發表于《當代生物學》雜志。《當代生物學》雜志同期發表了一篇來自國際樹輪研究旗艦期刊Dendrochronolog
研究揭示氣候變暖促使濕潤地區植物開花物候緯度間差異增大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4/t20210407_4784149.shtml 植物開花時間會隨緯度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常常形成顯著的緯度格局。對同一種植物來說,低緯度地區的個體常開花較早,高緯度地區的個體開花較晚。較大的緯度間開花時間差異(或較小的重疊)通
青藏高原所揭示降水和溫度對青藏高原返青期的交互影響
理解青藏高原返青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研究目標,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世紀80和90年代加劇變暖導致高原返青期提前達15-18天,約為同期北半球平均的3倍。近十余年高原繼續快速升溫,區域平均返青期卻并未呈現明顯變化趨勢,較早研究推測西南地區春季降水減少引起水分不足,導致返青期
土壤呼吸溫度敏感性的空間變異研究獲進展
??????? 研究表明,中國區域內,落葉林土壤呼吸Q10大于常綠林,常綠針葉林的土壤呼吸Q10大于常綠闊葉林,并且氣候越寒冷、土壤有機碳密度越大的生態系統,其土壤呼吸Q10越大。中國區域土壤呼吸Q10的空間變異受到觀測期間土壤溫度的平均值、土壤有機碳密度和生態系統類型的綜合影響。土壤呼吸Q
陸地植物地上與地下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不同步
近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劉慧穎青年研究員、周旭輝教授與蘭州大學、浙江農林大學、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瑞士伯恩大學等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通過匯總來自19個國家的88個增溫實驗研究,揭示了植物地上與地下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非同步性。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植物物候是指植物受環境
華南植物園在樹木發芽物候的適應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008/t20200831_4757638.shtml 晚春較低溫導致的霜凍危害樹木的葉片生長,從而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功能。以往研究表明,植物可通過對當地環境的長期適應來調整發芽物候,以達到生長季長度和凍害躲避間的平衡。目前,尚缺少
南京地理所富營養化湖泊浮游植物物候過程研究獲進展
物候過程和變化是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最直接響應,相關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和富營養化交互作用能夠顯著改變湖泊浮游植物物候特征。由于長時間序列連續觀測資料的缺失,浮游植物物候參數的提取和成因機制的解釋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該領域的研究比較滯后。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
全球變化下土壤呼吸及其溫度敏感性研究取得進展
土壤呼吸(Rs)是陸地生態系統排放到大氣二氧化碳(CO2)的最大通量,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土壤呼吸一般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異養呼吸(Rh),為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時所釋放的CO2;另一部分是自養呼吸(Ra),主要包括活體根系呼吸所釋放的CO2。在全球范圍內,土壤呼吸通常隨溫度增加而增加,其
昆明植物所等在板栗物候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帶領的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270524,41030101)和國際農業研究顧問組(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gram,CRP)項目等資助下,與中
青藏高原所揭示高寒植物物候序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過程
8月18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汪詩平研究組題為Responses of sequential and hierarchical phenological events to warming
研究人員揭示凍土碳分解及溫度敏感性調控機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小組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大范圍采樣,并結合室內恒溫、變溫培養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種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及溫度敏感性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凍土分布區儲存著大量有機碳,其碳庫大小超過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