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基于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在2013至2014年連續兩年的大范圍采樣,結合室內恒溫、變溫培養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種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及其溫度敏感性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于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雜志上。 研究人員發現,凍土層土壤碳釋放速率與活動層相當甚至更快。活動層土壤碳釋放速率主要受底物質量控制,而凍土層土壤碳釋放速率則主要取決于微生物尤其是真菌的相對豐度。進一步研究表明,凍土區土壤碳分解溫度敏感性不僅取決于底物質量,同時也受到了土壤pH等環境因素的顯著影響。這一結果并不支持早期學術界關于“底物質量是維持土壤碳穩定性的主要機制”的傳統認識。 該項研究揭示了凍土層與活動層土壤碳分解調控因素的差異,闡明了凍土區土壤碳分解溫度敏感性與底物、環境、微生物屬性之間的關聯,相關研究結果為發展地球系統模型提供了重要啟示,對認識凍土碳循環特征及......閱讀全文
凍土分布區儲存著大量有機碳,其碳庫大小超過全球土壤碳庫的1/2。同時,凍土區氣溫在以超過全球平均值2倍的速率持續上升。顯著的氣候變暖可能使得凍土中儲存的大量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進而導致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正反饋。在此背景下,凍土碳循環成為近年來全球變化研究中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目前學術界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小組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大范圍采樣,并結合室內恒溫、變溫培養以及碳分解模型等多種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及溫度敏感性的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通訊》和《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凍土分布區儲存著大量有機碳,其碳庫大小超過全球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雙邊合作協議,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俄合作交流項目。經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02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俄方核對項目清單,以下189項申請通過初審:序號科學部編號項目名稱中方申請人中方依托單位俄方申請人俄方依托單位11181
封面故事:地球也有一個“特洛伊”伙伴 200多年前,數學家拉格朗日預測到被稱為“特洛伊”小行星的天體的存在。它們是一些小型天體,如果其保持在一個行星軌道之前或之后60°的“三角點”附近的話,那么它們便能夠穩定地與這個行星共享軌道。木星有數千個“特洛伊”小行星;火星和海王星也有一些。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采獲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試采成功能否改變能源市場的現有格局?又能否在不久的將來影響我們的生活?中國真的突破了這一技術嗎?2030年,我們是否能夠
英國著名雜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近期《Nature》下載論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4月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楊元合研究組以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大尺度取樣并結合高通量測序手段,揭示了青藏高原凍土區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分布格局及其調控因素。相關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生態學》上。 研究人員通過對微生物多樣性在空間上的變化——微生物β多樣性的研究
封面故事: 103號元素“第一電離電位”的首次測定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現代最大的一次修正發生在1944年,當時Glenn T. Seaborg在鑭系元素之下插入了一個新系列的元素——錒系元素(原子序數89-103)。在本期《自然》上,Yuichiro Nagame及同事報告了103號元素(
賦存于海洋和多年凍土區的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能量密度高的非常規高效清潔能源,其儲量相當于全球已探明常規化石燃料總碳量的兩倍以上,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接替能源。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青柏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特別指出,亟待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分
一提起北極,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到浩瀚的冰雪世界、絢麗多彩的北極光、憨態可掬的北極熊。北緯66°以北的北極地區,包含被浮冰覆蓋的北冰洋,以及屬于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八個環北極國家的永久凍土區。其中北冰洋占北極地區總面積的60%,其余約800萬平方千米為陸地。北極地區的陸地和海洋地形圖 (圖件
溫度低、海拔高,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于這個原因,過去科學家猜測這里的河流也應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一項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量處于世界中高水平。該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中。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
全球約60%的土壤碳儲存在多年凍土區,隨著氣候變暖促進土壤碳排放,多年凍土區域有可能因此成為一個巨大的碳源。當前的地球系統模式只模擬了凍土垂直水平上的緩慢融化,而沒有考慮到凍土的突然解凍過程。凍土的突然解凍往往會導致地形地貌發生巨大改變,例如造成地面塌陷、快速侵蝕和崩塌,形成湖泊和濕地等。盡管只
圖為二0一七年六月九日,我國在位于廣東珠海市東南三百二十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試采可燃冰的作業平臺。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是有這樣一種冰,不僅可以燃燒,其熱值還比石油多10倍,燃燒后很清潔,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儲
中國可燃冰研究開發已落后日本十余年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對外宣布,該國在愛知三重縣外海已成功從海底可燃冰層試驗開采提取甲烷氣體,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開采技術的國家。日本媒體NetIB News擬文指出,此次試驗開采成功可以“打開日本成為資源豐富國家的大門”。 然而,對于亟待擺脫高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通過參考北極圈脆弱性實驗(ABoVE)數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原生態系統中,碳在凍土中的保留時間比40年前減少了約13%。這意味著那里的碳循環正在加速,且速度比北冰洋更快。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安東尼·布
5月18日,一則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我國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標志著我國可燃冰開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自主創新的重大成果。這一屬于中國人的標志性科技成就,將對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提起
就中國的情況看,南海地區預計有680億噸油當量的“可燃冰”,青海地區也有350億噸標準油當量的可燃冰 盡管上證綜指表現低迷,但12月18日的資本市場卻不乏亮點——“可燃冰概念股”神開股份、黃海機械和天科股份等呈現上漲態勢,其中,神開股份更是以漲停收盤,報收于12.57元/股。 他們的
據世界氣象組織宣布,1998年至2007年是有記載以來最暖和的十年。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才能算是“安全”,但我們卻清楚知道全球氣候變化為人類及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極端天氣、冰川消融、永久凍土層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態系統改變、旱澇災害增加、致命熱浪等等。現在,不再是科學
科學家已探索出人工甲烷水合物的制備工藝。他們在實驗室中利用活性炭材料作為納米反應發生器,成果模擬并加速甲烷水合物的自然產生過程。此項研究的突破之處在于將甲烷水合物自然產成過程的時間大大縮減,從而方便了其在技術應用領域的使用。 《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一篇有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公布,已成功從近海地層蘊藏的甲烷水合物(一般稱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天然氣,這一消息讓非常規天然氣再度趨熱。 相比過去兩年全球熱炒的頁巖氣,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量還要多出很多倍。可燃冰,是否會繼頁巖氣之后再度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 各國競逐 可
多年凍土區碳循環野外觀測系統分布圖 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凍土有機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由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半球冰凍圈變化及其對氣候環境的影響與適應對策”第二課題“凍土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理及其碳循環過程”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楊元合研究組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去10年間青藏高原凍土區活動層土壤碳庫在以一定速率顯著增加,土壤碳的積累僅發生在下層土壤,并且主要源于有機碳含量的增加。上述結果證明青藏高原凍土區活動層土壤是個顯著的“碳匯”。該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
就像2007年阿拉斯加火災造成的那樣,5500萬年前突然發生的全球變暖可能是由永久凍土釋放的二氧化碳所致。5500萬年前,世界突然升高了5攝氏度,變得“炙熱”,海洋也變酸,大量生物開始滅絕。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這是與目前剛剛開始的由使用化石燃料引發的全球變暖最接近的歷史事件。其實1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全球變暖進程將加快。 印度時報近日發表一篇題為《最新研究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的報道。報道稱,全球變暖已經超出預想。美國地質勘探局牽頭的一項調查稱,隨著北極地區在下個世紀逐步融化,被冰凍的440億噸氮
沉積物(sediments)形成了富含骨骼殘骸的考古遺址的地質層,但是這些沉積物地層中的剩余DNA一直不受古人類學者的重視。直到今天,一隊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主導的國際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技術,可以用于追蹤這些沉積物中的DNA,甚至在沒有骸骨的洞穴或地層中,也可以檢測到古代遺留下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全球變暖進程將加快。 印度時報近日發表一篇題為《最新研究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的報道。報道稱,全球變暖已經超出預想。美國地質勘探局牽頭的一項調查稱,隨著北極地區在下個世紀逐步融化,被冰凍
芝加哥大學計算海洋化學家大衛●阿徹(David Archer)日前發表文章稱,盡管最近甲烷從海洋和北極凍土中逸出的消息牽動了公眾的心,但最可怕的還不止于此。 據每日氣候網站報道,阿徹表示,雖然不知道凍結在海洋深處的甲烷總量有多少,但應該不少于目前剩余的化石燃料的總和。而且,封存在逐漸
Matthias Meyer正在一個清潔間工作,幫助尋找一種從古代土壤中獲取人類DNA的方式。 圖片來源:馬普學會 5000年以前,一名尼安德特人在今天比利時的一個洞穴中解手,埋葬品中除了其他的東西之外,還有他的DNA樣本。土壤礦石上的尿液和糞便樣本最終分解。但DNA記錄卻保存了下來,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