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從恒星級黑洞到星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普遍尺度關系。該工作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周新霖、袁為民等,ApJ Letter, 2015, 798, L5;arXiv:1411.7731)。 黑洞無毛定理認為,黑洞的性質可以由很少的物理量決定,包括質量、自旋和電荷。其中電荷很快會和周圍環境的電荷中和而變得電中性。因此天文觀測上黑洞只由質量和自旋兩個物理量完全的描述。這實際上暗示了對于所有黑洞存在簡單的尺度關系。然而,由于黑洞吸積流不同吸積率時的復雜觀測效應,以及跨尺度的黑洞質量測量的困難性,這樣一個簡單的尺度關系是很難獲得的。該項研究工作基于十年前著名天體物理學家Abramowicz等人的一個想法,即高頻準周期震蕩的頻率只和黑洞的質量和自旋有關。在前人提出的恒星級黑洞存在該關系的基礎上,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找到了新的觀測證據,揭示了高頻準周期震蕩的頻率......閱讀全文
黑洞可以只用兩個基本特征來描述:質量和自旋。人們幾十年前就能測出黑洞質量,但要檢測其自旋速度還很困難,天文學家已用間接方法獲得了19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自旋速度。據《自然》網站近日報道,英國天文學家報告稱,他們用了一種新方法來計算超大質量黑洞的自旋,比傳統方法更加直接。 傳統方法于1995年提
“混合型”納米光子器件的微型化 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微型化推動的,在電子器件之后,現在光學器件又在朝著單分子功能的方向發展。將不同的、彼此分離的光子元件組合起來,以生成“混合型”納米光子器件,這種方式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有用的功能,但利用傳
“混合型”納米光子器件的微型化 現代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由微型化推動的,在電子器件之后,現在光學器件又在朝著單分子功能的方向發展。將不同的、彼此分離的光子元件組合起來,以生成“混合型”納米光子器件,這種方式可能會產生一系列有用的功能,但利用傳統組裝過程卻難以實現這樣的結構。Oli
雙黑洞并合示意圖 北京時間6月16日凌晨,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與歐洲Virgo引力波探測器在美國天文學會圣地亞哥會議上共同宣布,在高新LIGO探測器的數據中確認了又一起黑洞并合事件。 確認不是孤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說,LIGO宣布初次發現前,大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最新消息,中外三個科研團隊分別對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恒星級黑洞——天鵝座X1(Cygnus X-1)的距離、質量、自旋及其演化做出最為精確的測量和限制,發現該X射線黑洞雙星系統包含一個21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且自轉速度極接近光速。 這是科學家迄今發現并確認的唯一一個黑洞質量超過
6月2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成果稱,一個通常處于休眠狀態的超質量黑洞(SMBH)撕碎了一顆臨近的恒星。這項研究分析了收集到的X光數據,這些數據來源于這顆恒星經歷的“潮汐瓦解事件”和被吸入超質量黑洞的過程。該成果為研究通常處于沉睡狀態的黑洞的引力效應開辟了新途徑,并可能應用于測量黑洞的自
黑洞及其周圍的物理現象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不同質量的黑洞(如恒星級質量、中等質量、超大質量等)由重子物質通過復雜的過程而形成,它們具有視界、能層、時空奇點等特性。宇宙中充滿大量暗物質,它們如何影響黑洞的時空特性?黑洞又如何影響暗物質的分布?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徐兆意博士
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隱形傳態在概念上非常類似于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糾纏把量子態傳輸到遙遠地點,而無需傳輸載體本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成果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于《自然》雜志。這是自1997年
這是一張錢德拉塞卡X射線望遠鏡拍攝的圖像,顯示銀河系中央部位靠近核心黑洞的天區。到目前為止這一天區已經探測到超過2000個高能X射線爆發源。 北京時間8月14日消息,超大質量黑洞顧名思義是指質量巨大的黑洞,它們往往具有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倍的太陽質量,很多星系的核心都存在這種級別的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科學家們將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分析相關數據,預計2018年黑洞會首次向人類露出“真容”。不過遺憾的是,在這次的全球協作中,沒有看到中國科學家的身影。黑洞為何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瀚霖杯201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3年1月19日揭曉。 此項年度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了19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在社會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5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項目終審評選專項工作和項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曉。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18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
John Preskill(左)、Kip Thorne(中)和霍金探討黑洞理論。圖片來源:CALTECH ARCHIVES 在1955年去世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已經花了幾十年去追求一種孤獨的、不切實際的探索:一種能統一引力和電磁學的萬物理論——盡管物理學家在其間已發現了新的核力量。而近日去
也難怪很多人對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質疑,因為這次結果的確是太突然、太幸運了。并且,盡管愛因斯坦在1916年就預言了引力波,但他對自己的這個預言的態度也是反反復復頗為有趣的。愛 因斯坦本人直到1936年對此還尚未有一個確定的答案。他曾經在一篇論文中得出“引力波不存在”的結論!但因為該文中他的
用什么“尺子”來測量這么小的長度變化?科學家們又請出了引力波的大哥-電磁波,以激光的面貌出現。所用儀器是和1887年邁克耳遜的干涉儀[7]基本同樣的原理。干涉儀向不同方向發出兩束激光,在兩個長臂中來回后進行干涉,從干涉圖像則可以測量出兩臂長度的微小差異。這種設備是愛因斯坦的幸運神,當年邁克耳孫和莫雷
當地時間2月15日,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織宣布,接收到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和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共350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將對其兩個探測器進行重大升級。 LIGO曾于2015年首次在人類歷史上聆聽到時空的漣漪——引力波。升級后的LIGO將被命名為
在不同尺度上,物理世界遵循著不同的規律。描述微觀量子世界的定律,與描述宏觀物體的定律有著本質的區別。然而,任何隨著尺度的變化必然是連續的,物理學中看似截然分立的領域,實則具有豐富的聯系。 《尺度,法則和生命》這幅畫,正是通過17個地位顯著的公式,描繪了物理學不同領域的聯系
數千年來,人類依靠直覺去探索世界運行的原理。雖然這種方式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結果仍然是真理大過謬誤。現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正發生劇變:人工智能刷新著超越人類的成績、引力波將帶來天文學革命、基因編輯讓設計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計算機虎視眈眈地要推翻50年來的經典運作方式……這
Science: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力學再取新突破 實現對量子系統的調控是人類認識并利用微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訴求,也是諸多前沿科學領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為一種重要的量子調控研究體系,在世界各國的量子計劃中均被列為重點研究對象。開展單自旋量子調控研究有助于人們在更深層次上認識量子物理的基礎科學問題,
物理與材料學領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張余洋、丁洪及高鴻鈞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通用項目)擬提名名單,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5項,分別是北京科技大學葛昌純,電子科技大學劉盛綱,西安交通大學姚嘉,北京大學陳佳洱,武漢大學李德仁;自然科學獎59項,技術發明獎25項,科技進步獎40項。 原文如下:教育部擬提名2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北京時間7月4日下午宣布,CERN的Atlas(超環面儀器)實驗和CMS(緊湊繆子線圈)實驗都觀測到新粒子,該粒子與科學界尋求已久的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
17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刊登了一項重要成果: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在實驗室成功制成一種具有負質量的超流體,當推動它時,它不會像普通物體那樣向前加速,而是向后運動。這一研究成果為探秘中子星、黑洞與暗物質等宇宙現象,提供了全新實驗工具。 理論研究已經證實,像電荷有正負之分一樣,物質也有負質量。
科技發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多得多,多到難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類如此愚昧,我們還有什么物事必須難以釋懷? 1、施一公教授的演講 一個生物學家面對生命之謎的不懈追
美國物理學會主編的《物理》雜志12月30日公布了2013年國際物理領域重要成果,“發現四夸克物質”位列十一項成果之首。《物理》雜志評選真正在物理學界內外引起轟動的成果,綜合考慮了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出人意料的成果和發現,或者導致更先進的技術的可能性。 下面是《物理》雜志網站對“四夸克物質”的簡介
上圖為中科院武漢物數所周欣在操作“點亮”肺部的核心設備:一臺能放大氙氣信號的自主研發設備。中圖為中科院武漢物數所的研究團隊發布我國首幅超極化氙-129肺部磁共振影像。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攝 下圖為受試者被推進核磁共振譜儀進行檢測。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氣體產率高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139江南大學 食品微波加工技術基礎 范大明130140江蘇大學 分子印跡選擇性分離 潘建明130141江蘇師范大學 隨機偏微分方程理論 劉偉130142江西財經大學 多媒體內容分析與質量評價 方玉明130143蘭州大學
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日本學術振興會合作項目初審結果的通知 經過公開征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共收到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合作項目申請110項。經初步審查并與日方核對名單,確定有效申請98項,其中合作交流91項,雙邊研討會7項。現將通過初審的項目公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