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大會。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國民生銀行12月20日在北京宣布,共同建立嫦娥工程獎勵基金,嫦娥二號任務有功人員獲得該基金首期3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 據介紹,嫦娥工程獎勵基金用于國家探月工程的人才激勵和人才培養,以不斷發展壯大中國航天事業的科研隊伍,激勵探月工程有功人員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中國民生銀行當天下午舉行捐資儀式,后者為祝賀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表達對中國探月科研人員拼搏探索精神的敬意,從提升國家核心實力、助推中國航天工業發展、履行社會責任的愿望出發,決定捐資900萬元人民幣,建立嫦娥工程獎勵基金,并首期投入資金300萬元人民幣,獎勵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閱讀全文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國內這兩年才開始有科學實驗衛星上天,之前幾乎所有航天發射的目標都是‘用’,而在科學產出方面少有國際公認的成果。”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我國的航天事業應多向基礎研究領域傾斜。 2017年我國的航天發射“日程表”依舊激動人心:
2月20日,我有幸作為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代表中的一員,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夢想、創新、實干”這6個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華民族是勇于追夢的民族。”公元前13世紀甚至更
五部委表彰探月工程突出貢獻者 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已取得圓滿成功,為表彰先進、激勵斗志,動員、團結和凝聚各方面力量,進一步組織實施好月球探測工程,為航天事業和國防科技事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人事部、國防科工委、國資委、總裝備部和中國科學院今天聯合對在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建設、發射、測控和科學應
11月11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六期“院士大講堂”在中關村園區舉行,空間探測及微波遙感專家姜景山院士做了題為“空間探測縱橫——進入、認識、利用太空”的報告。 姜景山是著名的微波遙感及航天應用工程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原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副總
自9月28日進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歷時12天的緊張工作中,石家莊鐵道大學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趙正旭教授及劉展威、佟寬章、王威4人圓滿地完成了嫦娥二號三維可視化前期任務。向全球展現了嫦娥二號發射任務的實時精彩仿真。 “以前是航天可視化,現在是可視化航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
“通過專項科研業務經費的支持,實驗室經過頂層設計,組織和實施了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地表過程的遙感綜合觀測與模擬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施建成研究員介紹說。 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飾不住興奮之情:“研究不僅初步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全
中國為什么要實施繞月探測?繞月探測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什么?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杰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采訪。 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中國探月不是
低調沉穩,是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副主任薛長斌給人的第一印象。 曾先后擔任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和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分系統總設計師的他,將自己的成就歸結為“運氣好”,“我覺得個人是一方面,幸運的還是趕上了整個時代發展的大潮。” 在這些光環背后,他既是眾人眼中雷厲風行的總設計師,
中國登月下一步 所有參與航天活動的國家都承認,航天是一項風險極高的事業,幾乎都曾飽嘗過失敗的苦澀。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坦言,探月工程經受不起失敗。特別是嫦娥三號80%的產品和技術都是新的,更增加了風險。 即使是在相對成熟的發射階段,其運載火箭必須滿足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80華誕之際,孫家棟收到當時健在的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賀信。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與組織領導了中
8月16日上午10點,國防科工委網站、國家航天局網站共同舉辦了“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和風險分析”的在線訪談。訪談邀請到了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網、國家航天局網站,圍繞中國探月的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三五”期間,圍繞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中國航天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這幾天,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在進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測試,這一次,它要運送的是總重量超過8噸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 “十三五”期間
主要看點行業:航空航天挑戰:如何實現輕量化設計并保證優化設計結果的工藝性及美觀性。Altair解決方案:運用Altair Inspire進行拓撲優化設計,得到輕量化的設計結果;并利用PolyNURBS模塊進行建模,得到可以直接3D打印制造的設計模型。優點· 提升設計效率,節約大量時間;· 設計模型與
12月2日1時30分,“嫦娥三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飛向太空。在這一全球矚目的“嫦娥探月”之旅中,江西星火航天新材料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集團718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天津燈塔涂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的一批化工新材料功不可沒。 推進劑為運載火箭添動力 在這
1月11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 題:創新發展 不辱使命——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是對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極大激勵和鼓舞!” “溫家寶總理的報告振奮人心,建設創新型國家時不我
嫦娥登月,玉兔入懷,嫦娥系列的成功是航天技術高速發展的縮影,亦是航天系統高新技術成功應用的典范,帶動了整個產業的蓬勃發展。其中,微電子行業作為基礎產業,更是得到了更快更好的發展。 微電子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產品,例如Intel公司的I系列CPU處理器、蘋果公司中支持Iphone、Ip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工程,從北斗組網到嫦娥探月工程,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 對于奮斗在一線的航天人來說,每一次火箭成功發射,都離不開他們前赴后繼的堅守。 劉紀原 強國之需 我輩之責 “國家需要,是那個時代許多人的自覺選擇。”對于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專家劉紀原來說,這也是他幾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中國的航天事業不是同哪一個國家去競爭,它的穩步成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它拉動很多我國產品的創新,還有就是技術的發展。”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表取采樣執行裝置”研發的香港科學家容啟亮如是說。 容啟亮是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
2007年度“感動中國”2008年02月17日晚頒獎 由中央電視臺評選 科學家錢學森和國家科技大獎得主閔恩澤入圍 “嫦娥一號”研發團隊獲“特別致敬” 由中央電視臺評選的2007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揭曉,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與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閔恩澤入圍,“嫦娥一號”研制開發團隊獲“
從“天眼”到“嫦娥”,從火星到暗物質,星空浩瀚無垠,中國的探索之旅才剛剛開始 從“一曲星夢東方紅”,到“嫦娥奔月創奇跡”,航天夢為實現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精神動能 目送嫦娥四號升空,見證嫦娥玉兔互拍成功,一個多月來追蹤采訪“月背著陸”的經歷,讓人心潮澎湃。 1月11日下午4時許,嫦娥四號著陸器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葉培建表示,深空探測,必須要走到比月球更遠的地方,我國航天人在嫦娥一號完成后就設想探測火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已比較成體系。尤其是探月工程二期后,我國建
“嫦娥四號”著陸后,巡視器隨即進行分離,“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人類首次行走”足跡,這一切都凝聚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技術團隊的心血。“玉兔二號”月球車輪子外側,由SiC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制成的棘爪。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
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京舉行。為褒揚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在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突出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281880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中國航天六十余年來,已有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杰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將在2022年前去探訪一顆神秘的金屬小行星——靈神星。 科學家之所以對這顆小行星產生濃厚興趣,是因為其全部由金屬構成,包括鐵、鎳、黃金、鉑金等。 就在前不久,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在一次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也表示,我國正規劃
6月27日1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新技術試驗雙星發射升空。 組建48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成長、壯大,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遠征太空的長征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中國航天也從這里走向世界。不斷刷新進軍太空高度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的鍶87原子光晶格鐘(鍶光鐘)數據首
屆時航天員將首次出艙行走;目前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 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12月2日表示,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衛星研制實現了新的突破,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深空探測的全新歷史階段。他同時透露說,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我
中國已經實現了宇航員太空行走的夢想,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的科技的飛速發展。而又將在2016年實現登上月球的夢想。航天事業的成功離不開背后強大的科研團隊,也離不開機械行業、儀器儀表行業、金屬行業加工業等眾多行業的支持。 航空航天產品都必須有嚴格的質量保證,不能出任何差錯,而產品質量監控、檢測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