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6-14 11:25 原文鏈接: 小行星探測:采礦或更具實用價值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將在2022年前去探訪一顆神秘的金屬小行星——靈神星。

      科學家之所以對這顆小行星產生濃厚興趣,是因為其全部由金屬構成,包括鐵、鎳、黃金、鉑金等。

      就在前不久,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在一次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也表示,我國正規劃實施小行星探測任務,并預計于2020年后發射小行星探測器。

      那么,各國爭先探測小行星的意義是什么?迄今我國在小行星探測上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還有哪些技術壁壘需要克服?相較于龐大的花銷,小行星探測又是否值得?

      帶動太空經濟發展

      一般而言,小行星是太陽系中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季江徽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開采小行星的意義在于探測并“攫取”小行星上潛在的稀有礦物,比如可能存在的鉆石、鉑金等。

      他解釋,小行星采礦是對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如靈神星就是一顆幾乎完全由金屬構成的M型小行星,而M型小行星含有豐富的鐵、鎳及稀有金屬資源,將在未來對地球及人類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推動人類科技和文明發展。

      據介紹,目前美國已有三家公司宣布實施小行星采礦計劃,英國小行星采礦公司也在說服政府為小行星采礦提供政策支持。

      “小行星采礦將全面帶動一種未來的重要經濟形式——太空經濟。”季江徽表示。

      探測行星仍具局限性

      小行星探測對于我國的航天事業尤其是深空探測事業,無疑具有重要的積極影響。

      截至目前,我國對小行星的探測的主要成果是“嫦娥二號”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探測,并已完成了對小行星的光學觀測和自主軌道確定等工作。

      “通過光學圖像,我們研究了圖塔蒂斯的基本物理特性及表面地質特征,并因此推斷出了小行星的撞擊歷史等基本數據。”季江徽表示。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楊挺表示,目前我國對小行星的探測還主要局限于發現、測量、遙感數據分析等階段,“嫦娥二號”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近距離觀測取得了比較直觀的認識。

      “如今我國在小行星探測上取得的相關成果,意義更偏重于科學研究,而小行星采礦才更具實用價值。”季江徽坦言。

      須克服諸多技術壁壘

      針對于歐美正在開展或預備開展的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包括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測項目,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宏青承認,小行星探測花費是無法計數的,其開采價值還主要取決于特定小行星的礦物類型、豐富程度以及該礦物在地球上的經濟、科學、戰略意義及其稀缺程度。

      “由于小行星探測的特殊性,例如弱引力、目標物理特性、軌道特性等,必須做到清晰完備了解和掌握,所以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發展一些新的探測技術。”季江徽舉例,如自主導航與管理、表面弱引力附著與取樣技術、高速再入大氣返回技術、電推進或離子推進技術、軌道設計技術等都將是未來攻堅的重點和難點。

      何宏青認為,目前我國的探月項目“嫦娥工程”以及正在開展的火星探測計劃,無疑對我國開展更遠的小行星探測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奠定了良好的理論、技術、工程基礎。

      他建議,未來我國開展小行星探測,還需要在飛船遠程控制、附著與采樣返回上開展系統性的預先研究,加強這些方面的技術積累與核心技術突破。

      此外,季江徽表示,我國要想在小行星探測上繼續發揮主動,還需要在飛船遠距離測控、飛船著陸、原位采樣分析等方面加強核心技術突破,在飛船能源動力、探測工具儀器、原位分析技術、工程學等方面不斷優化和積累經驗。

    相關文章

    墨子巡天望遠鏡發現首批近地小行星

    11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國際小行星中心近日發布公告確認墨子巡天望遠鏡新發現兩顆近地小行星——2023WX1和2023WB2,這是墨子巡天望遠鏡發現的首批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202......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攜帶樣本返回地球

    美國小行星采樣探測器“奧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于9月底在美國猶他州沙漠中安全著陸,并帶回了從貝努小行星上采集的250克樣本。貝努小行星有45億年歷史,蘊含源自太陽系早期的物質,被認為......

    小行星貝努巖石樣本將送回地球

    據外媒19日報道,一顆名為“貝努”(Bennu)的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將于24日被帶回地球并分析,預計其將攜帶250克2020年收集的巖石材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預測,貝努可能會在218......

    兩院院士侯祥麟獲小行星命名

    宇宙中又多了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編號為236845號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紀念侯......

    地球生命源于地外?小行星“龍宮”發現核酸前體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近地小行星“龍宮”樣本上發現了尿嘧啶,這是形成RNA和維生素B_3(陸地生命代謝的重要輔因子)的基本構件之一。這些發現強烈表明,核酸堿基如尿嘧啶等或由......

    《自然》五文報道小行星撞擊重要結果

    英國《自然》雜志2日連發5篇論文,報道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項目的重要觀測結果。這些結果將為人類揭示應如何利用這種方法打造一個防御系統,從而防止天體對地球的潛在威脅。......

    小行星“龍宮”樣本中含約2萬種有機分子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九州大學等日前聯合發布新聞公報說,通過分析“隼鳥2”號探測器從小行星“龍宮”帶回地球的樣本,他們發現其中含有約2萬種由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有機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組成......

    小行星“龍宮”樣本富含有機物

    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內的國際團隊,首次對日本“隼鳥2”號飛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龍宮”表面的樣本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樣本擁有豐富的有機分子。最新發現表明,來自太空的有機物質儲藏了地球生命所......

    小行星撞擊地球!就在這月

    一顆小行星于英國當地時間13號凌晨在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摩擦燃燒,并在英吉利海峽上空發生爆炸,火光照亮了夜空。這一罕見現象在法國、英國等地均可觀測,并被不少網友拍下。據報道,這顆小行星被命名為Sar266......

    “中國復眼2.0”開工,探測千萬公里的小行星

    2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建設的“中國復眼”二期——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開工活動在重慶市云陽縣舉行。此次開工建設的“大規模分布孔徑深空探測雷達項目”,作為“中國復眼”二期項目,將落地重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