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結構示意圖 茫茫天宇間,在軌運行的航天器“中國方陣”中,除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等之外,還有一顆近日發射升空的新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HXMT)。與其他航天器相比,這顆重約2.5噸,在距地面550公里的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看起來其貌不揚,卻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英國《金融時報》稱,這顆衛星的發射是中國在發展可與美俄匹敵的太空計劃的征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的使命是什么?它裝備了哪些高精尖的科學載荷?與同類衛星相比它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它將為人類認識太空作出怎樣的貢獻?人們亟待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 繪高精度硬X射線天圖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雖然被冠以中國“慧眼”的雅稱,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它似乎不怎么接地氣,讓人們在感到“高大上”的同時,也有幾分拒人千里之外的“冰冷感”。這也難怪,現代天文學科技本身就距離人們的生活頗為遙......閱讀全文
特點:能量覆蓋面積廣儀器幾何面積大望遠鏡視場寬張雙南老師具體解釋說,首先,這個X射線的儀器覆蓋的范圍是比較廣的,覆蓋從1kev到300kev左右,有基本上300倍的能量覆蓋的范圍,如果再加上對伽馬射線暴的探測能力,到3000個kev,覆蓋的范圍就有3000倍,很少有這樣一個衛星能有這樣寬的光子覆蓋范
中國需要有一個如同NASA或歐洲空間局那樣的獨立機構,直接負責中國空間科學的發展 “作為科學家,我感覺到一種恥辱,新華社早已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國2010年的發射計劃,如今各國學者都在關注,我們卻發射不了!”說話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李惕碚,他
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為主的科研團隊利用“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HXMT)衛星對黑洞、中子星X射線雙星進行了系列高精度、高頻度定點觀測,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10月25日召開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新聞發布會上,“慧眼”衛星項目組對這些成果進行了解讀。 X射線雙星是由黑洞或中
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即慧眼衛星)團隊通過對X射線吸積脈沖星的詳細觀測,采用直接測量的方法得出其最強磁場,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直接且非常可靠地測量到的宇宙中的最強磁場。該結果于8月10日在國際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發表。 2017年8月,科研人員利用慧
HXMT 衛星項目最初于1993年提出,于2000年獲得科技部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的支持,2011年3月,HXMT 衛星正式立項,開始工程研制。2011年12月,轉入初樣階段。2013年12月轉入正樣階段。2015年12月,完成有效載荷正樣交付和集成,2017年3月,衛星出廠。2017年6月在酒
1 X 射線光源與自由電子激光 光源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利器,光源的每一次進步都極大地增強了人們認識和改變未知世界的能力并有力地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X射線光源是人們觀測物體內部結構、在分子與原子尺度上探測與認識物質內部微觀構造與動態過程的不可替代的尖端裝備。17 世紀初人類發明了望遠鏡和顯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今年計劃發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可觀測黑洞、中子星、超新星爆發等。這將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 中央媒體“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行”活動正在進行。近日記者探訪了位于北京懷柔科學城的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第一批“空間科學背景型號項目”研究課題陸續啟動。在背景型號項目中,有兩個項目在“背景型號”前加上了“重大”二字,其中之一就是今年3月份已經先行啟動的“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簡稱eXTP)項目。 之所以“重大”,不僅因為e
2017年6月15日上午11點,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慧眼HXMT望遠鏡全稱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HXMT),是繼中歐合作地球空間探測雙星、“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之后,中國又一顆重要的空間科學衛星。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6月15日11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X射線空間天文衛星“慧眼”。該衛星項目被納入中科院空間先導專項計劃,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別負責地面應用系統建設及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科學應用。
中國科學家:太陽風暴影響未必嚴重 ――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太陽活動預報中心首席研究員王華寧 近來美國科學家向世界提出持續警告:2012年是第24太陽活動周峰年,有可能發生“世紀一遇”的“超級太陽風暴”,對地球產生重大影響。“超級太陽風暴”會不會發生?會給人類帶來哪
關于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2019年度項目指南的通告國科金發計〔2019〕5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衛星科學研究聯合基金”2019年度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報。國
北京時間5月27日晚間,總部位于奧斯陸的挪威科學和文學院宣布了本年度科維理天體物理獎、納米科學獎和神經科學獎獲獎名單。科維理天體物理獎安德魯·費邊(Andrew Fabian)科維理納米科學獎左起馬克西米利安·海德爾( Maximilian Haider)克努特·烏爾班(Knut Urban)哈
11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組織召開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HXMT)衛星工程在軌測試總結評審會。 HXMT衛星是我國首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由科工局和中科院共同支持。自6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以來,HXMT衛星按照《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工程研制
編者按:2010年12月2日,《紀念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文集》首發式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在會上作了精彩發言,深切緬懷了的巨大科學貢獻和崇高品格,也講述了王淦昌對后學的真誠關懷以及對國家科學事業的深深憂慮。在此,我們約請李惕碚院士根據發言內容撰成此文,既作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辦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
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五年來,我們實施了一大批重大工程。實施這些重大工程的決策背后體現了習近平怎樣的治國理政理念?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2013年9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說:“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
《瞭望》新聞周刊從國防科工委獲悉,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將分“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實施。 目前,一期“繞”月探測工程的首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已通過評審出廠,計劃在今年年底前發射,衛星預期在軌運行一年;二期“落”月探測也已通過論證。 以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空間探測活動已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成功發射一個多月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命名“懷柔一號”極目望遠鏡,英文簡稱GECAM)兩顆衛星,近日觀測到編號GRB 210119A的天體爆發事件并及時向國際天文界發布,這是“極目”衛星團隊發布的首個天體爆發事件探測結果。
1、引力波開啟多信使天文學時代 入選理由:2017年成為多信使天文學的元年。 在陸續探測到數次黑洞并合發出的引力波后,2017年8月17日,LIGO與意大利的引力波天文臺Virgo又探測到了來自雙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與黑洞不同,中子星合并時除了產生引力波,還會發出電磁波。就在LIGO和Vir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28屆大會正在北京召開。中國天文學界自當堅定信心,在開展國際合作的同時,堅持自主發展,再造中國天文學的輝煌。 中國近代的科學和技術是向西方學習來的,但是任何一個有自尊心的民族都不會滿足于永遠跟在先進國家的后面,我們希望有一天能趕上他們,甚至在一些方面超過他們。2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2010年3月31日,國務院第10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規劃,并明確要求通過組織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就即將啟動實施的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研究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中國6月15日發射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去探測黑洞。然而,神秘如幽靈般的黑洞不會發出任何光輻射,那么怎樣才能在茫茫宇宙中探測到它們呢?這似乎有點像在煤窖里尋找一只黑貓。幸好,科學家找到了一些辦法,其中之一就是“慧眼”使用的方法。 方法一:柴郡貓的笑容 雖然人類不能直接看見黑洞,但是它就
日前,美國《科學》雜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發現“阿爾迪”遠古骨骼化石位居十大科學突破榜首。 “阿爾迪”生活在440萬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境內,它的歷史要比“露西”早大約100萬年,之前露西曾被認為是人類歷史記錄上最早的原始人類骨骼,目前發現阿爾迪之后,使科學家更近一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對人們來說,“空間科學”似乎是一個“熟悉”又“神秘”的字眼。 說它“熟悉”,是因為隨著我國航天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空間系列任務——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對地觀測衛星、載人航天、空間站……正以更短周期出現在公眾視界中;說它“神秘”,是因為它就像一個新娘,只有在面對科學家的時候才現出
新華網華盛頓12月17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科學》雜志17日公布了該刊評選的2009年十大科學進展,其中對迄今最古老原始人“阿爾迪”的化石進行的研究名列第一位。 科學家成功將埃塞俄比亞發現的零碎原始人化石拼出一副女性原始人骨骼。 “阿爾迪”屬于地猿始祖種,生活在距今440萬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