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近日報道,人造血可能會變成一個常見的事實,因為法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將實驗室中用造血干細胞培育出的人造血輸入了人體內,而且,其表現與正常的血液一樣。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血液》雜志上。 隸屬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附屬圣安托萬醫院的呂克·杜埃教授從一個志愿者的骨髓中提取出了造血干細胞,然后使用很多生長因子在實驗室里將這些細胞培育成紅血細胞,并給這些紅細胞貼上標簽以追蹤其一舉一動,隨后再將100億個這樣的紅血細胞(大約2毫升血)重新注入該捐贈者的體內。 研究發現,5天后,94%到100%的紅血細胞仍在人體內循環;26天后,41%到63%的紅血細胞仍在體內循環,這是天然產生的血細胞的正常存活率。而且,實驗室培育出的細胞的功能與正常的血細胞一樣,能有效地攜帶氧氣在身體內循環。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的安娜-瑞塔·米利亞喬表示:“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細胞能在體內自然地存活。......閱讀全文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一、造血干細胞的起源 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第4周開始轉移至胚肝,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
DNA倍體分析及細胞周期分析 在細胞周期內,DNA含量隨細胞內時相發生周期性變化,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細胞處于休止期(Go), G1期細胞雖有DNA合成,但DNA含量仍為2N,為二倍體細胞,;處于活躍的DNA合成期(S期)的細胞DNA含量為2N-4N;正經歷細胞分裂(G2/M期)的細胞
2019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研究組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題為“利用CRISPR基因編輯的成體造血干細胞
幾十年來,科學家都在追求能夠在體外大量擴增造血干細胞(HSC)的辦法。 造血干細胞移植是血液腫瘤等血液病的終極解決方案,也與近幾年火熱的基因治療相關。但造血干細胞擴增之難始終局限著臨床應用。 如今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解答。美日兩國科學家團隊聯手發現,阻礙造血干細胞擴增的是培養基中存在的
斯坦福大學和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調整膳食可以去除造血干細胞。這種膳食療法有望替代化療和放療,顯著降低骨髓移植的毒副作用。 纈氨酸是一種需要從膳食中獲取的必需氨基酸。研究顯示,缺乏纈氨酸的膳食可以有效去除小鼠的造血干細胞,成功移植其他小鼠的造血干細胞。纈氨酸缺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https:
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髓移植。這種強大的技術能夠治愈多種人類疾病,但因為毒性太強目前只用來治療最危險的疾病。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個新方法,在小鼠模型中顯著降低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毒性。這項研究發表在八月十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白細胞吞噬功能測定粒、單核-巨噬細胞是機體免疫反應和免疫調節細胞中的重要成員。它們不僅具有吞噬功能,吞噬外來的微生物、腫瘤細胞等,同時又分泌多種生物因子參于免疫反應,此外單核-巨噬細胞對抗原物質的攝取、修飾、遞呈等作用,是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必不可少的。因此檢測白細胞吞噬功能對了解機體免疫狀況有重要意
即將過去的5月份,有哪些重大的干細胞研究或發現呢?生物谷小編梳理了一下這個月生物谷報道的干細胞方面的新聞,供大家閱讀。 1. 重磅!日本科學家首次利用皮膚細胞恢復病人視力 日本研究人員報道了他們首次成功地將來自一名女性患者皮膚細胞經重編后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
7月17日,《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波研究組和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Sean J. Morrison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Bone marrow adipocytes promote the regenera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為了應對獻血者不足的問題,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在著手研究血液的替代品——人造血。近日,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宣布,將于2017年開始進行人造血液的人體臨床試驗,這類試驗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血液是人體賴以為生的“河流”,它奔流不息,為人體各個部位輸送營養與氧氣,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當失血
造血干細胞(hemapoietic stem cell, HSC)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它不是組織固定細胞,可存在于造血組織及血液中。造血干細胞在人胚胎2周時可出現于卵黃囊,妊娠5個月后,骨髓開始造血,出生后骨髓成為干細胞的主要來源。在造血組織中,所占比例甚少。現代醫學中,造血干
在一項新的臨床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和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報道造血干細胞移植可逆轉一種使人衰弱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稱為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的疾病導致一半的患者在確診后5年內失明和失去行走的能力。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5年后保持良好,并且能
在一項新的臨床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費恩柏格醫學院和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報道造血干細胞移植可逆轉一種使人衰弱的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稱為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的疾病導致一半的患者在確診后5年內失明和失去行走的能力。大多數患者在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5年后保持良好,并且能
人胚胎干細胞具有分化為造血前體細胞及各種功能血細胞的潛能。但是, 目前的分化篩選模型定向誘導分化效率很低, 分化程序復雜且較難建立, 分化的細胞功能存在缺陷。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期采用分步法在不依賴血清及基質細胞的條件下, 建立了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干細胞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進展,分享給各位,同各位一起深入學習! 【1】Nature:重磅!利用血管內皮細胞制造出功能性的造血干細胞 doi:10.1038/nature2232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創新性方法:利用容易獲得的血
戰國時期,“孟母三遷”成就一代思想家孟子的典故可謂是家喻戶曉,這個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生物體內,微環境同樣是造血干細胞多步驟、多階段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脊椎動物造血干細胞產生于主動脈-性腺-中腎區,隨后遷移到胎肝(小鼠和人)或尾部造血組織(斑馬魚)進行擴增,進而遷移至胸腺向
干細胞及轉化是“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里明確指出的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以干細胞治療為核心的再生醫學,在神經、血液、心血管、生殖等系統和肝、腎、胰等器官的重大疾病治療方面發揮作用,尤其間充質干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免疫疾病,糖尿病
兩位學生明白吳祖澤院士此番話的深意。這番話,不僅折射了吳院士一生矢志強軍報國的追求,還飽含著老師對學生投身新時代強軍事業的深深期許。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決定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吳祖澤最初的工作,就是鑄造核放射傷害醫學防護“盾牌”。他從放射系調入生化系工作,為研制個人輻射劑量儀又調去物
前幾天,#中國富豪烏克蘭續命記# 這一話題在社交平臺刷屏。 四位富豪在中介公司的組織下,遠赴烏克蘭接受“胚胎干細胞治療”,試圖抗衡自然規律,用錢去買健康買長壽。 一針的價格將近60萬,他們愿意花400萬年輕30歲,不在乎沒效果,只要沒副作用就行。 近些年以來,伴隨著“干細胞
自我國開展儲存臍帶血服務以來,“自存臍帶血”是否有用,一直都有爭議。 近日,媒體一則報道,再次將“自存臍帶血”推上公眾輿論的風口浪尖。一時間,“自存臍帶血”是“救命良方”,還是“商業忽悠”,眾口不一。 儲存臍帶血到底能否救治白血病等血液病?目前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哪些局限性?日前,記者采
排列整齊的不銹鋼罐、變換各種數據的電腦顯示屏、身著隔離服的監測人員——走進北京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你可以看到過去當作廢物丟棄的臍帶血,已成為寶貴的生物資源被儲存,等待著去挽救白血病、先天性免疫缺陷和癌癥患者的生命。 座落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京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始建于一九九六年,其建筑面積超
不知不覺,5月份即將結束了,在即將過去的5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一些人胚胎干細胞系發生癌癥相關突變 doi:10.1038/nature22312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于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
1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Haematologica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李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NGPTL7 regulates the expansion and repopulation of human 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
年輕的血液似乎具有治愈能力,但是我們如何在不依賴供者捐血的情形下使用這種血液呢?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讓造血干細胞保持年輕的蛋白可能有幫助。科學家將年輕的小鼠和年老的小鼠縫合在一起,讓它們共享血液循環系統,從而發現了年輕血液能夠煥發青春的性質。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讓年輕血液的這一性質吸引了眾人的目
21世紀,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限于干細胞來源、制備規模、倫理問題,以及用于個體化治療或通用性治療的干細胞種類和治療標準等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干細胞技術研究和開發將何去何從? “2011年以來,全球已有5種干細胞藥物獲得所在國家藥監局的批準進入市場,其中2種系圍產期干細胞。”在
干細胞存儲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熱詞,從臍帶血到臍帶、胎盤、脂肪組織等,不同來源干細胞的存儲走進了全球千千萬萬個家庭,各個家庭選擇存儲的干細胞種類也逐漸不再局限于以臍帶血為代表的造血干細胞,而擴展到了間充質干細胞等。隨著大眾對干細胞的認識日益劇增,“存儲干細胞,以備不時之需”成為更多人的共識。在我國
美國密蘇里州斯托瓦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擴增臍帶血成體造血干細胞的方法,可以讓沒有找到合適骨髓配型且需要接受干細胞治療的白血病、血液病、免疫系統疾病和腫瘤患者獲益。 image.png “采用骨髓移植挽救生命已經是幾十年來的普遍做法,但這并非對每個人都適用。”這項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