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中,衰老會帶來更多的神經活動,而當這種自然增加受到限制時,個體的壽命可能就會變得更長。他們著重介紹了一種保守性的稱為REST的轉錄因子,它可能是調節這種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17日的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Regulation of lifespan by neural excitation and REST”。 美國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醫學院發育生物學家Shin-ichiro Imai(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論文,為我們提供了精神食糧。” 在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研究線蟲和......閱讀全文
2009年Eppendorf神經生物學獎揭曉
2009 年神經生物學獎頒獎儀式已落下帷幕,此項由Eppendorf和Science 雜志共同合作的大獎授予瑞士洛桑大學整合基因組中心的教授助理Richard Benton博士。在10 月19 日芝加哥舉辦的全球神經生物學年會的慶祝晚宴頒獎禮上,這位科學新星同時獲得了25,000 美金的獎金
恐懼和焦慮的神經生物學研究
害怕是面臨威脅性情境時的情緒反應,當害怕顯著超過了應有的程度時稱為恐懼;在無現實威脅時,感到的害怕或擔心則稱為焦慮。過去曾經認為情緒很難用神經科學的方法探討,而現在情緒已成為神經科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對恐懼和焦慮的神經通路及發生機制的研究已獲得很大進展。這類研究是在經典條件反射的基礎上,采用了新的
神經生物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饒毅:撫摸的觸覺神經生物學
為什么你不介意其他人握著你妻子無毛的手掌,但介意他人摸她有毛的手背? 這當然違背我國俗話“手心、手背都是肉”所強調的手掌和手背無差別,俗話流行乃因我們知識有限。 要驗證手心手背有無差別,可以“以手試法”:在握手掌時撫摸對方的手背幾次,看看對方和旁觀者會如何反應,如果當場不遭暴力,可能人家
神經生物學|Nature:革命性新技術
? 現有記錄設備依賴于金屬絲電極,允許被植入腦內的數量有限,通常有幾十個傳感器,因此只能提供腦內很小范圍內的詳細信息。新探針擁有960個記錄位點,能同時記錄跨大鼠和小鼠不同腦區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讓研究人員了解大腦不同部分如何協同處理信息,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抑郁癥或阿爾茲海默癥的神經回路,從而產生新
G蛋白偶聯受體——Novus神經生物學研究
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Receptors,GPCRs)是一大類膜蛋白受體的統稱。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的結合位點。目前為止,研究顯示G蛋白偶聯受體只見于真核生物之中,而且參與了許多細
神經生物學家李波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68.shtm ???人生像一次漫長的旅行,由一個個“下一站”串聯而成。只是李波的“站間距”有點長。過去20年,無論他的title如何變化,是稚氣未脫的博士,還是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亦或
神經生物學|運動記憶在睡眠中隨機回放
睡眠對大腦來說遠不是一個靜止的時間:當大鼠(和人類)睡著時,海馬體中的神經元會迅速放電。當一只大鼠從一個地方反復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后,同樣的神經元在大鼠睡覺時“重放”這個放電,即它們以相同的,但更快的模式放電。以前,人們認為重放模式只與大鼠在清醒時重復進行的行程相對應。在Neuron雜志上,奧地利
Neuron解決神經生物學一大難題
我們的神經系統能夠在維持完全功能的同時不斷進行自我重建,這是一種令人驚嘆的能力。 神經元可以存活多年,但其中的元件(組成細胞的蛋白和分子)一直在更新換代。為何這種持續性的重建沒有影響我們的思考、記憶和學習,這是神經生物學中最大的難題之一。 比利時Liege 大學的Eve Marder教授一直
神經生物學|線粒體和可卡因成癮有什么關系?
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源與許多細胞功能有關。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發現腦細胞的線粒體是導致抑郁癥、躁郁癥、焦慮和應激反應等大腦紊亂的關鍵之一。眾所周知,長期吸食可卡因可導致精神障礙,突然停藥后也會出現抑郁、焦慮、易激怒、失眠等不良反應。 最近,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aryl
神經生物學|你為什么抵制不住美食的誘惑?
盡管政府決策者試圖通過宣傳,鼓勵人們做出更健康的飲食選擇,但是他們也應注意到,個體神經生物學差異對如何克制地選擇食物也具有影響。一些人對基于健康的信息更為敏感,另一些人更傾向基于味道相關信息。新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反應差異和消費習慣與大腦結構有關。因此,為全社會人群制定一套類似的健康信息,最終
蜂群分泌蜂王漿神經生物學機理獲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團隊基于我國選育的蜂王漿高產蜜蜂,通過腦嗅神經葉和磨菇體蛋白質組研究,揭示了調控分泌蜂王漿的神經生物學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上。 據團隊首席李建科教授介紹
2012年EppendorfScience全球神經生物學獎申請啟動
Eppendorf & Science 神經生物學獎 Eppendorf & Science 神經生物學獎是Eppendorf公司聯合《Science》雜志,為鼓勵全球青年科學家(35歲以下)對大腦及神經系統功能方面進行研究而設立的神經生物學獎項,獎勵金額為25,000美元。
我國科學家揭示抑郁癥神經生物學亞型
抑郁癥是全球范圍內發病率最高、疾病負擔最嚴重的精神疾病之一,然而從兒童青少年到整個成年時期,抑郁癥臨床表現的多樣性為疾病診治帶來了巨大挑戰。北京師范大學研究團隊基于抑郁癥磁共振腦影像大數據和腦功能連接組學規范化模型,識別了抑郁癥神經生物學亞型。該成果于近日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
饒毅Cell發文薦書:神經生物學的“吹笛人”
在10月8日的Cell雜志上,饒毅教授與李毓龍研究員發文:“Pied Piper of Neuroscience”,推薦了一本重要的神經生物學新著作:駱利群教授編撰的《Principles of Neurobiology》。 駱利群教授現任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霍德華休斯醫學院研究員,曾于20
-2015年富蘭克林獎揭曉-神經生物學家Cori-Bargmann獲獎
? Cori Bargmann 11月4日,2015年富蘭克林獎(Benjamin Franklin Medal)揭曉,洛克菲勒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Cori Bargmann獲獎。Cori Bargmann曾表示:“幾十億個神經元在復雜的時間范圍內處于活躍或靜息狀態,現在我們有了計算和分析工具來弄
武漢物數所在嗅覺神經生物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感覺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準確地把瞬息萬變的環境信息提供給大腦,而大腦的一個基本功能是在不斷變化的內環境下,準確地感知外部世界。這樣的正常功能,對于日常生活、生存以及高級腦功能如在適當的情形下做出正確的判斷、計劃以及最終決定等至關重要。然而,感覺系統如何在不同的生理狀態下完成高保真的輸入
麻省總醫院-腦部掃描揭示神經障礙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一項研究發現,功能性神經障礙的患者在處理感覺運動、情緒和認知信號時,大腦區域的連通性發生了改變。這是一種常見病,具有神經病學癥狀,但無明顯的生理上的原因。 由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神經病科、精神科和放射科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功能
我國科學家揭示蜜蜂學習和記憶神經生物學機理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通過對中華蜜蜂(中蜂)和意大利蜜蜂(意蜂)大腦不同分區(蘑菇體、嗅神經葉、視神經葉)蛋白質組的比較研究發現,中蜂大腦嗅神經葉和蘑菇體增強了與嗅覺傳導和學習記憶相關的功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 中蜂和意蜂是目前我國飼養最多的
無標記活細胞動態分析技術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應用-一
還原最真實的細胞變化 - 無標記分析,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新利器 神經生物學是生物學中研究神經系統的解剖、生理和病理方面內容的一個分支。神經科學尋求解釋神智活動的生物學機制,即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機制。近年來神經干細胞逐漸成為神經生物學中的一大研究熱點。神經干細胞是一群能自我修復和具有多種分化潛能的細
973計劃啟動腧穴配伍效應規律及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
3月1日,973計劃中醫理論專題“腧穴配伍效應規律及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實施協調會在西安召開,項目由第四軍醫大學熊利澤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973 計劃中醫理論專題專家組相關專家、項目組同行專家以及承擔項目任務的各課題組長和研究骨干等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項目依托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
無標記活細胞動態分析技術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應用-二
?三、神經干細胞的追蹤 細胞追蹤是細胞學和生物學研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細胞行為、藥物和疾病中的研究至關重要,尤其對神經干細胞增殖和分化的變化以及細胞相互作用的調控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對一個目標細胞或大量細胞進行全面和準確地追蹤,同時盡量避免其他細胞的干擾,是細胞追蹤的難點,也是近些年細
無標記活細胞動態分析技術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應用-三
上圖為懸浮培養的神經球增殖實驗。通過降低載物臺的移動速度和加速度,減少震動對體系的影響,懸浮細胞同樣能進行成像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給藥處理后顯著抑制了神經球的增殖。 六、相差和熒光分析的結合除了在相差圖片上的無標記分析外,Cell-IQ還提供了3種熒光通道,多達30多種熒光濾片的選擇,可以滿足絕大
這項研究為青少年抑郁癥神經生物學機制提供新見解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核醫學科教授賈志云和磁共振研究中心教授龔啟勇團隊在《青少年健康雜志》發表了文章,首次揭示了重度抑郁癥青少年患者腦白質結構網絡的拓撲組織模式,為青少年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好發于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抑郁癥存在較高的自殺風險,但其神
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〇年度開放課題開始申請
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復旦大學,總體定位是以腦工作原理和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為總研究方向,堅持“開放、流動、競爭、聯合”的方針,建設“多位一體”公共技術平臺,建立基礎和臨床研究互動機制,將腦功能研究和腦疾病研究緊密結合,在不同層次上闡明腦工作原理和重要腦疾病發病機制,
探究精神分裂癥的神經生物學因素,有望預測發病風險
預測精神分裂癥這一精神疾病的發生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發現與精神病相關的風險因素,那么,就有可能讓人們了解精神分裂癥發作過程中的重要底層機制。巴塞爾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個特定的精神分裂癥與基因之間的聯系,研究發現,大腦重要結構的大小能夠影響精神病的患病風險。該研究相關文章發表于近期的《科學轉化精
心理所發現人腦局部功能一致性的神經生物學意義
人腦局部功能一致性(ReHo)在整個大腦皮層的分布有很明顯的梯度變化,是標明大腦功能邊界的一個指標。雖然其在神經精神疾病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眾多進展,近來也被證實具備很高的重測信度(Zuo XN etc, Neuroimage,2013),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具有明確的神經生物學意義,
復旦大學連發兩篇Cell子刊-解密大腦關鍵神經生物學事件
人腦是最復雜和重要的器官之一。哺乳動物的大腦中含有上千萬甚至上百億個神經元,而神經元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由這些神經元組成的復雜神經元網絡是完成腦功能的重要基礎。令人驚訝的是,這么大數目的神經元是在人體胚胎發育時,由數量相對較少的神經干細胞分化而成。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
中科院動物所焦建偉周琪等Cell-Reports發表神經生物學成果
近期,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焦建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周琪研究員、胡寶洋研究員以及趙同標研究員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發表題為“Tet3-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
中科院動物所焦建偉周琪等Cell-Reports發表神經生物學成果
近期,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焦建偉研究員課題組,與周琪研究員、胡寶洋研究員以及趙同標研究員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發表題為“Tet3-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Fi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