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動脈血管壁的慢性炎癥,與線粒體DNA(mtDNA)和人類抗菌肽LL-37有關。最近人們發現mtDNA能夠逃避自噬并引發炎癥,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發現,mtDNA與抗菌肽LL-37形成復合體,通過逃避自噬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這一成果發表在Cell旗下的immunity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昆明動物研究所的賴仞(Ren Lai)研究員。 動脈粥樣硬化會使動脈血管變窄,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動脈粥樣硬化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致死疾病。研究這一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醫學價值。 mtDNA會引起炎癥,正常情況下是無法逃脫自噬和DNase II降解的。這項研究顯示,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液和斑塊中存在更多的LL37-mtDNA復合體。這種復合體不會被自噬識別,能夠抵抗DNase II降解,激活TLR9(Tol......閱讀全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動脈粥樣硬化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1】Nature:重磅!阻斷氧化磷脂的抗體有望阻止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 doi:10.1038/s41586-018-0198-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能夠利用一
2018年即將過去,年末為大家獻上生物谷本年度心腦血管疾病專題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1. Science:重磅!親聯蛋白2切割竟可阻止心力衰竭產生doi:10.1126/science.aan3303. 美國愛荷華大學心臟研究員Long-Sheng Song博士及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中已
動脈粥樣硬化可以導致心臟病或者中風,同時其也和自身免疫障礙直接相關;但是為何這些疾病存在一定的相關性,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志Immunit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者指出,一種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子同樣也可以激活T細胞,從而誘發誘發小鼠產生自身免疫疾病,這項研究或
近日,山東大學的趙家軍和張群業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yrotropin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in plaques”
微生物對人體內正常的生理活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近10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存在著密切關聯,如肥胖和2型糖尿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cardio vascular diseases,CVD)。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展可能會受到血管壁細胞受
近日,山東大學的趙家軍和張群業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yrotropin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in plaque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讓腫瘤細胞展示在它們表面上的保護它們自己免受免疫系統吞噬的一種信號也在動脈粥樣硬化---經常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發作---產生過程中發揮著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7月20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D47-blockin
近日,山東大學的趙家軍和張群業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yrotropin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in plaques”
近日,山東大學的趙家軍和張群業團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Thyrotropin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macrophage inflammation in plaques”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血管系統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對人類健康有嚴重危害。內皮細胞炎癥反應作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第一步,會導致內皮細胞的通透性增加、屏障功能受損以及粘附分子的表達,促使單核細胞遷移并粘附于血管內皮表面,進而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N6-甲基腺嘌呤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因斑塊形成引發的動脈緩慢和進行性變窄的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的動脈斑塊主要是通過血管壁中白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局部增殖形成,同時還會伴隨細胞代謝的相關改變。 動脈粥樣硬化的特征在于富含脂肪的沉積物(稱
相信大家對動脈粥樣硬化這一名詞并不陌生,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全球疾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動脈粥樣硬化則是心腦血管疾病中很重要的一種病變。如心臟病和中風等似乎是一類突發性疾病,然而究其原因,這類疾病都是由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血管內皮上的斑塊結構,是由脂質和免疫細胞在血管壁
為了保護他人而改變自己的身份,聽起來像是漫畫書里的“義務警員(vigilantes)”才會做的事情,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動脈壁上的一組細胞正是這樣做的。對于這些細胞而言,身份轉變發生在一種稱為動脈粥樣硬化的疾病中。當動脈被脂肪、膽固醇和分子顆粒堆積在一
一、兩棲綱蛙與蟾蜍與人類的關系疏遠、個體小、易于飼養。有冬眠、體外受精繁殖。蛙在發育過程中呼吸系統的鰓轉變成肺。蟾蜍的皮膚薄,有毒腺能分泌蟾蜍素,特別是耳下腺分泌量最多。蛙的離體心臟常為生理、藥理研究心臟生理、藥物作用的標本。腓腸肌坐骨神經標本可作神經肌肉試驗。刺激蛙的皮膚可觀察反射弧的
心臟病與動脈的脂肪阻塊經常協同發生,但最近的證據表明脂肪分子或許不僅僅來源于食物,也有可能來源于口腔中的微生物。來自UConn大學研究者們這項發表在《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雜志上的文章或許能夠解釋為什么牙科疾病往往與心臟病有關。 心臟病與中風發病的征兆十分明顯,但
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LMU)的醫學研究人員表明,服用特定的micro-RNAs可延緩動脈粥狀硬化的發展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嚴重的疾病,脂肪在主要動脈的內層堆積,引起慢性炎癥反應,導致一種漸進的血管阻塞,最終這可
德國等國研究人員6日在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報告說,環狀低聚糖——環糊精可起到阻止甚至減少膽固醇結晶沉積的作用,有望用于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指動脈壁上沉積一層包括膽固醇結晶在內的粥樣物質,使動脈彈性降低、管腔變窄,常導致心肌梗塞、中風等致命疾病發生。膽固醇結晶會引發免疫反應
在小鼠獲得成功的結果之后,可能增強人體免疫抵抗高水平的膽固醇和由脂肪物質(動脈粥樣硬化)積聚引起的動脈變窄的一種疫苗將可能在人身上實現應用。現在,I期臨床試驗已經開始看是否該發現可以轉化到人類身上。 該研究今天(星期二)在歐洲心臟雜志發表,是第一個表明可以用導致身體產生抗體的分子對轉基因小
動脈粥樣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主因,在美國每年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上萬人死亡。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心臟和血管中的過量膽固醇及其所引發的炎癥會產生相互作用,并由此帶來動脈粥樣硬化這樣致命的后果。 然而,加州大學San Diego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理論,他們發現膽固醇
根據Kazumasa Ohmura等人研究顯示,由于SLE治療的進展,心血管疾病(CVD)已取代狼瘡相關器官衰竭,成為SLE患者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系統性紅斑狼瘡與心血管疾病(CVD)風險的顯著相關。Yudong Liu等人近日在報告中提及:與一般人群相比,SLE患者的缺血性卒中或心肌梗死
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一項研究中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中的新免疫機制。該項研究被發表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雜志上,也標志著針對這些疾病的可能的治療方法。 動脈粥樣硬化是炎癥過程,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
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機體衰老的基本單位。個體細胞因經歷損傷或者自然退化等原因而衰老后,會被免疫系統正常清理,同時相應組織器官會生成新的細胞彌補它們的空缺,從而確保機體的正常運作。但是,當細胞在整體、系統或器官水平衰老時,則表現出組織結構衰亡、免疫系統衰退、營養代謝緩慢等生理變化
基因編輯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制備方面的應用。隨著經濟發展,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占我國居民全部死因的40%以上,死亡率居于首位[1]。通過構建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領域基因編輯小鼠模型,并進行多種深入研究,可以找到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研
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2019年8月Nature子刊的亮點研究,分享給大家一起學習進步,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 【1】Nat Commun:重復精液暴露促進宿主對HIV感染產生抵抗力,只是誰敢嘗試呢? DOI:10.1038/s41467-019-11814-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精液僅能作
人們常常說:“冷靜下來,否則你會得心臟病。”這是有一定原因的。慢性壓力——如工作、金錢或人際關系問題帶來的壓力,有可能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目前,研究人員通過對忙碌的醫生和疲倦的嚙齒動物進行研究,從生理水平上,解釋了為什么長期的壓力會危害心血管系統。他們建議,這項研究圍繞著進入血液循環的免疫細
基因編輯技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制備方面的應用。隨著經濟發展,代謝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其中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占我國居民全部死因的40%以上,死亡率居于首位[1]。通過構建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領域基因編輯小鼠模型,并進行多種深入研究,可以找到相關疾病的潛在治療靶點,研究靶點
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Circulat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機體血管平滑肌細胞一種被忽略的重要功能。 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患者動脈壁上形成了斑塊,在西方國家這種疾病會引發患者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這種疾病是機體動脈
【1】Genet in Med: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預測女性乳腺癌風險的新型工具 doi:10.1038/s41436-018-0406-9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Genetics in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癌癥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科學家們通
導讀: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高脂飲食的攝入是導致全世界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人群數量激增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腸道菌群對宿主代謝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環境與宿主自身因素結合顯著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比例及多樣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作為重要的串聯因素調節
健康細胞遭遇壓力的時候會發生衰老。它們在這一過程中釋放的生物活性分子,被稱為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ASP)。這些分子可以分解正常組織結構,還能吸引免疫細胞造成局部炎癥。Mayo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動物模型發現,衰老細胞推動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形成。這項研究于十月二十七日發表在Science雜志上。動脈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