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只是美酒雖好,含酒精的飲料卻是一級致癌物。 當酒精代謝物乙醛沒能被及時分解為乙酸,乙醛就會侵入細胞誘發DNA損傷,增加細胞癌變風險。 一則好消息是,Nature上發表的最新研究表明:乙醛誘發的DNA損傷能被安全修復。 這項研究來自荷蘭皇家科學院Hubrecht研究所和英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身體當中存在一種“解毒”機制,能夠在不切斷DNA的情況下,讓“綁”住DNA雙鏈、導致DNA無法解旋復制的鏈接交聯(crosslink)裂解。 這一結論為降低酒精性癌癥的發病率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下面,在詳細介紹這項研究內容之前,還是要鄭重提示: 請勿酗酒!請勿酗酒!請勿酗酒!酒精代謝物誘發DNA損傷 要解釋這項研究,先得從酒精如何造成DNA損傷說起。 酒精飲料影響健康,與細胞攝入酒精后產生的乙醛有關。 當乙醛在細胞中積聚,就會與DNA反應,造成DNA雙鏈之間形成鏈間交聯(I......閱讀全文
近日研究發現,大多數生物包括人類都有一種叫做“跳躍基因”的寄生DNA片段,它們將自己插入到DNA分子中破壞遺傳程序。這一現象會導致與年齡相關疾病的產生,如癌癥。但是羅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在小鼠實驗中,當多功能蛋白質為執行另一種功能而阻止它們受控制時,老鼠的“跳躍基因”就變得異常活躍。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腫瘤抑制因子p53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NIH 【1】Cell Rep:揭示p53突變在癌癥中的新模式和新功能 doi:10.1016/j.celrep.2019.07.001 TP53是研究最廣泛的癌癥基因之一,以其抑
任何近期觀看過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網站上關于引發生物學醫學研究變革的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 60分鐘視頻片段[1]的人都會得出結論:這種基因編輯技術正處于開發出一連串治愈方法的邊緣。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2]揭示出在部署這種著名的“分子剪刀”之后,一大堆染色體片段會發生缺失和重排。 C
對于許多生物而言,睡眠都是普遍存在而且必不可少的。不過,動物為什么要睡覺?人類為什么要“浪費”三分之一的生命來睡覺?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以色列巴伊蘭大學(Bar-Ila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發現睡眠具有一種意想不到的作用。他們認
Nature Medicine雜志以“DNA repair processes are critical mediators of p53-dependent tumor suppression”為題發表了這項研究的最新結果。 “世界上一半的癌癥是由于p53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而發生的。雖然研究
3月24日,來自哈佛醫學院、新南威爾士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 conserved NAD+ binding pocket that regulate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during aging”的抗衰老新成果。相關報道稱
長期以來,核膜被認為只是包裹和保護DNA的一道屏障,上面留有物質運輸所需的通道。南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核膜實際上拯救了災難性的DNA斷裂。研究顯示,異染色質的斷裂鏈被帶到核膜進行修復。相關論文發表在十月二十六日的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細胞核里的DNA以兩種形式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后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
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腫瘤抑制基因研究領域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1】Science:揭示西蘭花抗癌新機制!讓腫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療法出爐 doi:10.1126/scien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揭開多重耐藥細菌躲避機體狙殺的偽裝策略 doi:10.1038/s41586-018-0730-x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圖片
當不同的細胞穿透組織內緊密、狹窄的空間時,它們往往會變形,這會導致相應壓力下它們的細胞核破裂。由康奈爾大學的工程師們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細胞具有彈性能力能夠修復自身,但這種核變形和破裂會損害癌細胞的基因組完整性,進一步推動癌癥發展。 這篇題為“Nuclear envelope ruptur
被譽為“世紀發現”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革新了生物醫學研究,并為多種疾病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6月11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2篇論文卻給這一“魔剪”潑了盆冷水!研究稱,使用CRISPR-Cas9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增加癌癥風險!成果一經發表就引發了熱議,同
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被《科學》雜志列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的簡稱,Cas是CRISPR相關蛋白的簡稱。CRISPR/Cas最初是在細菌體內發現的,是細菌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
2018年6月12日,同時有2篇Nature Medicine發表文章,宣稱CRISPR/Cas9技術,可能會增加癌癥的患病風險,這給CRISPR/Cas9技術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血雨腥風,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CRISPR/Cas9技術到底何去何,使人非常的茫然。iNature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全球酒精與健康報告,指出全球每年約300萬人死于飲酒,平均每20個死亡的人中間,就有1人是因為喝酒死亡的。更重要的是,全世界喝酒人數都呈現下降趨勢,但中國人喝酒的趨勢卻在不斷上升。 在2019年4月4日的頂級醫學期刊Lancet上,刊登了一篇和飲酒有關,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干細胞是一種能夠長期存活,且具有不斷自我繁殖能力和多向化潛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的原始細胞。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干細胞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各種疾病的治療上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干細胞技術是當今醫學研究最前沿也是最熱門的方向之一,近
干細胞培養制造技術新進展! 干細胞是一種能夠長期存活,且具有不斷自我繁殖能力和多向化潛能,幾乎存在于所有組織中的原始細胞。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干細胞在血液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以及內分泌疾病等各種疾病的治療上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干細胞技術是
【5】Cell Stem Cell:開發出在體外長期培養成體干細胞的方法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成體干細胞培養領域變革。研究人員描述了獲得來自在日常治療肺部疾病期間收集的各種組織樣品中的氣道干細胞(airway stem cel
1.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艷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doi:10.1016/j.cell.2017.06.050 CRISPR/Cas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于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免疫系統,被用來識別和摧毀抗噬菌體和其他病原體入侵的防御系統。在CR
時至歲末,2016年已經接近尾聲,在這一年里干細胞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創新性研究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一起來學習。 【1】Stroke:干細胞療法可有效治療中風 doi: 10.1161/STROKEAHA.116.012995 患有中風的患者在經過向大腦中注射干細胞治療,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風險是當前的熱議話題之一,然而在自然界里,物種間的基因轉移可能頻繁發生,并對不同物種的遺傳進化有深刻的影響。近期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在陸生植物起源演化的早期階段,物種間的水平基因轉移可能促進植物由水生環境向陸生環境轉變。 水平基因轉移(horizontal ge
利用一種基于細菌蛋白的新基因編輯系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治愈了因單一遺傳突變致罹患一種罕見肝病的小鼠。 這些發表在3月30日《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的研究結果,提供了首個證據證實,稱之為CRISPR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逆轉活體動物的疾病癥狀。
來自德克薩斯A&M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木馬”策略,可以在不損傷細胞的情況下將蛋白質傳送至人類活細胞中。研究結果發表在本月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雜志上。 該研究小組的首席科學家、德克薩斯A&M大學生物化學副教授Jean-Philippe Pelloi
圖片來源于網絡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有很大的作為,科學家們的終極目標是將其應用于疾病治療。10月9日,《Nature Medicine》期刊同時發表兩篇文章,揭示改良版的CRISPR技術成功預防或治療小鼠的兩種遺傳性肝臟疾病。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項研究是在胚胎階段進行的。 1、論文一:糾正成
《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與Nature、Science齊名,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PNAS收錄的文獻涵蓋生物、物理和社會科學,主要內容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道和出版。近期其最受關注的文章(生物類)如
生物醫學研究和基因治療需要非常精確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個重要成果十一月二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著名遺傳學George Church和Luhan Yang。近年來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特別火,比
生物醫學研究和基因治療需要非常精確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為此開發了一種新的基因組編輯工具。這個重要成果十一月二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著名遺傳學George Church和Luhan Yang。 近年來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組編輯工具特
7月8日,在線發表于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Cédric Blanpain教授以及劍橋大學的Ben Simons教授領導的科學家小組首次鑒定出了基底細胞癌(最常見的皮膚癌)的細胞起源。 我們的皮膚在保持健康的過程中會伴隨著死細胞的剝離,然后被新的細胞替代。這一過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