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的遺傳物質
一、細菌染色體 細菌作為原核型微生物,雖沒有完整的核結構,但卻有核區(或核質)。在電鏡下觀察,核區有盤旋堆積的DNA纖維。自大腸桿菌提取的DNA是一條完整的DNA鏈,分子量為2.4×109daltons,僅為人體胞DNA量的0.1%。細胞的DNA含量決定存在的基因數。如按每個基因由平均為1000個堿基對估計,大腸桿菌的DNA約為4×106個堿基對,因此約有4000個基因,可編碼幾千種多肽。細菌染色體DNA與其他生物相同,由互補的雙鏈核苷酸組成。細菌的染色體與生物細胞染色體不同,前者不含有組蛋白,基因是連續的,無內含子。由于細菌核區DNA的功能與真核細胞染色體的功能相同,因此又稱其為細菌染色體。 二、質粒 細菌的DNA除大部分集中于核質(染色體)內,尚有少部分(約1~2%)存在于染色體外,稱為質粒。質粒與染色體的相似處為:質粒亦為雙鏈環形DNA,不過其分子量遠比染色體為小,僅為細菌染色體DNA的0.5~3%。質......閱讀全文
細菌感染檢測細菌遺傳物質
通過檢測病原體遺傳物質來確認病原體也許是檢查病原體為直接的方法了。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包括基因探針技術和PCR技術。 (一)基因探針技術 用標記物標記細菌染色體或質粒DNA上的特異性片段制備成細菌探針,待檢標本經過短時間培養后,經過點膜、裂解變性、預雜交和雜交后,利用探針上標記物發出的信號可以
細菌的遺傳物質
①染色體,控制細菌的遺傳特性,編碼產物為細菌生命所必需;②質粒,獨立存在的雙股環狀DNA,控制細菌的生命非必需性狀,并可通過結合等方式在細菌間轉移;③噬菌體,溫和噬菌體感染細菌后,其基因可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從而使宿主細菌獲得某種新的性狀。細菌的基因重組是細菌遺傳變異的一種方式,非細菌生命所必需。
細菌的遺傳物質
? 一、細菌染色體 細菌作為原核型微生物,雖沒有完整的核結構,但卻有核區(或核質)。在電鏡下觀察,核區有盤旋堆積的DNA纖維。自大腸桿菌提取的DNA是一條完整的DNA鏈,分子量為2.4×109daltons,僅為人體胞DNA量的0.1%。細胞的DNA含量決定存在的基因數。如按每個基因由平均為100
細菌遺傳物質的常見分類
1)細菌染色體:細菌的各種遺傳特性主要受細菌的核質中染色體環狀雙螺旋DNA所控制。2)質粒:質粒是能夠自主復制的細菌染色體以外的雙股環狀DNA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細菌所攜帶的重要質粒有F質粒、Vi質粒、Col質粒和R質粒等。3)轉位因子(或稱轉座因子):為細菌基因組中可以改變自身位置的獨特DNA片
細菌遺傳物質的常見臨床分類
1)細菌染色體:細菌的各種遺傳特性主要受細菌的核質中染色體環狀雙螺旋DNA所控制。2)質粒:質粒是能夠自主復制的細菌染色體以外的雙股環狀DNA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細菌所攜帶的重要質粒有F質粒、Vi質粒、Col質粒和R質粒等。3)轉位因子(或稱轉座因子):為細菌基因組中可以改變自身位置的獨特DNA片
檢測細菌遺傳物質的技術有哪些?
(一)基因探針技術 用標記物標記細菌染色體或質粒DNA上的特異性片段制備成細菌探針,待檢標本經過短時間培養后,經過點膜、裂解變性、預雜交和雜交后,利用探針上標記物發出的信號可以知道雜交結果并判斷病原體的性質。基因探針技術操作比較復雜,加之同位素污染等問題,目前尚不能普及應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地
Nature子刊:細菌之間的遺傳物質交換引發疾病大爆發
近日,一項新研究首次向人們揭示了,細菌間相互交換遺傳物質的能力是如何直接影響全球重要傳染病的出現和傳播的。DOI:10.1038/s41467-018-03949-8 相關成果于4月13日以“Horizont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ansfer drives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是否證明了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是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并沒有證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因為在侵染細菌的過程中,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并沒有起作用.所以不能就此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父母遺傳物質作用不同
孩子遺傳了父母的基因,但孩子又與父母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父母的基因在遺傳給孩子時會經過重組等變化,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父母遺傳物質的作用并不相同。 英國《自然》雜志10月28日刊登研究報告說,冰島基因研究機構deCODE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5萬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基因,
遺傳物質轉導現象的含義
轉導(transduction)由噬菌體將一個細胞的基因傳遞給另一細胞的過程。它是細菌之間傳遞遺傳物質的方式之一。其具體含義是指一個細胞的DNA或RNA通過病毒載體的感染轉移到另一個細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