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膽色素類檢驗項目
(1)血清膽紅素 膽汁淤積性黃疸時,由于直接膽紅素(DBIL)不能從肝細胞和毛細膽管排出,使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總膽紅素(TBIL)可達510μmol/L以上,以DBIL為主,DBIL和TBIL比值常在60%以上,最高的可達90%。結石性黃疸常呈波動性,癌性梗阻呈進行性黃疸,但壺腹癌則可因癌腫潰瘍而使黃疸有短暫的減輕。 (2)尿膽紅素 膽汁淤積性黃疸時膽汁淤積使肝膽管內壓增高,導致毛細膽管破裂,DBIL不能排入腸道而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膽紅素檢查陽性。 (3)尿膽原 膽汁淤積性黃疸由于肝內、外膽汁淤積,膽汁排入腸道受阻,腸道中膽素原減少,由腸肝循環而漏入門靜脈的膽素原也減少,故尿膽原排出減少。 (4)糞膽原 膽汁淤積性黃疸時由于排向腸道的膽汁減少,糞膽原明顯減少或完全缺如,引起在腸道中停留進一步氧化的糞膽素減少,使糞色變淺甚至呈白陶土色,這是肝外膽汁淤積的特征。......閱讀全文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膽色素類檢驗項目
(1)血清膽紅素 膽汁淤積性黃疸時,由于直接膽紅素(DBIL)不能從肝細胞和毛細膽管排出,使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總膽紅素(TBIL)可達510μmol/L以上,以DBIL為主,DBIL和TBIL比值常在60%以上,最高的可達90%。結石性黃疸常呈波動性,癌性梗阻呈進行性黃疸,但壺腹癌則可因癌腫潰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特征簡介
肝內膽汁淤積從分子細胞學上是指膽汁的生成和分泌減少,以及膽汁淤滯和濃縮。肝內膽汁淤積或單獨出現,或與肝實質損害同時存在。特征: (1)膚色暗黃、黃綠或綠褐色; (2)皮膚瘙癢顯著,常發生于黃疸出現前; (3)血中膽紅素增高,以結合膽紅素為主,膽紅素定性試驗呈直接反應; (4)尿膽紅素陽性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基本介紹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指因膽汁淤積而使血中膽汁酸和膽紅素均高于正常值。所謂膽汁淤積系由于各種有害因素致使肝細胞排泄膽汁功能障礙、膽汁分泌的抑制或肝內、外膽道梗阻導致膽汁流的減慢或停滯。膽汁淤積性黃疸以結合型直接膽紅素增高為主。 最常見的病因是腫瘤、結石、炎癥,其次為良性狹窄或梗阻和寄生蟲等。 根據
診斷膽汁淤積性黃疸的依據
有以下臨床特點可考慮為膽汁淤積性黃疸: 1.有以上臨床表現。 2.膽紅素濃度逐漸升高,一般在171/μmol/L(10mg/dl)左右,多不超過256.5μmol/L(15mg/dl),個別可超過513μmol/L(30mg/dl)以上,其中以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占血清總膽紅素>60%。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鑒別診斷
1.溶血性黃疸 由于紅細胞在短時間內大量破壞,釋放的膽紅素大大超過肝細胞的處理能力而出現黃疸。血清中膽紅素的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如新生兒黃疸、惡性瘧疾或因輸血不當引起的黃疸,都屬于這一類。后者可有寒戰、發熱、頭痛、肌肉酸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尿呈醬油色,有血紅蛋白尿,但尿中無膽紅素。 2.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發病機制介紹
膽道梗阻時,膽汁在膽管內淤積,膽管內壓力增高,達到一定程度后連接毛細膽管和膽管的Hering壺腹破裂,膽汁進入淋巴,繼而進入血循環,而致黃疸。 肝內膽汁淤積或單獨出現,或與肝實質損害共存,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常有多因素參與,一般認為與肝細胞膜結構和功能改變、微絲和微管功能障礙、毛細膽管膜與緊
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的相關介紹
1.感染所致淤積性黃疸 抗感染治療,去除病菌,清除內毒素血癥是最重要的措施,也可考慮在抗感染的基礎上慎用糖類皮質激素。另外,熊去氧膽酸、S-腺苷甲硫氨酸亦可使用。 2.藥物所致淤積性黃疸 首先是立即停藥,黃疸一般在停藥后數周內清退,但有少數慢性病例需數月或一年以上黃疸才能消退,無需特殊治療
簡述膽汁淤積性黃疸的臨床表現
隨病因、阻塞部位與性質不同而異。 1.原發疾病的表現 膽囊炎、膽石癥常伴膽絞痛、發熱、嘔吐等癥狀,黃疸來去迅速;化膿性膽管炎起病急,寒戰、高熱、腹痛,迅速出現休克;惡性疾病多有上腹隱痛,進行性消瘦,肝大和黃疸;無痛性黃疸常為胰頭癌的表現。 2.阻塞性黃疸的表現 膚色呈現暗黃、黃綠或綠褐色
膽汁淤積性黃疸的其他肝功能試驗
(1)血清堿性磷酸酶(ALP) 淤積性黃疸時血清ALP活性常早期明顯增高,甚至可達參考值上限的10~15倍。 (2)血清γ-谷氨酰基轉移酶(GGT) 膽道疾病如膽石癥、膽道炎癥、肝外梗阻時,GGT不僅陽性率高,而且增高明顯,可高達參考值上限的5~30倍,這有助于肝細胞性黃疸和膽汁淤積性黃疸的鑒
膽汁淤積的病因分析
膽流障礙可發生在從肝細胞,膽小管到Vater壺腹整個通路中的任何一處。臨床上區別肝內與肝外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肝外原因所致的膽汁淤積常見于膽總管結石或胰管癌。其他不常見的原因包括膽總管良性狹窄(常與以前的外科手術有關),膽管癌,胰腺炎或胰腺假性囊腫以及硬化性膽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