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我國要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以“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現狀和未來”為主題的第520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就水稻基因組測序及注釋、水稻重要性狀的調控網絡、水稻多組學(表觀組、蛋白組、代謝組、表型組等)研究,以及水稻基因組解析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韓斌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武維華研究員聯合申請,4位專家擔任會議執行主席。來自國內外21個單位的40余名專家學者應邀出席了會議。 張啟發作為會議執行主席,做了題為“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主題評述報告。他表示:“基于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在國際上具有代表性和展示度的重要成果,未來我們應繼續保持在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 討論中,專家形成兩項主要共識:首先,繼續推動“水稻2020”研究計劃(RICE2020)的實施,啟動水稻4......閱讀全文
Science發布水稻研究重要成果:不怕洪水的水稻基因
到目前為止,植物已經進化成為可以適應各種惡劣環境。然而,雖然水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是大量的水會導致植物被淹沒,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每年有長達4至5個月的時間的惡劣水淹環境,這對于農作物無疑是滅頂之災。 近期來自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Ethylene-gib
研究發現水稻應答鎘脅迫關鍵基因
6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由該園科研人員完成的“水稻金屬耐受蛋白OsMPT1及其編碼基因和其RNA干涉片段”獲國家發明ZL授權。 過量的重金屬在水稻體內累積,不僅影響水稻產量、品質及整個農田生態系統,而且可通過食物鏈危及動物和人類健康。研究水稻對重金屬吸收轉運的分子機制,可為
我國主導水稻基因國際研究離“設計水稻”更近一步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結出碩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水稻種群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的作用機制,是水稻育種改良的
日本研究氣象數據如何影響水稻基因
將氣溫、降水量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程序,就能推算出水稻稻葉中發揮機能的約1.72萬個基因的表達狀況,這是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將有助于人們更有針對性地改良水稻品種。 這是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選擇了日本兩種較為常見的水稻品種“日本晴”和“農林8號”,
日研究氣象數據如何影響水稻基因
將氣溫、降水量等氣象數據輸入電腦程序,就能推算出水稻稻葉中發揮機能的約1.72萬個基因的表達狀況,這是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它將有助于人們更有針對性地改良水稻品種。 這是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選擇了日本兩種較為常見的水稻品種“日本晴”和“農林8號”,
袁隆平團隊成員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
日前,有媒體報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稱,自己正在將玉米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上面來,提高光合效率,提高產量;他還認為轉基因是今后的發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論。這一消息引起社會關注。 1月3日,新華社記者就此采訪了袁隆平先生的弟子、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鄧啟云表示,由
研究人員發現抑制鎘蓄積的水稻基因
日本岡山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發現一種能抑制重金屬鎘在稻米中蓄積的水稻基因,該基因能把從土壤中吸收的鎘封閉在水稻根部細胞內。這一發現為培育難以蓄積鎘的水稻品種開辟了道路。 鎘在電鍍和電池生產中應用廣泛,但如果鎘在人體內大量蓄積,會造成骨骼中的
研究揭示水稻抽穗相關基因促進病害越冬機制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張彤和教授周國輝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揭示了水稻條紋花葉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RSMV)劫持水稻抽穗相關基因促進其介體葉蟬越冬的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報(英文版)》。RSMV調節水稻抽穗促
基因組研究讓水稻育種走向精準設計
由中國主導的國際間科研大協作項目“3000份水稻基因組研究”26日結出碩果——北京時間當日凌晨1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正式發表《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對于動植物的DNA來說,僅有不到5%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DNA轉錄成RNA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RNA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垃圾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垃圾DNA”的重要性才開始為人們所了解。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對于動植物的 DNA 來說,僅有不到 5% 能夠翻譯成蛋白質,進行生命活動。而大部分 DNA 轉錄成 RNA 之后,便不再繼續翻譯,這些非編碼 RNA 一度被認為是轉錄中的 “噪音”“暗物質”, 甚至有人認為這是 “垃圾 DNA”。 近十年來,隨著探索未知的技術的進步,這些所謂 “垃圾 DNA
研究發現基因調控水稻細胞死亡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稻所)種質創新課題組研究發現病斑突變體基因ELL1通過影響葉綠體的發育來調控水稻中活性氧的穩態,進而觸發由活性氧介導的細胞死亡。該項研究豐富了對植物中細胞程序性死亡產生與活性氧穩態之間聯系的理解。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學報》上。 水稻所副研究員任德勇介紹,細
中美合作水稻免疫研究有助化解轉基因“焦慮”
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的轉基因食品因其安全問題,伴隨近期“黃金大米”、“轉基因玉米致癌”的新聞曝光,屢屢成為輿論熱點。可喜的是,中美合作開展的水稻免疫研究或有助化解人們的“焦慮”。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14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利用水稻自身免疫系統來培育抗病新品種,是防治水稻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基因研究獲進展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分別由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傳播,水稻染病后表現嚴重矮縮滯育、結實率低等癥狀,甚至造成死苗和絕產。SRBSDV與稻瘟病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水稻上僅有的兩個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也是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中唯一的病毒病害。
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基因研究獲進展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分別由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傳播,水稻染病后表現嚴重矮縮滯育、結實率低等癥狀,甚至造成死苗和絕產。SRBSDV與稻瘟病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水稻上僅有的兩個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也是一類農作物病蟲害中唯一的病毒病害。? ? 然而,高抗穩定抗源的
袁隆平張啟發兩院士聯手研究轉基因水稻
袁隆平與張啟發 華農科研人員一直食用轉基因大米 昨日,記者從華中農大獲悉,該校張啟發院士團隊與湖南國家雜交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團隊將加強合作,共同研究轉基因水稻。在日前兩個團隊的合作交流會上,袁隆平還稱,為了消除公眾對轉基因抗蟲稻米安全性顧慮的問題,他愿意作為第一個志愿者來吃
新研究揭示水稻花時調控基因和分子機制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海、莊楚雄和教授劉振蘭團隊與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趙均良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水稻花時調控基因和分子機制。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生物技術雜志》。雜交稻顯著提高了水稻產量,但目前傳統的秈稻品種間雜交稻增產乏力。而秈粳亞種間雜交具有更高的雜種優勢,可以在秈稻品
袁隆平:轉基因是發展方向正研究把玉米基因轉入水稻
袁隆平(資料圖)。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著名農學家袁隆平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對轉基因的看法,他認為轉基因也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透露他也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的相關研究。 袁隆平用濃重的湖南口音一字一頓地說,“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他認為,轉基因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袁隆平認
新研究發現能防治水稻褐飛虱的基因
褐飛虱自古以來嚴重危害日本的水稻生產。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日前宣布,研究人員確定了水稻體內一種能防治褐飛虱的基因,從而有望開發出抗這種蟲害的水稻新品種。 研究人員發現,產于印度的水稻不會遭褐飛虱危害,因為印度產水稻含一種名為BPH26的基因。他們將這種基因植入日本產水稻,發現褐飛虱無法吸食水
水稻孕穗期耐冷基因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團隊在水稻孕穗期耐冷基因克隆與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編碼作物中十分保守的蛋白激酶基因 CTB4a,能夠提高水稻生殖生長期的耐冷性,在低溫條件下水稻保持較高花粉育性,從而提高結實率和產量。該研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全文
研究發現調控水稻莖稈基部節長度的新基因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李來庚研究組與湖南亞華種業科學研究院楊遠柱團隊合作,發現了一個新的特異調控水稻莖稈基部節長度的基因。該基因在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加大面積水稻產量方面顯示了重要的應用價值。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植物》。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
水稻WRKY基因家族成員功能研究取得階段性進展
植物在權衡生長投入和抗逆消耗的過程中存在精細的分子調控機制,其中較為普遍的是通過改變轉錄調控因子的表達來影響下游功能蛋白的活性進而建立新的代謝平衡。WRKY家族是一類典型的編碼轉錄調控因子的基因家族,在擬南芥和水稻中分別擁有七十多和一百一十多個成員,已報道的WRKY基因功能廣泛地涉及植物與病原微
在水稻抗高溫基因挖掘與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6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研究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研究團隊合作,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 genetic module at one locus in rice protects chloroplasts to enhance thermotoler
水稻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分子育種團隊在水稻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基因組學研究知名雜志Genome Biology。該論文第一單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王健博士為第一作者,楊武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胡海飛博士和趙均良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教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抗性基因的研究發現
2021年6月7日,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鄧國富和黃大輝研究員團隊完成的題為“Bacterial Leaf Streak 1 encoding a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onfers the rice r
轉基因水稻推廣再起波瀾-是否比非轉基因水稻更安全
2010年11月26日下午4時,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應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邀請,進行一場公開的學術講座,在提問階段突然遭到聽眾有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質疑。一個中年女子在會場高喊,隨后,會場秩序大亂,這場講座中斷。 有著中國“轉基因水稻王”之稱的張啟
水稻OsSFL1基因可調控水稻開花期
近日,生物所谷曉峰課題組在表觀遺傳調控水稻開花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發現了表觀遺傳關鍵調控因子OsSFL1具有介導組蛋白去乙酰化動態修飾的功能,進而調控水稻“適時”開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人類超過80%的食物來
轉基因水稻再獲安全證書
1月5日,農業部向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研發的兩種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Bt汕優63)重新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同時獲批的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轉基因植酸酶玉米。此舉讓轉基因主糧是否會產業化的話題重回公眾視野。7日,華中農業大學水稻團隊林擁軍教授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我國要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以“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現狀和未來”為主題的第520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近日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就水稻基因組測序及注釋、水稻重要性狀的調控網絡、水稻多組學(表觀組、蛋白組、代謝組、表型組等)研究,以及水稻基因組解析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
中英研究:調控一水稻基因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英兩國研究團隊發現,調控水稻的一個關鍵基因,能提高它對氮肥的利用效率。這一工作有望用于改良水稻品種,在降低施肥成本和減少環境污染風險的同時提高水稻產量。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的這項研究顯示,NGR5是水稻生長發育響應氮素的關鍵基因。在當前主栽水稻品種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