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導水稻基因國際研究離“設計水稻”更近一步
記者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結出碩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多樣性,這一研究的重大成果將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水稻種群的基因有著豐富的多樣性和復雜的作用機制,是水稻育種改良的遺傳基礎。長期以來,全球科學家一直致力于闡明水稻基因組所有基因的功能及其等位基因多樣性與重要農藝性狀的關聯,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水稻遺傳改良中。以基因技術為核心的分子設計育種,讓水稻育種周期更短、更有針對性,代表了水稻育種的發展方向。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介紹,這3010份水稻材料,是團隊經過非常很嚴格和精確的分層取樣,取自于中國及南亞、東南亞等89個國家,集中在水稻多樣性的中心區域,代表了78萬份水稻種質資源約95%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臺,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閱讀全文
基因組研究讓水稻育種走向精準設計
由中國主導的國際間科研大協作項目“3000份水稻基因組研究”26日結出碩果——北京時間當日凌晨1時,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正式發表《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體基因組變異結構,剖析了水稻核心種質資源的基因組遺傳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 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采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
研究發現高營養水稻新型育種材料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合作,通過半粒種子篩選方法獲得了一個糊粉層增厚的水稻品系ta2,使水稻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品質因子得到普遍提升。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可用于培育高營養水稻的新型育種材料。該成果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在線
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與水稻的超高產育種
??? 水稻的優質高產一直以來是各國育種專家,乃至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追求,而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與水稻的超高產育種,乍聽之下,好像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深入了解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作用之后,就會明白,水稻劍葉夾角測量儀的應用,對于水稻的超高產育種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目前水稻是世界上種植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有了“導航儀”
9月8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取得的一項成果,題為“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全基因組解析”,揭示了雜交稻雜種優勢的基因組結構特征。這是我國在水稻基礎理論和應用領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于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
我國耐鹽優質水稻育種取得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85.shtm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一周多之前耐鹽大豆新品系“科豆35”取得鹽堿地實收畝產超275公斤的重大進展之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
水稻分子設計育種:“新綠色革命”的起點
在傳統育種過程中,由于株型和籽粒發育等控制產量性狀的關鍵基因克隆有限、調控網絡不明晰,使得育種方式以田間選擇為主,僅能針對個別位點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解析”支持下,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等責任專家指導下,研究人員對理想株型和籽粒發育調
中科院李家洋團隊開辟水稻育種新途徑
“今年5月,我們的水稻材料就要在北京實驗田里試種了,未來有望推廣到更多地方。”說起手頭的工作,余泓眼睛里都是喜悅。余泓是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團隊的一員。他說的水稻材料,是該團隊快速從頭馴化的全新水稻品種。去年初,這一成果發表在科學期刊《細胞》上,被業界認為有望開辟一條野生植物馴化新
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通過驗收
7月3日,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李文祥等組成的工程驗收小組對該所長沙水稻育種試驗基地農田整理工程進行了現場驗收。在聽取工程施工方、分子生態中心負責人的工作匯報并進行現場察看后,驗收小組原則同意在施工方對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有關質量問題進行整改完工后通過工程質量驗收。
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通過驗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最新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28日通過“身份驗證”。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驗收專家一致認為,這是理想的雜種優勢利用方式,它的應用推廣,有利于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進一步普及,有望為全球水稻種植帶來新“福利”。 當下,我國雜交水稻育種“主流”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袁
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的技術總結
雜種優勢是指兩個遺傳基礎不同的親本進行雜交,其雜交子一代在抗逆性、適應性、生長和產量等方面優于父母本的現象。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系法”和“兩系法”利用雜種優勢培育雜交種,有效提高了水稻生產水平。但“三系法”種質資源有限,“兩系法”易受天氣影響,嚴重制約了雜
給秧苗“吃小灶”:植物工廠水稻育種加速器
沒有陽光、雨水和土壤,能種出糧食來嗎? 農業科學家說:“能,而且長得更快!” 2021年10月,在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一幢泛著紅紫色柔光的玻璃小屋格外亮眼。 這可是一座植物工廠。四層栽培架上,一排排水稻青苗齊整整扎在特殊的營養液里,在顆顆彩色LED節能燈的“撫觸”下,正奮力拔節
“水稻基因育種技術獲突破性進展”入選中國十大科技新聞
“瀚霖杯2010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于1月19日在北京揭曉。此次評選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產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李家洋課題組和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研究員等科研
四川“十二五”水稻育種取得“三大突破”
“十二五”期間,四川省水稻育種攻關在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育成并通過省級及以上審定的雜交水稻新品種近180個次,育成品種數量、質量居全國前列和西南稻區主導地位,特別是中秈育種水平居全國領先。 一是育成品種產量取得突破。“十二五”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雜交稻組合4個。35個國審品種區試顯示,
中國加強育種機制創新-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為重點
農業部今日舉行“推動種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種業發展有關情況。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會上表示,中國正在進行加強育種機制創新,以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為重點,近期農業部還將首次發布品種審定綠色通道試驗指南。 余欣榮表示,要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我為主、立足國內,國
中國科學家主導國際大協作助力水稻精準育種
英國時間4月25日,《自然》雜志長文報道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 該研究針對水稻起源、分類和馴化規律進行了深入探討,揭示了亞洲栽培稻
利用PLSM定向進化可為水稻育種提供遺傳新種質
遺傳變異是作物育種基礎。盡管近年來功能基因組研究為作物分子育種提供了大量主效改良位點/基因;但由于傳統誘變靶向性不足、突變隨機性較大等技術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挖掘和鑒定主效基因最適等位型仍較為困難。如何在體內實現重要基因關鍵位點的飽和氨基酸突變是該類研究的難點問題。 2021年6月10日,安徽
綠色超級稻育種應向基因組育種模式轉變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綠色超級稻項目團隊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綠色超級稻的理念、育種策略、關鍵技術體系和發展歷程,闡述了整合豐富的遺傳資源、有利的功能基因、精確的基因組育種技術以培育綠色超級稻的實踐,介紹了綠色超級稻推廣應用的重大成果及其對全球作物生產與
俄羅斯將設立俄中水稻蔬菜育種聯合實驗室
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政府新聞處發布消息稱,2017年在全俄水稻科研所基礎上將開設一個俄中水稻蔬菜育種聯合實驗室。 消息說:”科研中心看到蔬菜育種的前景。我們正在擴大研究工作,與外國同行交流經驗。今年全俄水稻科研所將開設一個俄中聯合實驗室。” 預計,俄羅斯和中國的科學家將分別從事水稻和蔬菜
科學家首次發現培育高營養水稻的新型育種材料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合作,通過半粒種子篩選方法獲得了一個糊粉層增厚的水稻品系ta2,使水稻的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品質因子得到普遍提升。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可用于培育高營養水稻的新型育種材料。該成果于10月2日在《美國科學院院
大米新品種來了!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獲新進展
?? 9月17日至18日,國審稻新品種“中科804” 現場會在黑龍江五常市舉行,在3000畝示范片中“中科804”在產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農藝性狀中表現突出,現場品嘗食味與外觀品質優異,豐收在即。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東北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糧倉,而稻花
基因工程育種的相關介紹
隨著DNA的內部結構和遺傳機制的秘密一點一點呈現在人們眼前,特別是當人們了解到遺傳密碼是由RNA轉錄表達的以后,生物學家不再僅僅滿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遺傳的秘密,而是開始躍躍欲試,設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預生物的遺傳特性。 如果將一種生物的DNA中的某個遺傳密碼片斷連接到另外一種生物的DNA鏈上去
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途徑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污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競賽新的熱門領域,國內外都有前沿消息傳來。下面,我們特約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春介紹有關這方面的
“基因編輯”與“轉基因”育種技術有何不同?
本文轉載自第一財經,原標題《"基因編輯技術"雜交糯玉米五年后可問世 美農業部稱不需監管》 針對基因編輯技術跟現有的轉基因育種技術的不同,近日在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等聯合主辦的轉基因科學沙龍上,中科院遺傳所研究員朱禎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的提問稱,這兩項技術的技術體系是一樣的。但轉基因做的是“加法
基因組育種技術翻開海水魚類育種新篇章
目前,解決好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當務之急,國家大力控制海洋捕撈的同時,促進了海洋魚類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這個產業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瞄準產業需求、用科技造福人類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黃海所)研究員陳松林
遺傳發育所開發水稻分子育種整合組學知識庫
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梁承志研究組開發的分子育種整合組學知識庫水稻子庫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文章題目為MBKbase for rice: an integrated omics knowl
解決種業卡脖子技術,水稻生物育種實驗室落地無錫
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無錫)粳稻產業技術中心揭牌。錫山發布 圖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針對種業科技方面面臨的“卡脖子”難題,近年各地試圖尋找破解之策。在5月12日召開的無錫·錫山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水稻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無錫)粳稻產業技術中心正式揭牌,將聚焦解決水稻產業中的技術難題,推動
植生生態所與揚州大學開展水稻遺傳育種學術交流
5月5日至6日,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曉亞院士和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薛紅衛研究員帶隊,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所科研管理處的科研和管理人員等一行9人赴揚州大學開展水稻遺傳育種學術交流。揚州大學副校長范健教授、農學院院長郭文善教授、973計劃專家組成員
四川農業大學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獲佳績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農業大學李仕貴教授第七屆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 李仕貴教授是四川省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水稻育種團隊的領軍人才,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育成的骨干恢復系“蜀恢527” 組配出38個雜交稻(5個超級稻),在十幾個省和東南亞地區推廣2.1億畝,新增稻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