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軟體征是精神分裂癥的標志性特征,也是精神分裂癥可能的一個內表型。研究神經軟體征為探索疾病的發病原因提供了重要信息。盡管過去幾十年有大量關于神經軟體征的研究,然而依然有一些重要問題沒有解決。內表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都穩定存在。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都是橫向研究,無法探索不同病程發展階段的神經軟體征表現,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對于神經軟體征的流行率和性質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是否會發生改變還不清楚。在這方面研究的局限性使得神經軟體征的追蹤研究十分必要。此外,神經軟體征和精神分裂癥癥狀的關系尚不清楚。特別是在精神分裂癥的不同發展階段,神經軟體征和精神分裂癥陰性癥狀的關系尚不清楚。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神經心理與應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組的陳楚僑與合作者進行了有關神經軟體征的追蹤研究,探索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神經軟體征,及其與陰性癥狀和認知功能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他們追蹤和比較了發病一年以內的具有顯著陰性癥狀和......閱讀全文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發育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Cell:在關鍵時間窗口內靶向激活PV神經元有望治療精神分裂癥 DOI: 10.1016/j.cell.2019.07.023. 盡管誘發過程發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癥在成年早期出現,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個體大腦
抑郁可出現于精神分裂癥的各個時相,包括前驅期、急性期、復發前、緩解后(精神分裂癥后抑郁)等。其中,60%的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患者可能共病抑郁;緩解后,共病中重度抑郁的比例自20%(慢性患者)至50%(首次發作治療后)不等。圖片來源于網絡 另一方面,情感缺損位列Bleuler精神分裂癥“4A”癥狀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常見的重型精神疾病,致殘率極高,也是疾病負擔最重的精神障礙之一,其終生患病率約占整個人口的1%。其病因尚未闡明。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造成大腦功能損害的結果。推進對精神分裂癥病因與生物機制的理解、探討抗精神病藥物作用機理以及識別評估新
陰性癥狀是精神分裂癥的常見癥狀。當前臨床上患者常服用的抗精神病藥物主要靶向陽性癥狀,而對陰性癥狀的療效欠佳。快感缺失是一種常見的陰性癥狀。情感神經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新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的陰性癥狀,特別是快感缺失,可以分為期待性(Anticipatory)成份和體驗性(Consummatory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精神病綜合征,主要癥狀包括陽性癥狀(如幻覺、妄想以及言語混亂)、陰性癥狀(如積極性降低、表達能力下降)和認知缺陷(如執行功能、記憶能力和心理處理速度受損)。氧化應激過度、抗氧化防御系統失調被認為是精神分裂癥的重要危險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為一種抗氧化酶,包括三種異構體:
“防腐劑”顧名思義,是一類具有防腐作用的物質。說起它,很多人會立馬呈現出一臉厭惡的表情,這與近年來關于防腐劑導致當今許多醫療疾病的相關報道不無關系,盡管這些報道往往缺乏科學證據支持,但卻使得防腐劑在當下飽受詬病,并成為了普通大眾的強烈關注對象。 然而,就在最近,來自臺灣中國醫科大學(China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精神疾病的人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腸道生物群落存在差異。在他們發表在《Science Advance》雜志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測試精神分裂癥患者和他們用老鼠進行的實驗以及觀察到的結果。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精神疾病,其特征是幻覺,妄想,思維混亂和情緒表達沉默。據信全世
基于對近6.5萬人的遺傳分析,一項里程碑研究揭示出如果個體遺傳了與“突觸修剪”相關的某一基因的特定突變,會增加他罹患精神分裂癥的風險。研究結果第一次描繪出了,這一破壞性的精神疾病與特異的基因變異及一個生物學過程有因果關系。它們還幫助解釋了一些數十年的觀察發現:在青春期突觸修剪尤其活躍——這一時期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首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共病抑郁癥患病率和臨床特征的性別差異,該成果以摘要形式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 精神分裂癥在許多方面存在性別差異,而患者在所有疾病階段都會出現抑郁癥狀。中科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張向陽研究組在研究
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和精神分裂癥之間有一個共同癥狀——社交障礙。但是,這兩種精神疾病的發展模式存在很大差異。孤獨癥、精神分裂癥和社交障礙之間是否遺傳差異上的重疊?近日,來自布里斯托大學等機構的國際聯合研究小組通過篩查數千名個體,闡述了孤獨癥及精神分裂癥相關基因與影響社交能力的基因之間的關聯。
排尿困難系指排尿費力且有排不盡感,須增加腹壓才能排出尿液,病情嚴重時增加腹壓也不能將膀胱內尿液排出體外,導致尿潴留。表現為流尿不暢、排尿費力、尿線變細、射程變短、尿流中斷及尿流滴瀝等。圖片來源于網絡 引起排尿困難的原因有:尿道結石、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膀胱結石和膀胱癌、尿潴留、藥物
3.3.2空間記憶空間記憶在對生命早期MIA-801處理的大鼠的認知研究中是最有影響力的。水迷宮范式常規被用于大鼠/小鼠空間記憶研究。一般說來,此測試包括把動物放入一個圓形裝不透明水的水池,然后允許它通過迷宮外線索的幫助找出并爬上一個隱藏的平臺來擺脫一直在水里的困擾。通過反復測試,空間學習促進了逃避
在精神分裂癥患者長長的處方單上,“純國產”缺席,“國外技術”成了主角。現在,好消息來了。 一月中旬,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主持研發,中國首個自主研發、開展全球注冊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微球制劑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此舉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科技日報記者從該團
近日,FierceBiotech網站盤點了2014年醫藥研發10大III期失敗案例。其中,只有2個是小公司,其他全是制藥巨頭,包括:葛蘭素史克、默克、諾華、禮來、羅氏、輝瑞、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甚至2次上榜,不過該公司今年收獲了多個新藥批文,幫助緩和了失敗的沖擊。 在這些案例中,有些藥物在臨床上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有關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遺傳變異引發的大腦結構變化導致精神分裂癥的發生 DOI: 10.1523/JNEUROSCI.3759-16.2017 最近來自UCLA的研究者們第一次發現患精神分裂癥以及自閉癥的患者的大腦結構的差異。這一
長期以來,抗精神病藥一直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中流砥柱,但此類治療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患者需要新的輔助治療手段。 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是一種新興的物理治療手段,在減輕精神分裂癥癥狀(如改善幻聽)方面顯示出了一定的潛力。然而,現有研究結果并不一致,很可能與研究中采用的治療參數(如治療頻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第六十八期《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提示關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嚴重不良反應。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主要用于急、慢性精神分裂癥及其他各種精神病性狀態的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的治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反應,此外還有一些嚴重不良反應,如粒細胞缺乏
8月13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成果在《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上發表。該項研究成果揭示了在首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葡萄糖代謝紊亂與白質連接異常之間的交互作用及其認知功能損傷的關系。 一直以來,精神分裂癥的診斷依靠的都是癥狀學的標準,即是否出現幻
日本藥企大冢(Otsuka)與合作伙伴靈北(Lundbeck)近日聯合宣布,歐盟委員會(EC)已批準Rxulti(brexpiprazole,依匹哌唑)用于精神分裂癥成人患者的治療。雙方已計劃在2019年上半年將Rxulti推向歐洲市場。接下來,雙方將與歐洲各國的定價&報銷機構合作,確保
精神分裂癥被認為是一種精神障礙,其會影響人們的思考、感受以及行為方式,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大腦之外,精神分裂癥還會影響機體其它器官的健康。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知道,相比一般人群而言,精神分裂癥患者機體其它疾病的發病率要更高一些,同時精神分裂癥患者過早死亡率也較高,其要比一般人早15-20年死亡
精神疾病不僅嚴重損害生活質量,而且因多發、高發,已成為我國醫療支出的沉重負擔。準確診斷精神疾病是有效治療精神疾病的前提,也是精神疾病研究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在傳統精神醫學體系和臨床實踐中,精神疾病的診斷幾乎全部依賴于心理行為癥狀表現。然而,基于癥狀學的診斷往往不能準確反映精神疾病的生物學機制,使得
今日,久光制藥(Hisamitsu Pharmaceutical)旗下的Noven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美國FDA批準其透皮給藥系統Secuado(asenapine)上市,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成人患者。Secuado是目前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透皮貼劑(t
全世界每年會有數百萬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雖然這些藥物對治療精神分裂癥有效,但其會帶來顯著的副作用,引發體重增加、糖尿病并升高機體膽固醇的水平,而這些因素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心血管疾病則是精神分裂癥的最大殺手。 然而,最新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抗精神病藥物都會引起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關相
記憶是人類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認知功能。以往關于記憶的研究多關注能夠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而前瞻記憶(一種對將來某一時刻要做的事情的記憶)因其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開始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例如病人要記得在正確的時間吃藥或者記得要去進行定期復查等。目前,關于前期精神分裂癥患者
科學家在對153位個體的大腦掃描信息進行研究后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幻想癥狀與大腦前區褶皺有關。與正常人相比,幻想癥患者的大腦前區褶皺更短一些。這項研究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大腦前區的褶皺被稱為副扣帶溝,在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它在每個人出生之前出現在大腦上。“盡管這個區域在出生時并未發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一項最新研究通過檢測大麻化合物對大鼠的影響,為開發精神分裂癥新療法鋪平了道路。這項研究表明,大麻衍生物可能會改善精神分裂癥特異性認知功能障礙,且沒有目前其他藥物具有的任何副作用。 大約有1.1%美國人口(約350萬成人)罹患精神分裂癥。 雖然目前的抗精神病藥物能夠有效地治療其陽性癥狀——如幻
神經軟體癥是指在運動協調、感覺統合以及抑制功能上的一系列輕微損傷,廣泛見于分裂型特質人群、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其未患病一級家屬等精神分裂癥譜系群體。已有研究表明,神經軟體癥與精神分裂癥癥狀相關,在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腦結構研究證據表明,神經軟體癥尤其是運動協調異常可能與皮層-丘腦-小腦
全球共有1%的人患精神分裂癥,而且對于直系親屬中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而言,10%會得精神分裂癥。目前對其治療手段主要通過抗精神病藥物控制神經遞質多巴胺和谷氨酸,調節大腦神經的紊亂失衡從而治療精神分裂。但是,這些藥物通常存在一定副作用,且患者停止服用后會有復發的可能。 英國醫學研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