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南極冰川“遺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從南極派恩島冰川斷裂后,正緩慢向公共海域移動。據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衛星觀測結果顯示,估計目前該冰山有35公里長、20公里寬,面積大約為700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一個新加坡或兩個美國亞特蘭大市的面積。研究人員稱,未來它可能進入繁忙的航道,并對過往航船形成潛在威脅。 疑問: 造就冰川“遺孤”的幕后元兇是誰?大洋中的“小冰塊”是否會干擾“雪龍”號的科考之旅? 解答: “造成冰川分裂后向外漂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溫度的變化。”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錦年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反復強調,相對于氣溫升高帶來的冰川表層融化,冰川脫落現象更與海水溫度上升密切相關。 陳錦年解釋說,從現有研究結果來看,海水溫度的確比過去有所升高。“當溫暖的海水進入冰架底部的通道中,巨大的冰川很可能發生崩塌和分離。”此外,......閱讀全文
“雪龍”號完成南極科考回國
4月10日上午,中國國家海洋局極地研究所所屬科考船“雪龍”號完成第三十三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抵達長江口水域。 此次為“雪龍”號第三十三次赴南極執行科考與運輸補給任務,歷時161天,總航程約3.5萬海里。“雪龍”號順利完成“一船四站”環南極航行計劃,在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
專家解讀南極冰川“遺孤”
回放: 11月19日,有媒體報道指出,一座巨型冰山自今年7月份從南極派恩島冰川斷裂后,正緩慢向公共海域移動。據美國國家航天局最新衛星觀測結果顯示,估計目前該冰山有35公里長、20公里寬,面積大約為700平方公里,約相當于一個新加坡或兩個美國亞特蘭大市的面積。研究人員稱,未來它可能進入繁忙的
“雪龍”號今日啟航赴南極科考
? ? 10月31日10時許,“雪龍”號極地科考船從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它將緊跟本月26日出征的“雪龍2”號的腳步,共同譜寫我國第三次“雙龍探極”的新篇章。從上海邊檢了解到,為助力中國極地科考事業,上海邊檢總站外高橋邊檢站科學優化勤務模式,實行“窗口前置+一站
南極“末日冰川”融化速度加倍
世界上最大冰川之一正“岌岌可危”。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由于溫暖的深水密集地將熱量輸送到今天的冰架洞穴,并從下方融化冰架,南極洲西部阿蒙森海的思韋茨冰川(也被稱為“世界末日冰川”)融化的速度比之前認為的要快,恐將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3米。 研究人員稱,思
南極冰川融化影響食物鏈
近期發布的一份極地探險報告顯示,南極食物鏈、天氣及景觀的重大變化再次為氣候變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來自澳大利亞南極考查隊(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和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科學家們
程曉:為“雪龍”帶路
白皚皚的冰川中,“雪龍”號困在那里。 上萬公里外的北京,程曉心急如焚。不時比對衛星遙感圖,觀察著冰川的變化,為“雪龍”號尋找著出路。 因營救俄羅斯航船,“雪龍”號已被困十來天。 1月7日,西風,“雪龍”號終于等到了脫困的機會。但到底向哪個方向走?專家仍有爭論。 “向東南,
“雪龍2”回收第34次南極考察潛標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3日傍晚在南大洋普里茲灣東側回收了一套第34次南極考察時布放的潛標,4日早上在同一海域布放了一套新的潛標。 這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首航南極以來第一次布放和回收潛標。潛標是物理海洋觀測經常采用的一種定點長期觀測方法,根據需要搭載不同的儀器和設備,以觀測海洋的溫度、鹽
中國首次航拍南極達爾克冰川
中國第28次南極科考隊2月21日在直升機支持下,對南極冰蓋邊緣的達爾克冰川進行了航空拍攝。這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首次對達爾克冰川進行航拍,拍攝范圍約為100平方公里。 據項目現場執行人之一、來自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莫玉兵介紹,航拍過程中,一臺6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垂直外掛在直升機的右外側底
監測發現南極冰川消融幾百米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0月26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測數據,發現2002年至2009年西南極洲冰川的堅冰消融了幾百米。 西南極洲阿蒙森海灣分布著一些地球上消融速度最快的冰川,這些冰川的質量損失速率正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此前曾有一個理論假說:在21世紀
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乘“雪龍”船從上海啟程
自然資源部消息,11月5日,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隊首批154名隊員搭乘“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本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展大氣成分、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監測任務,并對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進行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