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染色實驗——硝酸銀染色法
細菌的鞭毛很纖細,其直徑通常為 0.01 ~0.02 μm, 所以,除了很少數能形成鞭毛束(由多根鞭毛構成)的細圈可以用相差顯微鏡直接觀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細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到,而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要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鞭毛,必須用鞭毛染色法。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實驗介紹硝酸銀染色法和改良的 Leifson 氏染色法,前一種方法更容易掌握,但染色劑配制后保存期較短。實驗方法原理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含使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實驗材料蘇云金芽孢桿菌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試劑、試劑盒硝酸銀鞭毛染色液0.01% 美藍水溶液儀器、耗材載玻片蓋玻片凹載玻片無菌水凡士林顯微鏡實驗步驟1. 菌種的準備 要求用活躍生長期菌種作鞭毛染色和運動性的觀察。對于冰箱保存的菌種通常要連續移種 1~2 次,然后可選用下列方法接種培養作染色用菌種:1.1 取新配制的營養瓊脂斜面(......閱讀全文
鞭毛染色實驗——硝酸銀染色法
細菌的鞭毛很纖細,其直徑通常為 0.01 ~0.02 μm, 所以,除了很少數能形成鞭毛束(由多根鞭毛構成)的細圈可以用相差顯微鏡直接觀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細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學顯微鏡直接觀察到,而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要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鞭毛,必須用鞭毛染色法。鞭毛染色方法很多,本實驗
鞭毛染色實驗——改良-Leifson-氏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含使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實驗材料蘇云金芽孢桿菌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試劑、試劑盒Leifson 氏鞭毛染色液0.01% 美藍水溶液儀器、耗材載玻片蓋玻片凹載玻片無菌水凡士林顯微鏡實驗步驟1. 載玻片的準備 菌種材料的
關于鞭毛染色法—硝酸銀法的基本介紹
鞭毛染色法—硝酸銀法的染色操作: 一、選用潔凈載玻片。 二、配制染料,A液為丹寧酸5g,FeCI3 1.58,蒸餾水100ml,待溶解后,加1% NaOH 1ml和15%甲醛2ml。B液為AgNO32g,蒸餾水100ml。待AgNO3溶解后,取出10ml作回滴用,即向90ml B液中滴加濃氫
關于鞭毛染色法—Bailey氏鞭毛染色法的基本信息介紹
鞭毛染色法—Bailey氏鞭毛染色法適用于對土壤和水中無芽孢桿菌或植物病原細菌等易脫落鞭毛的染色(因它們長有的莢膜易使鞭毛脫落)。媒染劑配制:A液10%鞣酸18ml,6%FeCl3·6H2O 6ml;B液:A液3.5ml,0.5%堿性復紅(乙醇溶液)0.5ml,濃HCl 0.5ml,福爾馬林2.
細菌形態學檢查實驗——鞭毛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鞭毛(Flagella)是細菌的運動器官。細菌的鞭毛很纖細,直徑僅20 nm,不能用普通顯微鏡觀察,不易被普通染色法染色,只有經特殊染色處理,增加鞭毛直徑,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實驗材料傷寒桿菌試劑、試劑盒戶田氏染色液蒸餾水清潔液儀器、耗材載物玻片實驗步驟一、材料?傷寒桿菌(Bacil
鞭毛染色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是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含使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實驗材料 蘇云金芽孢桿菌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試劑、試劑盒 硝酸銀鞭毛染色液0.01% 美藍水溶液儀器、耗材 載玻片蓋玻片凹載玻片無菌水凡士林顯微鏡實驗步驟 1. 菌種的準備 要求用活躍生長
微生物的染色與形態結構觀察實驗——鞭毛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一般細菌的鞭毛都非常纖細,其直徑為0.01~0.02 μm,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劑和染色劑的沉淀作用,使染料堆積在鞭毛上,以加粗鞭毛的直徑,同時使鞭毛著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能夠看到。實驗材料蘇云
鞭毛染色配制及染色方法實驗
實驗步驟改良Ryui法一、實驗試劑:A液:5%石炭酸:???? 10ml鞣酸:??????????? 2g飽和硫酸鋁鉀液:10mlB液:結晶紫酒精飽和液應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溫存放。二、染色方法:1. 玻片的處理:要求用新的載玻片,用前須在95%酒精中浸泡24小時以上,用時從酒精中取
鞭毛染色配制及染色方法實驗
實驗步驟 改良Ryui法一、實驗試劑:A液:5%石炭酸: ? ? 10ml鞣酸: ? ? ? ? ? ?2g飽和硫酸鋁鉀液:10mlB液:結晶紫酒精飽和液應用液:A液10份,B液1份,混合,室溫存放。二、染色方法:1. 玻片的處理:要求用新的載玻片,用前須在95%酒精中浸泡24小時以上,用時從酒精中
鞭毛染色法及活細菌運動性的觀察
實驗概要學習并掌握細菌鞭毛染色的基本方法及觀察細菌鞭毛的著生情況;學習用壓滴法和懸滴法觀察細菌的運動性。實驗原理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一般細菌的鞭毛都非常纖細,其直徑為0.01—0.02μm,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劑和染色劑的沉淀作
鞭毛染色法及活細菌運動性的觀察
實驗原理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一般細菌的鞭毛都非常纖細,其直徑為0.01—0.02μm,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力限度以外,故需要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才能看到。鞭毛染色是借媒染劑和染色劑的沉淀作用,使染料堆積在鞭毛上,以加粗鞭毛的直徑,同時使鞭毛著色,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能夠看到。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菌
細菌鞭毛染色
許多細菌自細胞內長出一至許多根細絲狀附屬物稱為鞭毛.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有鞭毛的細菌均可運動.鞭毛細長透明,其寬度在普通光學顯微鏡波長檢驗范圍之外,所以不易觀察.但是在不染色情況下可以檢測到細菌的運動推斷鞭毛的存在.【實驗目的】學習并掌握鞭毛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實驗原理】細菌的鞭毛非常纖細,直徑一
關于鞭毛染色法—Leifson氏法的基本信息介紹
于鞭毛染色法—Leifson氏法(1930年): 配制染料KAl(SO4)2飽和水溶液20ml,20%鞣酸10ml,蒸餾水10ml,95%乙醇15ml,堿性復紅(95%乙醇飽和溶液)3ml。依次加入后充分混勻,放入試劑瓶中蓋緊(可保存1周)。染色操作:制備良好的涂片;滴加染液,30℃左右放置1
培養細胞的染色實驗——Giemsa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Giemsa 染色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簡便、快速,適用于多種細胞和染色體染色。試劑、試劑盒Giemse甘油甲醇Sorensen儀器、耗材滴管玻璃片實驗步驟1. ?染液制備(1)稱Giemse粉0.5 g、甘油22 ml,在研缽內先用少量甘油與Giemsa充分混合,研磨至無顆粒;(2)再
培養細胞的染色實驗——Feulgen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此染色法為Feulgen早在1924年提出的一種鑒別細胞中DNA的組織化學方法。細胞中的DNA在60 ℃用1 N HCl酸解離脫氧核糖核酸,使嘌呤堿基與糖苷犍破壞,嘌呤堿脫掉,脫氧核糖的中的醛基游離;醛基能與Schiff試劑相結合,形成一種紫色的復合物。本方法中酸的離解根重要,若溫度過低
細菌的鞭毛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鞭毛染色法(二)實驗原理:細菌的鞭毛極細,直徑一般為10—20nm,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常用的媒
細菌的鞭毛染色
(一)實驗目的:學習細菌的鞭毛染色法(二)實驗原理:細菌的鞭毛極細,直徑一般為10—20nm,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劑處理,讓它沉積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徑加粗,然后再進行染色。常用的媒
革蘭氏染色法實驗步驟簡介
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涂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鐘。 3)蒸餾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涂面染約1分鐘。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并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
簡單染色法與革蘭氏染色法
(一)細菌的簡單染色法 1 目的 1.1 學習微生物 ?涂片、染色的基本技術。 1.2 掌握細菌的簡單染色法。 1.3 初步認識細菌的形態特征,鞏固學習油鏡的使用方法和無菌操作技術。 2 原理 細菌的涂片和染色是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項基本技術。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
細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目前,細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據染色劑的不同,可分為堿性復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鍍銀染色法和熒光蛋白染色法6類,前5類方法的媒染劑成分中均含有單寧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穩定的膠體溶液做媒染劑,并使其沉淀于鞭毛上而使“鞭毛腫脹(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徑加粗,進一
細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目前,細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據染色劑的不同,可分為堿性復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鍍銀染色法和熒光蛋白染色法6類,前5類方法的媒染劑成分中均含有單寧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穩定的膠體溶液做媒染劑,并使其沉淀于鞭毛上而使“鞭毛腫脹(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徑加粗,進一
細菌鞭毛染色的方法
目前,細菌鞭毛染色方法根據染色劑的不同,可分為堿性復紅法、副品紅法、結晶紫法、維多利亞藍B法、鍍銀染色法和熒光蛋白染色法6類,前5類方法的媒染劑成分中均含有單寧酸,染色原理通常是采用不穩定的膠體溶液做媒染劑,并使其沉淀于鞭毛上而使“鞭毛腫脹(tar and feather)”,鞭毛直徑加粗,進一
蛋白質凝膠染色法實驗
實驗步驟總蛋白質的檢測1. 總蛋白質色度法染色簡便的目視檢測、相對簡單的使用及廣大熟悉方法的用戶基礎群,使得考馬斯亮藍(C B B )—直是最普遍使用的總蛋白質凝膠染色劑。如需要比考馬斯亮藍染色更高的檢測敏感度,那么銀染法是可選擇的色度方法。如果需要對切下的蛋白質進行質譜分析,則首選不會引入共價蛋白
簡述革蘭氏染色法的實驗原理
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
蛋白質凝膠染色法實驗
實驗步驟 總蛋白質的檢測 1. 總蛋白質色度法染色 簡便的目視檢測、相對簡單的使用及廣大熟悉方法的用戶基礎群,使得考馬斯亮藍(C B B )—直是最普遍使用的總蛋白質凝膠染色劑。如需要比考馬斯亮藍染色更高的檢測敏感度,那么銀
培養細胞的染色實驗——蘇木精伊紅染色法
培養細胞可用各種方法染色,有一般和特殊之分;一般染色為觀察細胞一般形態之用,特殊染色為用于觀察細胞的特殊成分和結構的染色方法。內容來源:組織培養和分子細胞學技術。實驗材料蘇木精試劑、試劑盒甘油冰醋酸伊紅銨礬儀器、耗材載玻片蓋玻片實驗步驟1. ?37 ℃溫BSS漂洗3 次,每次20 秒~1 分鐘;中性
細菌芽孢染色實驗_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用著色力強的染色劑孔雀緣或石炭酸復紅,在加熱條件下染色,使染料不僅進入菌體也可進入芽孢內卡進入菌體的染料經水洗后被脫色,而芽孢一經著色難以被水洗脫當用對比度大的復染劑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劑的顏色,而菌體和芽孢囊被染成復染劑的顏色,使芽孢和菌體更易于區分。實驗材料蠟樣芽孢桿菌(約2d 營
革蘭氏染色液染色法
??1.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混合菌液。????2.結晶紫染色液。????3.革蘭氏碘液。????4.95%酒精。????5.番紅染液。????6.載玻片。方???法?????一、涂片標本的制備(見實驗一)????二、革蘭氏染色法?????1.初染:在上述已固定的涂片上,滴加結晶紫染液,染色1分鐘,水洗
肺結核患者痰標本抗酸染色實驗_抗酸染色法
實驗方法原理分枝桿菌一般不易著色,經加溫或延長染色時間而著色后,能抵抗酸酒精的脫色作用,故又稱抗酸桿菌。對人有致病性的分枝桿菌主要是結核分枝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實驗步驟1.? 取痰中粘稠膿性或干酪樣帶血絲部分涂片(略厚),自然干燥后,通過火焰固定,于涂片外周用蠟筆劃圓。?2.? 用木夾持玻片,滴加石
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別染色法,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細菌先經堿性染料結晶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此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后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為觀察方便,脫色后再用一種紅色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