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疾病的治療方法介紹
①甲狀腺乳頭狀癌:多以淋巴結轉移為主。頸部的淋巴結可分為I-VI區,一般II-VI區淋巴結和甲狀腺癌轉移有關。通常VI區淋巴結又稱為中央組淋巴結,包括氣管食管溝、氣管前和喉前淋巴結;II-V區淋巴結又稱為頸側區淋巴結,包括頸部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和副神經周圍淋巴結。中央組淋巴結由于多位于甲狀腺后方且直徑很小,一般頸部B超難于發現;而頸側區淋巴結則可通過B超檢查發現是否有轉移。多數情況下,一側甲狀腺乳頭狀癌多轉移至同側的淋巴結,但個別也可轉移至對側的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的途徑一般是先轉移至中央組淋巴結,然后再轉移至頸側區淋巴結;但也有個別癌腫如位于甲狀腺上極的腫瘤可首先轉移至頸側區的淋巴結。文獻報道,不管腫瘤大小如何,通常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率可達50%左右。有鑒于此,最新一期我國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指南強調中央組淋巴結的清掃。但對于甲狀腺的切除范圍,可根據腫瘤的分期、各地的醫療條件和病人對疾病的認識程度實行個體化方案,但至少要切除患癌側腺......閱讀全文
甲狀腺疾病的治療方法介紹
①甲狀腺乳頭狀癌:多以淋巴結轉移為主。頸部的淋巴結可分為I-VI區,一般II-VI區淋巴結和甲狀腺癌轉移有關。通常VI區淋巴結又稱為中央組淋巴結,包括氣管食管溝、氣管前和喉前淋巴結;II-V區淋巴結又稱為頸側區淋巴結,包括頸部大血管周圍淋巴結和副神經周圍淋巴結。中央組淋巴結由于多位于甲狀腺后方且
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治療方法介紹
多見于中青年女性。臨床表現主要由循環中甲狀腺激素過多引起,其癥狀為易激動、煩躁失眠、心悸、乏力、怕熱、多汗、消瘦、食欲亢進、大便次數增多或腹瀉,女性月經稀少。體檢大多數病人有程度不等的甲狀腺腫大,為彌漫性,質地中等,無壓痛。部分病人有突眼癥。 甲狀腺功能檢查血T3、T4、FT3、FT4增高,T
甲狀腺疾病的基本介紹
甲狀腺疾病主要分為內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和外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兩大類。內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俗稱甲亢)和甲狀腺炎癥(包括急性、亞急性和慢性甲狀腺炎癥)。外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包括甲狀腺腫和甲狀腺腫瘤。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內科治療的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檢查有異常,而外科治療的甲狀腺
甲狀腺危象的疾病預后介紹
甲狀腺危象在未經特殊治療時的自然過程,文獻中有不少記載。有報告甲狀腺危象的病死率為20%以上(20%~100%)。治療成功多在治療后1~2天內好轉,1周內恢復。開始治療后的最初3天,是搶救的關鍵時刻,危象恢復后,碘劑及皮質醇可逐漸減藥、停用,做長期治療的安排。
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的治療方法介紹
1、甲狀腺制劑終身替代治療:甲狀腺制劑終身替代治療。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甲狀腺片或左甲狀腺素為主。檢測甲狀腺功能,維持TSH在正常值范圍。 2、對癥治療:中、晚期重型病例除口服甲狀腺片或左旋甲狀腺素外,需對癥治療如給氧、輸液、控制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等。
關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治療方法介紹
甲亢治療有三種方法,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放射碘治療和手術治療。 抗甲狀腺藥物有兩種——咪唑類和硫氧嘧啶類,代表藥物分別為甲巰咪唑(又稱“他巴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又稱“丙嘧”)。 藥物治療適合甲亢孕婦、兒童、甲狀腺輕度腫大的患者,治療一般需要1~2年,治療中需要根據甲狀腺功能情況增減藥物劑量。
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方法介紹
對于多數單純性甲狀腺腫患者,不論是彌漫性還是結節性,可以不需任何特殊治療。 1.治療指征 下列情況需要治療: (1)有局部癥狀,從頸部不適到嚴重壓迫癥狀。 (2)影響美觀。 (3)甲狀腺腫進展較快。 (4)胸骨后甲狀腺腫。 (5)結節性甲狀腺腫不能排除惡變者。 (6)伴甲狀腺功能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的治療方法介紹
1、甲狀腺制劑終身替代治療:甲狀腺制劑終身替代治療。早期輕型病例以口服甲狀腺片或左甲狀腺素為主。檢測甲狀腺功能,維持TSH在正常值范圍。 2、對癥治療:中、晚期重型病例除口服甲狀腺片或左旋甲狀腺素外,需對癥治療如給氧、輸液、控制感染、控制心力衰竭等。
概述甲狀腺危象的治療介紹
1.快速抑制TT3 、TT4合成 因PTU兼有抑制T4向T3轉化,故首選PTU,首劑600mg,口服或由胃灌入,如無PTU可用MM 60mg;以后每次PTU 200mg, MM 20mg,每日3次,口服待危象消除后改用常規劑量。 2.阻止TH釋放 服用抗甲狀腺藥1~ 2小時后,用碘/碘化鉀,首
關于甲狀腺炎治療的介紹
1、橋本甲狀腺炎 對輕度甲狀腺腫大而無癥狀者可不予治療,應隨訪觀察。甲狀腺明顯腫大或有甲狀腺功能減低時,即使僅有血清TSH增高,應給予甲狀腺制劑治療。甲狀腺腫大迅速,或伴有疼痛,或有壓迫癥狀者,可短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橋本甲亢應采用小劑量抗甲狀腺藥物等治療,一般不用碘和手術治療,以免導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