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成立北極航線有望開通

    10日,來自冰島、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中國等10家北極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上海簽署了《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合作協議》,宣布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極中心)正式成立。 北極中心將致力于增進對北極及其全球影響的認識、理解,促進北歐北極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與北極的協調發展,并將圍繞北歐北極以及國際北極熱點和重大問題,開展北極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北極資源、航運和經濟合作、北極政策與立法等方向的合作研究和國際交流。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表示,北極地區氣候變暖導致北極凍冰加快融化,海冰退縮,這不僅令北極豐富的資源有了被開采的機會,也促使北極航線的開通有望從夢想變為現實,為中國和北極地區合作增加了新機遇。另一方面,研究北極必須考慮到人的因素和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北極地區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也是北極中心的重要研究內容。 據悉,北極中心開展合作研究的形式包括:圍繞合作主題組織合作......閱讀全文

    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成立-北極航線有望開通

      10日,來自冰島、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中國等10家北極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上海簽署了《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合作協議》,宣布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極中心)正式成立。   北極中心將致力于增進對北極及其全球影響的認識、理解,促進北歐北極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與北極的協調發展,并將

    海油工程奪得北極101億大單-中俄能源合作提速

      近日,海油工程宣布,公司剛剛獲得俄最大LNG工程YAMAL(亞馬爾)項目核心工藝處理生產線工程的建造合同,合同總價格達16.63億美元(約合101.09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亞馬爾項目是位于俄北極圈內的亞馬爾半島上,是俄方開發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重要工程之一,該項目LNG輸出總能力將達1600

    俄中科學家合作研發北極冰下通訊技術

      據俄羅斯《報紙報》報道,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和中國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專家正在合作研發一種新的冰下通訊技術,近期已在俄羅斯島(遠東聯邦大學校區所在地)的諾維克灣進行一次獨特的技術應用測試。   冰下通信是現代水聲學研究的最新方向,對北極地區的油氣勘探和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聲波在冰下的運動有其自身的

    中國北極海冰預測研究獲新突破

    在北極科考時的張瑜  今天從上海海洋大學獲悉,近日在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舉辦的2017屆國際北極模型與觀測綜合大會(FAMOS)宣布,該校教師張瑜在2015屆大會上提交的2017年海冰融化情況預測,非常接近實際海冰覆蓋面積值的結果。表明中國對北極海冰預測研究有了新突破,張瑜本人也因此獲得2017年

    研究指出冰川消融使北極汞污染加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82.shtm 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自然·地球科學》月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氣溫上升引起的冰川消融正導致海洋向北極大氣層排放更多的汞,從而給北極生態系統帶來風險。 由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

    漂流實驗室對北極開展長期研究

    在北極,即便是夏天,對于開展研究來說環境也極為嚴酷。而即將建成的漂流實驗室——法國“塔拉極地站”能夠承受極地全年環境,有望使研究人員全年在極地開展研究。據《科學》報道,這艘耗資2300萬美元的考察船,由非營利組織塔拉海洋基金會構想、主要由法國政府出資建設。本月“塔拉極地站”首次從船塢下水,并計劃于2

    北極海冰減少機制研究獲重要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海軍課題組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極能量和水汽傳輸的變化將通過多種機制對北極海冰的年際變化和長期趨勢產生顯著影響。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

    氣候研究人員敦促更新加拿大北極研究項目

      250多名國際氣候科學家在給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總統的公開信中提出,該國政府應該重新為即將結束的北極氣候和大氣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 圖片來源:NASA/Michael Studinger  信中寫道:“加拿大的氣候和大氣研究將面臨一場危機,而這一危機將遠遠超出加

    北極海冰消退凸顯北極航道戰略價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2.shtm

    “北極前沿”大會呼吁負責任開發北極資源

      在挪威北極圈內最大城市特隆姆瑟舉行的第十屆“北極前沿”大會1月26日呼吁各方負責任地開發北極資源,以長遠眼光協調該地區的商業和環境利益。  當天的會議圍繞“工業和環境”議題展開。冰島工業和貿易部部長奧德納多蒂爾表示,北極地區近年來發展加快,受關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應把北極當成一

    為什么北極沒企鵝,南極沒北極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2.shtm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于本月12日正式起航,向著北極進發。總臺央視記者王楠也隨船出發,全程記錄我國此次北冰洋科考進程,帶來《北極“楠記”》系列報道。在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22)》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756.shtm 《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22)》/會議主辦方供圖3月9日,《北極藍皮書:北極地區發展報告(2022)》新書發布會暨“北極研究的過去與未來”研討會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研究發現北極海底生物會受人造光影響

      根據英國《通訊·生物學》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北極海底200米處的海洋生物,會受到船只上人造光的干擾。這項發現意味著在極夜期間,人造光會影響種群調查,進而對可持續管理工作產生影響。  魚類和浮游動物,本來依靠自然光調整自身行為和遷徙模式,無論是喜光的還是不喜光的海洋生物,因人造光會擾亂海洋生物

    我國研究表明-北極增溫迅速,今年并非最高溫

      北極地區是地球大氣的冷源,在全球氣候、天氣和環境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其增溫幅度遠大于中低緯度,約為全球平均的兩倍,是全球變化研究的熱點地區。近日,有媒體報道“北極地區近期出現史上最高溫,比往年高30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鄒捍團隊對本次北極熱浪進行了初

    最新研究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有最新研究成果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全球變暖進程將加快。   印度時報近日發表一篇題為《最新研究稱北極融化將釋放8500億噸碳》的報道。報道稱,全球變暖已經超出預想。美國地質勘探局牽頭的一項調查稱,隨著北極地區在下個世紀逐步融化,被冰凍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南京土壤所北極土壤微生物研究取得進展

      北極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其變暖速度是地球上其他地區平均變暖速度的2倍。隨著氣候變暖加速,北極林線(森林和苔原交界線)不斷向北推移,導致了苔原生態系統植被類型發生顯著改變,可能會影響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與功能。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加拿大的北極苔原試驗站為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研究

    科學家研究發現:北極成海洋酸化“重災區”

    近日,北極圈現32度罕見高溫,引發公眾對北極熊生存現狀的擔憂。殊不知,北極生態系統面臨的潛在威脅遠不止于此。科學家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化所誘發的北極快速變化將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立奇團隊通過對歷次中國北極科考航次數據的集成與精細分析,發現北極酸化水體以每年

    研究發現北極海底釋放大量甲烷加劇全球變暖

    據《國家地理》網站報道,美國家表示,北極海底正在釋放大量甲烷氣體,他們由此得出結論,海底永久凍土是一個龐大但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溫室氣體來源。溫室氣體與全球變暖有著直接聯系。以前的研究發現,北極濕地和湖泊永久凍土融化釋放出甲烷氣體。不過,科學家當時認為,遍布冰冷深海的永久凍土仍將繼續保持冰凍固體狀態,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促加拿大高北極永久凍土融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406.shtm

    最新研究:春季北極臭氧層損耗改變北半球氣候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發表一篇氣候科學研究論文稱,在北極反復出現的春季臭氧損耗(因人類排放破壞臭氧層氣體所致),會暫時改變北半球的氣溫和降雨模式。 該論文介紹,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具有潛在危害,要吸收這些紫外輻射,地球大氣的臭氧層至關重要。釋放氯氟烴等氣體導致近幾十年

    挪威首次頒發表彰北極研究的國際莫恩獎

       新華社挪威特羅姆瑟1月22日電,旨在表彰北極研究的國際莫恩獎22日在挪威特羅姆瑟首次頒發,加拿大海洋學家埃迪·卡馬克和“冰的意義”國際項目團隊分享本次獎項。  頒獎儀式在挪威2018年“北極前沿”大會期間舉行。國際莫恩獎以挪威著名天文學家和氣象學家亨里克·莫恩命名,由北挪威科學與文學院等機構設

    國際北極論壇在俄舉行-專家熱議北極科學發展

      俄羅斯北極發展問題國家委員會等機構于29日至30日在俄西北部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舉辦第四屆“北極—對話區域”國際北極論壇。在20多場研討演講活動中,各國專家對北極應有怎樣的未來暢所欲言,為北極科學發展提出諸多寶貴建議。  防生態災難  俄總統北極和南極國際合作特使、極地學家奇林加羅夫在“北極—科學

    研究稱北極光出現頻率創下百年最低紀錄

      北京時間10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芬蘭氣象局科學家發現,在過去5年間,北極光出現頻率逐漸減少,創下一百多年來的最低記錄。  北極光一般遵循持續11年的“太陽活動周期”,在這個周期內,北極光出現頻率先是達到一個峰值,接著逐漸減少,直至最低谷。這是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研

    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消融有關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遙感探測技術助力北極大氣邊界層高度特性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7662.shtm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生態環境學院教授常亮與合作者基于多源衛星平臺的遙感探測技術,在北極大氣邊界層高度特性及其與海冰交互特征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IEEE地

    遙感探測技術助力北極大氣邊界層高度特性研究

      近日,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與生態環境學院教授常亮與合作者基于多源衛星平臺的遙感探測技術,在北極大氣邊界層高度特性及其與海冰交互特征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于《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  大氣邊界層是北極大氣-海洋-海冰耦合系統之間極為復雜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區域,精確探測北極大

    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消融有關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小狼蛛對抗北極變暖

      1.25厘米長的狼蛛可能對北極氣候產生巨大影響。  研究人員報告稱,當溫度升高時,這種好斗且善于伏擊的蛛形綱動物會轉換食譜,吃掉彼此而不是其他昆蟲。這種昆蟲還能抑制釋放溫室氣體的真菌。因此,狼蛛可能間接減少了北極的溫室氣體,并且讓該地區變得更涼爽。  狼蛛是北極數量最多且占主導地位的捕食者之一。

    冷暖誰知北極熊

    一只在北緯81毅北冰洋夏季浮冰上的北極熊 一只在北緯毅地區斯瓦爾巴群島上度夏的北極熊 ? 這個炎熱的夏天,冰冷的北極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位于北緯70°的挪威班納克地區出現30℃以上高溫,這樣的溫度讓人憂心忡忡: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極熊,它們還好嗎? 畢竟,北極熊皮包骨頭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