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Francis教授合作,利用衛星遙感海冰、雪覆蓋變化以及再分析資料來探索中緯度地區夏季大氣環流形勢變化與冰雪圈消融之間的聯系。研究發現,大氣環流對北極海冰融化的響應強于對雪覆蓋減少的響應。冰凍圈消融時高空急流會發生變化,即西風急流減弱并北移。這種急流變化導致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夏季天氣系統傾向持續不變,從而更有可能形成極端高溫等天氣事件。 湯秋鴻研究員介紹,雖然已有研究表明北極海冰融化的加劇與近年來冬季極端嚴寒有關,但北極冰凍圈消融與夏季極端天氣之間的關聯還不是十分清楚。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北極冰雪融化除了影響高緯度氣候環境外,還可......閱讀全文
近些年,伴隨著北極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雪覆蓋減少,北美及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的極端高溫和干旱等天氣事件更加頻繁。最近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溫熱浪與北極冰雪圈消融及相應的大氣環流形勢變化有關。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湯秋鴻研究團隊和美國羅格斯大學Jennifer A.
1月30日拍攝的極寒天氣中的芝加哥。1月28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一對父子清理積雪。 核心閱讀 從1月28日開始,來自北極的一股強大寒流席卷美國中西部地區。連日來,全美有22個州出現零下18攝氏度以下低溫,受影響人口超過1.4億。分析認為,美國近期遭遇寒潮,不代表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中止或
北極海冰研究透著涼 我國開展北極研究已15年,仍缺乏高分辨率數據,在北冰洋還未建立衛星接收站,且至今還未制定北極科技戰略—— 9月7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網站上,北極海冰范圍的變化趨勢圖又一次被更新,一條代表2014年海冰范圍數據的藍色曲線,又下降了一點。兩周前,這條曲線的端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 盡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指出,目前的大氣環流形勢與2008年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的大氣環流形勢有很大不同,但人們對雨雪冰凍災害是否再現仍心存憂慮。更讓人感到混亂的是:不是都說暖冬了嗎?怎么冬天還這么冷?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
近年來,世界多地遭受了區域性極端天氣,如美國、俄羅斯分別于2011年和2010年遭遇熱浪,此時巴基斯坦卻遭前所未有的洪災。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25日報道,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院(PIK)科學家認為,這些個別的破壞性氣候事件背后有著共同原因: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通過一種難以覺察的共振機制,屢屢擾亂
摩爾和自己的中國座駕騎行在北師大校園。 租住在鼓樓胡同里的英國科學家摩爾教授(John Moore),每天清晨都騎著自行車、穿過護城河,來到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下稱“北師大全球院”)上班。 今年是摩爾來北師大全職工作的第四年。2009年,作為國家“千人計劃”的引進學者
《自然—材料學》 新納米成像系統可檢測更多類型腫瘤 近日的《自然—材料學》報道了一種新的納米粒子成像系統可以掃描到更多類型的腫瘤。 癌癥有很多種基因型和表現型,因而找到一種能夠應用范圍廣的成像方法頗具挑戰性。但是,腫瘤微環境中還是存在一些共同的因素可以被用于檢測,比如高酸度以及
北極脊椎動物與氣候的聯系 研究顯示,極端天氣事件可影響許多物種的種群動態,使得彼此獨立的群體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得相互同步。但是,人們一直不清楚,氣候是否還能夠使一個群落中不同的物種間的這些種群動態同步化。為了搞清楚這種情況,B
留住冰川 “蓋毛毯”能不能真的保住冰川? “果真能給每一條冰川、每一座雪山蓋上保溫毛毯,那將對抑制冰川的消融退縮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不失為重要舉措。” 蒲健辰表示,為減緩冰川消融退縮,科學家在想方設法,為冰川蓋上保溫被毯,為冰川設計遮陽傘,在冰川上安裝反光鏡等等,聽起來似天
在過去的十年里,夏天出現極端天氣的次數達到了一個不尋常的程度。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可以解釋這種熱浪的逐漸增加,但其中一些特別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卻并不容易解釋。現在,德國科學家發現它與在某些共振條件下大氣中形成的大強度慢行波有關。 2010年東歐的熱浪和莫斯科周圍損失嚴重的森林火災讓人們對極端天
“太陽屏風”: 應對全球變暖的方案 入夏以來,席卷中國南方的熱浪來勢洶洶。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發布了內地“四大火爐”新排名,福州成為高溫王者,榮獲“冠軍”寶座,重慶和杭州分列二、三名。一位浙江網友“晚上34℃、白天43℃,全天候無死角360度純天然桑拿”的自嘲,引來眾人圍觀
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北極海冰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覆蓋范圍逐年減少。每年九月的海冰覆蓋范圍為全年最小,過去幾十年減少了近50%。北極海冰的快速減少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也對我國開拓北極航道和“冰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因此,迫切需要準確的北極海冰跨季度季節預測。準確的海冰預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英國《衛報》25日報道,氣候學家稱,近期席卷英國和歐洲、北美大部分地區的暴風雪和倒春寒,與北極海冰大面積融化有關。 3月本該是春意盎然的月份,然而冬天卻不愿離開。一場罕見的大雪令英國、法國、美國等北半球國家苦不堪言。由于暴風雪襲擊,大量航班被迫取消,公共交通陷于癱瘓,部分地區電力中斷。氣象
科學家表示,由苔蘚、地衣和漿果植物構成的北極苔原生態系統正在逐步讓位于灌木從和北方森林。最近的研究發現,與全球變暖有關的主要事件,包括永久凍土帶不斷消融引發的火災以及塌坡,正是北極苔原消失的“幕后推手”。 2007年夏季,雷電天氣在阿拉斯加北坡引發了5場苔原火災,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極”,與南極、北極并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青年學者作為“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他們都在關注哪些前沿問題?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科院青年
青藏高原是全球的“高極”,與南極、北極并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青年學者作為“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他們都在關注哪些前沿問題?9月28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中科院青
隨著北極風模式轉向歐洲,它可能會讓寒冷刺骨的空氣降臨到美國。圖片來源:BENJAMIN LIPSMAN Flickr 近年來的極地渦旋已經給美國北方各州帶來了令人痛苦的寒冷,使人們在屋外很難呼吸。現在,人們可能會在更長時間里經歷這種痛苦的感覺。 這是10月24日發表于《自然》的一項研究得出的
大氣阻塞的研究一直以來是氣象領域的熱點問題,阻塞即對應著大氣環流的異常狀態,通常也會伴隨著天氣氣候的大范圍變化和調整。尤其是阻塞可以引起一些極端事件的發生。 近來,關于北極海冰減少的研究頗多,海冰的減少對極地地區的環境和天氣氣候影響重大,同時也能影響中緯度的氣候變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東
《科學美國人》官網16日報道稱,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議上,由美國氣象協會提交的評估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發生的幾起極端天氣事件中,氣候變化是其生成的必要條件。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直接將二者關聯起來。 根據這份最新報告,2016年三次人為極端天氣事件包括:全球總體升溫,2016年4月襲
去年歲末以來,北半球經歷了嚴冬的考驗:多國最低氣溫不斷刷新紀錄,因嚴寒死亡的人數亦不斷攀升。嚴寒的天氣,進一步讓人們對“全球變暖”的說法產生疑問。 然而從理論上講,全球變暖并不意味著氣溫總是偏高。實際上,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增高趨勢,但這并不意味今年比去年高、去年
英國劍橋大學與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的三位學者25日在英國《自然》雜志聯合發表題為《人類將為北極變化付出巨大代價》的文章,稱北極地區永久凍土融化所釋放的溫室氣體甲烷,可能將造成超過60萬億美元經濟損失。 文章稱,目前大多數國家熱衷于開發北極航道和開采該地區的油氣資源,認為這將有利于人類社
2011年2月21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遭遇暴風雪。圖片來源:安迪?塔克(Andy Tucker) 2011年1月26日,紐約市的雪災。圖片來源:胡安?何塞?理查茲?埃切維里亞(Juan Jose Richards Echeverria) 在夏日陽光下
NPP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間基地發射升空。 這次終于成功了。 隨著10月28日上午負責向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提供數據的一顆美國宇航局(NASA)的人造衛星發射升空,氣候和天氣研究人員終于能夠松一口氣了。這顆名為“國家極地軌道運行環境衛星系統籌備項目”(NPP)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8日報道,通過研究氣候變化與人造毒素“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之間的聯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科學家們日前警告稱,冰河和冰原融化正在將致癌污染物釋放入空氣和海洋中。這些可長期存在的有機污染物能夠進入食物鏈和人體中,進而增加腫瘤、心臟病以及不孕癥等疾病的發生率。 最新研究顯示
科學家們在研究中還發現,因努克人有禿頭傾向,而且體格健壯,適合北極的嚴寒天氣。研究中所使用的頭發樣本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發現地點是格陵蘭島北部地區。自發現以后,這團頭發就一直保存于丹麥國家博物館中。 與古人類皮膚和骨骼中所發現的DNA不同,這種存在于頭發中的基因比較容易復原,而不會
這是2011年10月15日由國際空間站第29期駐站宇航員拍攝的包括尼羅河三角洲和西奈半島在內的地中海地區的斜視圖,圖中可看到地球的氣輝。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最新報告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全球各地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事件,從歐洲的熱浪
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的“極地觀測、研究與服務”專家組第四次會議日前在蘭州召開。30多位中外專家與會,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中科院院士秦大河作有關中國冰凍圈科學研究進展的報告。 據了解,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北極地區,尤其是北極地區,較全球其他地區的變化更為顯著,這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并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