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DNA“閱讀器”有望改善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
DNA非常小,當研究人員想對單鏈DNA的結構進行研究時,利用顯微鏡或許是遠遠不夠的,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抗癌藥物如何摻入單鏈DNA發揮作用的機制。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很多人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患上癌癥,因此人們對新型有效抗癌療法的需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如今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開發新型療法來殺滅癌細胞,或者至少抑制癌細胞增殖,但研究人員并不是非常清楚有些藥物的具體作用機制;比如藥物曲氟尿苷,其是在DNA復制過程中摻入的一種抗癌藥物,與胸腺嘧啶相類似的是,曲氟尿苷并不能結合到胸腺嘧啶的配偶核苷酸上(腺嘌呤),這就會使得DNA分子變得不穩定,從而誘發異常的基因表達直至細胞死亡。 但藥物曲氟尿苷如何摻入到DNA鏈中依然是一個謎題,因為研究人員利用傳統的DNA測序手段并不能清楚揭示其中的機制,這就明顯限制了他們理解......閱讀全文
抗癌藥物對ⅡDNA拓撲異構酶作用的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DNA拓撲異構酶在DNA形成環狀和超螺旋結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DNA超螺旋結構的松懈、DNA單、雙鏈的斷裂以至再連接的過程均有賴于該酶的參與,從而使DNA的復制或重組成為可能,關于抗癌藥如烴化劑和非烴化劑,其中許多是以DNA拓撲異構酶為靶點使之形成可斷裂的DNA蛋白復合物從而引起
抗癌藥物對ⅡDNA拓撲異構酶作用的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DNA拓撲異構酶在DNA形成環狀和超螺旋結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DNA超螺旋結構的松懈、DNA單、雙鏈的斷裂以至再連接的過程均有賴于該酶的參與,從而使DNA的復制或重組成為可能,關于抗癌藥如烴化劑和非烴化劑,其中許多是以DNA拓撲異構酶為靶點使之形成可斷裂的DNA蛋白復合物從而引起D
微型DNA“閱讀器”有望改善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
DNA非常小,當研究人員想對單鏈DNA的結構進行研究時,利用顯微鏡或許是遠遠不夠的,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大阪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解釋了抗癌藥物如何摻入單鏈DNA發揮作用的機制。 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抗癌藥物的新作用 或能阻止某些癌細胞修復其DNA
耶魯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被認為用途有限的抗癌藥物實際上嚴重被低估了:這種藥物能阻止某些癌細胞修復它們的DNA。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研究表明,將這種藥物西地尼布(cediranib)與其他藥物結合使用,可以對癌癥產生致命
上海生科院合作研發新型高效DNA/HDAC雙靶點抗癌藥物
3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姜海研究組等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A DNA/HDAC dual-targeting drug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tic
細胞如何壓倒抗癌藥物
根據今天發表在《Epigenetics and Chromatin》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細胞如何使自己適應克服癌癥藥物干擾它們的基因控制。 通常分子標記附著于DNA并發送信號到細胞中,告訴它如何裝飾DNA并打開或關閉基因。 HDAC抑制劑引起某些類型
抗癌藥物的伴隨診斷
【導讀】根據分析師的預測,全球體外診斷市場將從2014年的31.4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87.3億美元。在藥物臨床試驗階段,伴隨診斷具有很好的用藥指導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治療的響應準確度;另一方面通過對患者的用藥分層預測和識別用藥人群,節省患者的用藥開支。伴隨診斷(CDx),是指采用體外診斷設備(
Cell:DNA損傷揭示抗癌新療法
大自然中每一個有機體都會不惜代價保護自身的DNA,但細胞如何精確區分自身DNA的損傷還是入侵病毒外源DNA的損傷依然是個謎底,近日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胞反應系統精確區分上述兩種威脅的機制,相關研究或可幫助開發新型的癌癥選擇性病毒療法
可附著于DNA鏈的納米粒子成就抗癌藥物靶向新系統
化療的目的是為了殺死癌細胞,而不是讓患者掉光頭發。加拿大科學家日前創建出的一種分子交付新系統,可確保化療藥物抵達目標的同時,盡量減少附帶損害。 許多抗癌藥物針對快速生長的細胞,在被注入患者體內后,藥物在血液中四處巡航,然后才發生作用。但不幸的是,這些細胞除了腫瘤,還包括頭發毛囊、消化道內壁和皮
抗癌藥物直達腫瘤新技術
腫瘤在生物體內復雜的微環境結構影響到藥物的擴散和分布,也讓藥物敏感性和腫瘤應答的研究較為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們最近開發出兩種不同的新技術,可以將多種抗癌藥物直接運送至腫瘤部位,研究藥物分布和細胞毒性。最新一期的《Nature Review Cancer》雜志對此進行了介紹。 麻省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