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3-12 11:02 原文鏈接: 上海生科院合作研發新型高效DNA/HDAC雙靶點抗癌藥物

      3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姜海研究組等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A DNA/HDAC dual-targeting drug with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ticancer potency。該成果成功研發了一個DNA/HDAC雙靶點的新型藥物,并通過對該藥物的研究,揭示發展類似的新型高效雙靶點抗癌藥物的可行性。

      DNA損傷藥物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癌癥化療藥物,通過對細胞的DNA損傷,造成細胞內的DNA雙鏈斷裂,實現對癌細胞的殺傷。然而,細胞內存在多種DNA損傷修復途徑,可以減輕藥物對癌細胞的損傷,從而使部分癌細胞得以存活,導致治療失敗。例如,氮芥類藥物是非常重要的一類DNA損傷抗癌藥物,而細胞內的一些DNA損傷修復途徑,例如FA、TLS和HR通路等,可以修復氮芥類藥物在癌細胞中造成的DNA損傷,從而極大地限制了該類藥物的治療效果。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是一個廣受關注的氮芥類藥物,近期被批準用于CLL、SLL、FL、MCL等淋巴瘤及白血病的臨床治療,但其殺傷力仍然不夠強,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和創新研究。

      在研究員姜海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劉傳、丁宏宇、李曉曦等人與美國Crystal LLC公司合作,對合成的一系列Bendamustine的衍生物進行篩選,發現了一個候選分子——CY190602,相比于Bendamustine,CY190602對癌細胞的殺傷能力有50到100倍的顯著提高。通過實驗室特有的功能遺傳學篩選系統,證明了CY190602除去原有的DNA損傷功能,還在藥物側鏈上額外獲得了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抑制活性。有趣的是,通過對ATR-Chk1、FA、TLS和HR通路的篩查,研究人員發現,幾個參與DNA修復的重要基因如Tip60、CBP、MORF和MSL1,在HDAC酶被抑制后,表達量顯著下降,從而減低了細胞對DNA損傷的修復能力。這表明,CY190602同時具有攻擊癌細胞DNA和抑制癌細胞DNA修復的能力,從而解釋了這個藥物高效抗癌活性的來源。在一系列的小鼠腫瘤模型實驗中,與多種傳統化療藥物相比,CY190602的療效都有明顯提高,同時,該藥物對正常組織如造血系統等的毒性更小。在BCR-ABL驅動的白血病小鼠模型中,CY190602也取得了與BCR-ABL靶向抑制劑相同的療效,表明這個雙靶點藥物在體內具有高效抗癌能力。

      該項研究發現了一個新型的DNA/HDAC雙靶點藥物CY190602,相比于傳統的單靶點氮芥類藥物,該藥物額外獲得的對HDAC酶的抑制能力使其能更有效地殺傷癌細胞。該項研究既是一項藥物研發的成果,也同時指明了一條新的藥物研發道路:通過在傳統化療藥物上添加DNA修復酶的抑制基團,可以產生一類全新的高效抗癌藥物,從而獲得對癌癥更加有效的治療效果。在此理論的指導下,一系列新型藥物如DNA/CDK1雙靶點藥物等已被合成,并表現了明顯提高的抗癌能力。這些藥物不僅自身就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它們的高效殺傷癌細胞的特性也為未來的抗體交聯藥物、腫瘤靶向輸送藥物的研究提供新的候選方案。

      該項研究工作是由姜海研究組與美國Crystal LLC公司合作完成,來自第二軍醫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浙江民生藥業、美國 NIH和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該項研究。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重大科學項目、中科院、長海醫院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

      相比于傳統DNA損傷藥物,新發現的DNA/HDAC雙靶點藥物能同時攻擊DNA并抑制DNA修復,從而顯著提高對癌細胞的殺傷效果。

    相關文章

    沒有學懂大學課程,能否做出好研究

    不久前,在一次和學生的交談中,幾位已被錄取讀研的本科生說,他們曾圍觀過一次專家學者針對某科學理論的爭論,感覺參與爭論的老師們都非常厲害。相比之下,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所知,完全聽不懂老師們的爭論。甚至有學......

    基礎研究不要讓應用研究再空轉了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學術界把科研活動劃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發展研究三種類別。這個分類標準得到了全世界的采納。在整個科研鏈條的上下游,各類研究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如基礎研究負責提供新觀念、新理......

    華龕生物3DFloTrix?細胞CDMO平臺揭牌,迎來重要里程碑

    北京華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龕生物)迎來了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華龕生物3D細胞智造與再生醫學中心——3DFloTrix?細胞CDMO平臺正式揭牌成立&總部擴建投入使用;同時“生......

    《細胞》:研究揭示光感知促進腦發育神經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薛天教授、鮑進特任研究員團隊在探索光感知促進腦發育的神經機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8月8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細胞》。嬰幼兒在成長發育早期接受的感覺刺激(包括視覺、聽覺......

    BD與Labcorp合作開展基于流式細胞術的伴隨診斷

    BectonDickinson近日宣布,它已與美國實驗室公司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以開發基于流式細胞術的伴隨診斷。B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次合作包括創建一個框架來開發、制造、營銷和商業化基于流式細胞術的......

    某些藥物可能增加高溫相關心臟病風險

    根據《自然·心血管研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和&beta;受體阻滯劑的患者,非致命高溫相關心臟病風險或上升。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這一效應。此前研究人員已經證實,暴露于寒冷......

    科學家發明出一款全DNA納米機器人用于探索細胞過程

    用DNA建造一個微型機器人,并用它來研究肉眼看不見的細胞過程——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Inserm)、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蒙彼利埃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真研究的主題。這種高度創新的“納......

    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光電轉換效率高等優點。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鈣鈦礦單結電池效率已超過25%,基于鈣鈦礦的多結疊層電池效率已超過30%,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是未來最具應用潛力的光伏技術之一......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機制

    7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帶領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團隊,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ReviewsEarth&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

    研究揭示全球穩定同位素“反高程效應”原因

    8月1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消息,該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余武生研究員聯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LonnieThompson教授和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StephenLewis博士等研究發現......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