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探討量子加密技術的研究引起關注。上海交通大學光子集成與量子信息實驗室金賢敏團隊找到了量子密鑰分發實際系統中的一項物理漏洞,并提出了解決辦法。相關文章近日在論文預印本平臺arXiv上發表。據透露,該研究成果目前正接受某頂級期刊的同行評審。 在一些外行看來,找出加密通信的破綻,就等同于宣告這種加密方式并不靠譜。金賢敏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這一理解并不準確。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性在理論上毋庸置疑,而找出因系統器件不完美產生的物理漏洞并提出解決方案,是量子加密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找物理漏洞,關掉它 量子密鑰分發基于量子疊加和不可克隆的機械性質,結合一次一密的隨機密鑰,竊聽者無法測出量子的準確狀態,也無從下手復制,在原理上保證了無條件安全的信息傳輸。 但在實際系統中,由于器件設備的不完美,還會有一些潛在的物理漏洞,這就為竊聽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人們掌握的物理規律成百上千,這之中會不會產生針對實體系統的攻擊方法?金......閱讀全文
3月12日,有媒體報道稱,攻破量子加密技術可能并不需要什么神兵利器,因為量子加密技術本身就存在物理缺陷。報道援引了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研究組的一篇尚未正式發表的工作。 3月14日,清華大學王向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等量子研究者撰文解釋了量子加密技術的破綻到底在哪里。他們指出,雖然現實中量子通
最近,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張強、陳騰云與清華大學馬雄峰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開發的高效低噪聲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成功解決了現實環境中單光子探測系統易被黑客攻擊的安全隱患,大大提高了現實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性。
英媒稱,研究人員研制出了一種利用量子力學來確保產生隨機數的方法,生成隨機數字非常有用,因為它可以在電子網絡中對數據進行加密。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4月11日報道,許多消息傳遞平臺都經過加密以保護用戶隱私,但使用傳統系統生成的數字從來都不是真正的隨機數。 “很難保證特定的傳統來源產生的
8月28日,商務部、科技部調整發布《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商務部 科技部公告2020年第38號,以下簡稱《目錄》)。 本次《目錄》調整先后征求了相關部門、行業協會、業界學界和社會公眾意見,共涉及53項技術條目:一是刪除了4項禁止出口的技術條目;二是刪除5項限制出口的技術條目;三是新增
四、消費品工業 (一)紡織 1. 仿棉聚酯纖維及其紡織品產業化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 通過仿棉PET、PTT分子結構與體系組成的設計優化、高比例改性組分在線添加與高效分散、親水聚酯體系穩定紡絲、纖維形態與力學性能調控等關鍵技術攻關開發,解決超仿棉聚酯纖維吸濕透汽、抗起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