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第一代喹諾酮類藥物萘啶酸問世以來,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了。現廣泛用于臨床的普遍為第三、四代產品。其共同點含4-喹諾酮基本母核,為人工合成,選擇性抑制細菌DNA螺旋酶,阻礙DNA復制,導致細菌DNA不能正常合成與修復而引起殺菌作用。其優點為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藥濃度高、組織分布迅速、耐藥性少。近幾年來臨床使用量逐年遞增。但隨著應用的增多及研究的深入,不良反應(ADR)報道呈上升趨勢,尤為第三代最為普遍。本文重點介紹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與用藥原則。 1 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ADR) 1.1 消化系統反應 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紊亂,平均發生率為10%~13.4%,癥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胃腸脹氣、流涎、便秘等。口服藥居多,一般停藥后可自行恢復......閱讀全文
氟喹諾酮類藥物是臨床應用比較廣泛的抗菌藥物,也是一類較新的合成抗菌藥。但由于氟喹諾酮類藥物近年來大量的應用使得藥物不良反應日益突出,在治愈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時,給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以至危及人們的生命。為此,本文就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以及合理使用做一綜述,以加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其副反應、過敏反應和毒性作用則常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我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因不合理應用藥物而導致耳毒性藥物致聾以及其他不良反應。選擇兒科藥物須慎重、確切,更要求劑量恰當。因此,兒童合理用藥、保證兒童健康成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
近年來,耐藥結核病尤其是耐多藥結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和廣泛耐藥結核病(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的流行與傳播引起了全球
婦女在妊娠期及哺乳期都有可能用藥,如何在圍生期選擇安全有效的藥物,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圍生期用藥除關系到孕產婦的生命和健康外,因藥物可通過胎盤對胎兒產生影響,所以用藥的選擇更應謹慎。藥物對胎兒和新生兒產生不良影響,主要和用藥時間,藥物理化性質,給藥途徑及使用劑量,以及胎兒遺傳易感性有關一、胎兒畸
在臨床使用中,醫生聯合用藥處方非常常見。2015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不少關于規范和控制公立醫院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的通知,通知主要針對的抗生素、輔助用藥和營養性藥品,正是常常被醫生聯合處方的藥物。 一方面,從臨床需求而言,為了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藥品毒性,延緩或避免抗藥性的產生,恰當的聯合用藥有其存
抗生素是20世紀最偉大的醫學發現。1929年,美國細菌學家Fleming發明了PN,從此以后PN為代表的抗生素從病魔手中挽救了數以萬計的生命。但是,由于近年來人們對抗生素的過分依賴,造成對抗生素的濫用,藥物不良反應與不良的藥物相互作用急劇上升,藥源性疾病頻繁發生。目前,
被一些業內人士稱為 “史上最嚴”抗菌藥管理的政策正醞釀出臺。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從知情人士處獲得一份衛生部下發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擬對抗菌藥物濫用施以重拳。 意見稿顯示,三級醫院購進抗菌藥物品種不得超過50種,二級醫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簡稱慢阻肺,是一種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常見疾病,氣流受限多呈進行|生發展,與氣道和肺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慢性炎癥反應增強有關。急性加重和合并癥對個體患者整體疾病的嚴重程度產生影響。慢性氣流受限由小氣道疾病(阻塞性支氣管炎)和肺實質破壞(肺氣腫)共同引起
據調查顯示,我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的比例超過40%,每年有20萬人死于藥物不良反應,其中40%死于抗菌藥物濫用。每年 約有3萬名兒童因不恰當地使用了耳毒性藥物而造成耳聾。同時,抗菌藥物的濫用還導致藥物資源的巨大浪費。面對抗菌藥物的濫用對人 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WHO于2000年發布了“遏制
一、共同性斜視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共同性斜視(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視矯正術(ICD-9-CM-3:15.1
銅綠假單胞菌(以下簡稱“銅綠”)是一種革蘭陰性桿菌,也是臨床最常見的非發酵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它不僅對多種抗生素不敏感,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由多重耐藥的銅綠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死率很高,治療困難,為此劉又寧等專家編寫了《銅綠假單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診治專家共識》,這對我們的臨床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其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疾病治療 肝硬化腹水并發SBP的治療是復雜的綜合治療,其中重要的治療為有效地控制感染,其次要積極預防和治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休克等并發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加強支持治療等。 &nb
外科工作過程中很多機會都會進行導尿操作。導管的存在增加了菌尿的風險,可能在臨床上會進展為嚴重的尿路感染,是需要特別予以注意的。導管插入的持續時間是導管相關菌尿和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險因素,需要注意盡量減少導尿管放置時間,減少發生尿路感染的機會。發病機制留置導尿管后的尿路感染(UTI)是通過細菌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