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下一步重建,更多要依靠職能部門;但是,我們也有必要著重在知識與關鍵技術以及一些系統的模式方面,向決策部門提供好的建議,使下一步重建、恢復工作都能更好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又好又快地向前推進。” 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的“四川汶川地震”咨詢項目研究組院士咨詢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作出上述表示。此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已經組織18位院士就汶川地震問題進行過一次咨詢。 來自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技術科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數理學部等學部的20位院士參加了這次咨詢會。會議的目的,是希望從各學部專長出發,為當前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等緊迫工作向國家提供咨詢意見和建議。 數據獲取的緊急動員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祖煜院士建議,現在,要特別考慮怎樣把那些用生命和血汗換來的地震資料保留下來。 “每清理一個廢墟,就可能失去一個樣本。作為科研部門,要趕緊啟動對這些資料的收集,這非常......閱讀全文
“兩院”院士大會于6月23日召開 分別修改《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工程院章程》 中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定于本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 “兩院”6月22日聯合舉行媒體吹風會稱,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將分別有536位院士和6位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科技戰線緊急部署,迅速行動,積極投入科技救災。在全國哀悼日之際,我們擇要報道科技界為抗震救災作出的努力,以告慰在地震中罹難的同胞。——編者科技部 為發揮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作用,科技部拿出100萬元抗震救災專項經費,支持青海
雙方均期待更多合作 6月27日~28日,中國科學院與臺灣“中央研究院”在北京聯合舉行海峽兩岸防震減災學術研討會。2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10余位專家以及由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教授帶隊的10位臺灣科學家出席了本次會議。6月27日晚,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會見了臺灣科學家。雙方均表示希望能夠開展
汶川地震災情牽動著上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在上海,兩院院士、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們時刻關注著受難同胞的命運,也陷入了深思——我們的所學與專長,如何轉化為重建災區的力量?答案是明確的:發揮上海科技在抗震救災中的科技支撐作用,“創新為民,科技救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災情發生后,上海市科委立即緊急安排
5月8日下午,中科院召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討論咨詢會,項目領導小組組長、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出席會議并講話,參加該項工作的中國地震局、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中國氣象局、水利部等國務院有關部門聯絡員代表,以及青海省、四川省、長江水利委員會等相關單位的代表出席了會
中國的遙感專家們剛剛經過了另外一場“奧運會”,這個名為“第21屆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的會議在本月上旬結束。該會每四年一次,這是它第一次在中國舉行。 會上,中國晉升為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的最高級別會員,另外的四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德國和俄羅斯,進入這個行列需要會員國攝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