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力破人才瓶頸 支撐戰略轉型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我國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然而我國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企業研發人員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對轉方式、調結構形成了瓶頸制約。 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表示,科技與人才堪稱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從掌握未來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出發,應該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重中之重。 “必須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作為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白春禮全程參與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綱要把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這一點令白春禮深受鼓舞。 “從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現實情況和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為,科技與人才堪稱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他說,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在若干科技領域達到世界前沿或國際先進水平。能否做到這一點,人才是關鍵。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大變革、大......閱讀全文
湖北大力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力度
近年來,湖北著力改革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模式,大力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力度。2014年,湖北新增973首席科學家8名,國家杰出青年9名,省杰出青年30名,省創新群體16個。 1、積極探索科技人才梯次培養鏈。通過國家和省級基礎研究計劃支持,逐步形成年青博士、杰出青年、創新團隊以至973項目首席專家
白春禮:科技與人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088.shtm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6月6日正式公布。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請他介紹在參與編制《
白春禮:將人才培養作為重大產出任務
7月13日上午,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就該所“十三五”規劃進展情況、“率先行動”計劃暨“一三五”規劃落實情況,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并與研究所領導班子、院士代表及科研骨干進行了交流座談。 上午,白春禮率先來到生物物理所7號樓,
自然資源部關于公布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程
自然資源部關于公布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土地資源、地質礦產、地質環境領域)入選人員名單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土資源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軍事設施建設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武警黃金指揮部,部其他直屬單位,各派駐地方的國家土地督察局,部機關各司局,其他有
白春禮:力破人才瓶頸 支撐戰略轉型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我國面臨著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然而我國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企業研發人員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對轉方式、調結構形成了瓶頸制約。 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他表示,科技與人才堪稱國家的核心競
蘇南首個科技人才創新驅動中心啟動
30日,蘇南首個由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開發服務中心、江蘇省科技廳和常州市科技局合作共建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常州)正式簽約。該中心將依托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的知識優勢和技術優勢,幫助地方解決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先進碳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實現科技創新
同濟開放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
9月6日,同濟大學面向2014級新生開放基于強化數理基礎、學科交叉、國際合作交流等的12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本科新生可基于個人興趣自愿提出申請。通過各實驗區專家團隊的面試選拔,即可轉入自己感興趣的相應實驗區學習。 據介紹,在開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的同時,同濟大學今年還繼續面向
創新人才培養的“短板”在哪里
景德鎮陶瓷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大國工匠培養強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河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擠進商業管理人才培養前20名,北京電影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成為商業創業類人才前20名高校……這些在“雙一流”榜單中看不見的高校,近日在一份由深圳市人才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
構建全鏈條人才支撐體系,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是個體量較大的研究所,共擁有約1900余名各類職工和1400名研究生。如何完善人才體系建設,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提升研究團隊的創新能力和效率,是大連化物所一直在摸索的問題。在過去幾年里,對標國家、中科院科技創新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
上海出臺措施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
中新網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1日獲悉,上海17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下面簡稱《若干措施》),以進一步激發上海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據此,上海舉實措為女性科技人才創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環境。根據《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