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2歲。因“頸肩部疼痛伴雙上肢麻木半年”入院。查體:頸4~6棘突及椎旁肌壓痛、叩擊痛。雙側中、環、小指夾紙試驗(+)。CT和MR表現:頸5-6椎體水平左側、髓外硬膜下一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大小約28.6mm×16.8mm×15.2mm,邊界清楚,腫塊向左側椎間孔內生長,左側椎間孔稍擴大,鄰近椎體后緣壓迫性骨質吸收,腫塊包繞左側椎動脈(圖1~5),脊髓受壓右移,相應蛛網膜下腔增寬。 圖1~3為CT橫斷面平掃(圖1)、橫斷面及冠狀面增強靜脈期(圖2,3),示頸5-6椎體水平左側、髓外硬膜下一橢圓形、稍低密度軟組織腫塊,增強掃描腫塊明顯不均勻強化 圖4為平掃橫斷面骨窗:鄰近椎體骨質吸收、破壞(白箭);圖5為橫斷面增強動脈期:腫塊部分包繞左側椎動脈(黑箭) CT平掃腫塊呈稍低密度,增強后明顯不均勻強化。MRI表現:腫塊T1WI呈低信號、T2WI呈等高信號,脂肪抑制序列呈稍高信號,C6/7左側脊神經受壓......閱讀全文
患者女,32歲。因“頸肩部疼痛伴雙上肢麻木半年”入院。查體:頸4~6棘突及椎旁肌壓痛、叩擊痛。雙側中、環、小指夾紙試驗(+)。CT和MR表現:頸5-6椎體水平左側、髓外硬膜下一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大小約28.6mm×16.8mm×15.2mm,邊界清楚,腫塊向左側椎間孔內生長,左側椎間孔稍擴大,鄰近椎
術前CT和MR均考慮髓外硬膜下腫瘤,神經源性腫瘤可能性大。遂行頸椎后路椎板(C5-6)部分切除及腫物摘除術,術中見腫物被膜完整,呈象牙白色、質軟、實性,周圍無明顯血管增生。送病理檢查示:(頸椎管內)腫瘤由交替分布的細胞豐富區和稀疏區組成,瘤細胞短梭形,席紋狀、血管外皮瘤樣排列,見鹿角樣血管,間質伴膠
顱內孤立性纖維瘤(intracranial?solitary?fibrous?tumor,ISFT)是顱內少見的局灶性生長的梭形細胞腫瘤。目前多數觀點認為孤立性纖維瘤起源于間葉細胞,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的脈管、腦脊髓膜等均起源于間葉組織,但因顱內間葉細胞相對較少,文獻提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孤立性纖維瘤很少,
顱內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fibrous?tumor,SFT)是一種起源于肌纖維母細胞的間質性腫瘤,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0.25%。本文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2月術后病理證實的8例顱內SFT的臨床資料,并結合文獻進行復習。?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8例中,男6例
1.病例簡介?男,11歲,主訴:無明顯誘因臍周痛為主腹痛1d。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均未升高。CT檢查:盆腔見巨大占位,邊界尚清,大小約106mm×87mm×115mm,以實性密度為主,腫塊內可見散在低密度灶;增強掃描腫塊與右側提肛肌關系密切,腫塊
胸部CT增強成像示左肺上葉脊柱旁可見巨大軟組織密度影,6.6cm×8.5cm×8.6cm,密度不均,增強后病灶不均勻強化,CT值動脈期約70HU,靜脈期約65HU,病灶內可見血管影穿行,病變包繞左肺動脈干。肺占位穿刺活檢病理(圖2D):(左肺上葉占位穿刺活檢組織)梭形細胞腫瘤,束狀、編織狀排列;免疫
免疫組化是診斷該病的重要指標,一般CD34、CD99、Vimentin、BCL-2陽性對孤立性纖維瘤有較大的病理診斷意義。Yoshida等報道幾乎所有孤立性纖維瘤都帶有NAB2-STAT6融合基因,該基因被認為對這種腫瘤類型具有特異性,收集49例發生于機體不同部位的孤立性纖維瘤(其中中樞神經系統3例
原發性頸椎間隙化膿性感染是頸椎間盤、相鄰軟骨終板、椎體等較為少見的感染性病變,致病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本病發病隱匿,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容易發生漏診、誤診等。該病存在其特殊性,伴隨病情的加重,早期即可出現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并可進展為膿毒血癥、神經并發癥等。椎間隙感染主要發生于腰椎,而發生于頸椎
牙齦纖維瘤病(gingival?fibromatosis,GF)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的、無特殊病因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牙齦的廣泛增生,增生的牙齦質韌、色粉,表面可見明顯的點彩。GF的患病率為1/175,000,男女發病率相當,可以是遺傳的——遺傳性牙齦纖維瘤病(hereditary?gingival?f
羅道病(RDD)又稱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結病(SHML),是一種罕見的良性組織細胞增生性疾病,1969年Rosai和Dorfman對其做了詳細描述,并正式命名為Rosai-Dorfman病或SHML。至今病因仍不明確,典型表現為雙側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伴有發熱,約43%的病例累及結外器官,最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