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腦癥狀群的基本介紹
小腦位于顱后窩延髓上方、腦干的背側、大腦半球枕葉的腹側,被小腦幕所覆蓋。小腦分為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兩大部 。根據種系發生上出現的順序,將小腦分為古小腦、舊小腦及新小腦。小腦癥狀群突出的特征為肌張力減退、運動失調及震顫。......閱讀全文
關于小腦癥狀群的基本介紹
小腦位于顱后窩延髓上方、腦干的背側、大腦半球枕葉的腹側,被小腦幕所覆蓋。小腦分為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兩大部 。根據種系發生上出現的順序,將小腦分為古小腦、舊小腦及新小腦。小腦癥狀群突出的特征為肌張力減退、運動失調及震顫。
關于小腦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小腦出血 (一)小腦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 起病突然,首發癥狀為頭痛、嘔吐等急性顱壓增高癥狀及眩暈。多數患者起病時意識清楚,出現共濟失調步態,少數患者突然出現癱瘓。瞳孔正常或較小,兩側可以不對稱。兩眼共同凝視,多向病灶對側,少數患者出現眼球震顫。小腦出血的診斷依據為
關于小腦癥狀群的病因病理介紹
1、外傷 小腦外傷較大腦外傷少見,單純小腦外傷多為小腦穿通傷。小腦外傷癥狀多因昏迷而掩蓋。 2、腦血管病 小腦齒狀核動脈破裂致小腦出血,引起后側半身的小腦破壞性癥狀及體征。 病灶同側上下肢小腦性共濟失調,肌張力減低,健反射減弱或消失。 3、腫瘤 小腦半球腫瘤時亦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的癥狀和
關于小腦萎縮的基本癥狀介紹
小腦萎縮(cerebellar atrophy)準確來說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神經影像學的表現。既可見于一些遺傳性、變性性疾病,也可見于某些急性病程如急性小腦炎的后期及某些藥物中毒等,甚至某些臨床無癥狀的人,影像學檢查也可見到小腦萎縮,尤以老年人多見。其共同特征是神經影像學檢查發現小腦的容積減小
關于小腦癥狀的基本表現
當腫瘤向后生長壓迫或侵犯了小腦腳或小腦時,出現小腦癥狀。由于小腦司肌肉間的協調功能,患者出現共濟失調,表現為走路蹣跚、步態不穩,常向病側和后方傾倒。患者肌張力減低、肢體姿勢異常,患側肢體出現粗大而不規則的震顫,也即意向性震顫。小腦受損除以上癥狀外,常伴有眼球的水平、垂直及旋轉性震顫。
關于小腦幕裂孔疝的基本癥狀介紹
1.顱內壓增高的癥狀 ,表現為 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及煩躁不安。 2.意識障礙,隨著腦疝進展,病人可出現淺昏迷至深昏迷。 3.瞳孔變化,早期患側動眼神經受刺激瞳孔縮小,這一過程時間較短,以后患側瞳孔逐漸開始散大、光反射減弱或消失,晚期可有雙側瞳孔散大。 4.錐體束征,表現為對側肢體肌力減弱或
概述小腦癥狀群的臨床表現
共濟失調 患者站立時基底增寬,軀體搖晃不穩,常向病側傾倒,站立困難或不能。步行時醉漢步態。 辨距不良 小腦病變的患者對運動距離、速度及運動需要的力量估計不足,測度異常,出現指鼻試驗、輪替試驗不準。 肌張力減低 小腦半球病變出現病灶同側肌張力減低,肢體姿勢異常,出現鐘擺樣膝反射。 意向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基本信息介紹
頂葉位于額葉之后,枕葉之前。分為中央后回、緣上回、角回和頂上小葉。頂葉癥狀群主要為感覺障礙的癥狀表現,同時尚有體像障礙、失結構癥、運動障礙等癥狀。 1.外傷:顱腦外傷尤其是頂部骨折,常引起急性頂葉損害,出現意識障礙。據統計,顱頂部凹陷性骨折占顱骨凹陷骨折的66%。 2.腫瘤:頂葉腫瘤可出現結
關于中腦癥狀群的介紹
(1)中腦癥狀群—眼球運動障礙:中腦的動眼神經核、滑車神經核及四疊體三個部分之一或全部發生病變時, 出現動眼神經及滑車神經的麻痹,兩眼球上視、下視癱瘓,即Parinaud綜合征。 (2)中腦癥狀群—感覺障礙:中腦病變同時侵及內側丘系及脊髓丘腦束, 則出現病灶對側半身各種感覺障礙,包括痛、溫、觸
關于小腦膿腫的基本介紹
小腦膿腫臨床上較常見,其發病率僅次于顳葉膿腫。文獻報告約占全部腦膿腫的13%,任何年齡皆可發生,但以11~35歲最多見,占67.5%。小腦膿腫多形成于小腦半球前外側,約近半數病人早期可無明顯癥狀,待患者一旦出現癥狀時,病情發展迅速。有時可以突然出現枕骨大孔疝,病人可在短時間內呼吸停止,來不及搶救
關于小腦幕的基本介紹
大腦與小腦之間的硬腦膜隔。 形似帳幕,在顳骨巖部和橫竇之間、呈水平位的硬腦膜皺襞,將大腦的枕葉和小腦半球分隔開。小腦幕由左右兩部合成,兩部分別向內上于正中線相遇,并與大腦鐮相連。幕的前緣游離,呈切跡狀,稱為幕切跡。幕切跡的側緣向前附著于鞍背,形成環形口,套于中腦周圍。幕的后外緣分為二葉,于橫溝
關于第四腦室癥狀群的基本信息介紹
第四腦室位于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形似底為菱形的四棱錐體,下續脊髓中央管,上連中腦水管,內容腦脊液。第四腦室癥狀群常為腫瘤壓迫所致。 第四腦室底及出自第四腦室脈絡叢和小腦蚓部的腫瘤侵入第四腦室時,均可影響前庭核與植物神經結構,并于早期出現高顱壓等第四腦室癥狀。
額葉癥狀群的基本信息介紹
額葉位于大腦的前部,有四個主要的腦回,即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及額下回。額葉病損時主要引起隨意運動、言語、顱神經、植物神經功能及精神活動等方面的障礙。 顱腦外傷波及顱前窩、大腦前、中動脈到額葉的分支病變、鼻竇感染、額葉腫瘤及垂體卒中時,均可出現額葉癥狀。
關于枕葉癥狀群的病理介紹
1.顱腦外傷:易引起枕極挫傷,傷后即可出現皮質盲,局限性損傷可見象限盲。 2.腦血管病:優勢半球大腦中動脈頂枕支閉塞,在病灶對側出現Gerstmann氏癥侯群。 3.腫瘤:枕葉的成膠質細胞瘤從枕后部、顳后部的皮質向皮質下白質發展,侵犯內囊后肢時出現偏盲。
關于脊髓小腦失調癥的癥狀介紹
走路時 步履不穩,肢體 搖晃 ; 動作反應遲緩及準確性變差; 中期 : 說話時發音含糊不清,無法控制音調; 眼球轉動不平順,影像容易產生 “ 重疊 ”; 肌肉不協調感加重, 無法寫字 ; 有時感到 吞咽困難,進食時容易嗆咳 。 晚期 : 說話極不清楚,甚至無法語言; 肢體乏力, 不能站立,需
關于小腦腫瘤的基本介紹
小腦腫瘤(cerebellar tumor) 多見于兒童,以小腦半球的腫瘤多見,主要癥狀為運動性共濟失調,早期出現病灶同側肢體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肌張力減低,以后相繼出現前庭迷路癥狀和以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為三主征的顱內壓增高癥狀,并伴有外展神經麻痹、脈搏緩慢、嬰兒前囪突出,顱縫分離與頭皮靜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腦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腦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癱,肢體可出現肌萎縮,主要是上肢手的肌群,如大小魚肌、骨間肌萎縮。前臂肌群也可受累,產生“猿手”或“爪形手”。肌萎縮局限在肩胛帶,尤其在三角肌時,常有肩關節脫臼。但這種肌萎縮是在明確的腦血管疾病偏癱后數周或數月出
關于枕葉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1.枕葉腫瘤(occipital lobe tumor) 枕葉腫瘤常累及頂葉和顳葉后部。早期多僅有病灶對視野的缺損、弱視或色覺喪失。主要為對側同向偏盲或象限盲及對側視野中出現簡單不成熟的視幻覺、視物變形。本病常出現視覺發作,幻覺出現的部位比較恒定,多在病灶對側視野范圍內出現,發作頻率逐漸增加,隨
關于MLD癥候群的癥狀介紹
MLD癥候群,此一疾病不分性別,可能在各年齡發生,年紀愈小發病,惡化程度愈快,骨髓移植的效果也最差。由于硫酸鹽-醣脂的逐漸儲積,使得運動神經傳導愈來愈慢;剛開始可能出現步態不穩、注意力下降、痙攣…等癥狀,接下來的數年內會相繼出現運動失調、四肢麻痹、癡呆;此外成人型患者,可能會有精神癥狀出現。依發
關于脊髓小腦變性癥的基本介紹
脊髓小腦變性癥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癥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的疾病,臨床主要特征為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 基因中有段異常的CAG核酸重復序列發生倍增突變,是造成此癥的原因。 1.腦神經系統臨床檢查。 2.核磁共振(MRI)。 3.基因測試。
關于小腦延髓池穿刺的基本介紹
小腦延髓池穿刺適用于:1.腦脊液通道有堵塞時,小腦延髓池穿刺測壓,穿刺液送檢做常規及生化定量檢查,可以準確地反映顱內病變情況,并可與腰椎穿刺液進行比較。2.降低顱壓或注入藥物,如晚期結核性腦膜炎患兒鞘內注射。.患兒側臥位,一助手立于對側扶持固定其手足,另一助手坐于患兒的頭側,雙手分別固定患兒頭部
關于小腦星形細胞瘤的基本介紹
小腦星形細胞瘤最常見,占兒童腦瘤的20%和后顱窩腫瘤的40%,分為原始纖維型和彌漫型。原始纖維型中,瘤細胞呈梭形,散在分布于膠質纖維中,有微囊和Rosethis纖維,常形成較大的囊腔,其中有較多的蛋白成分,囊壁上有1個或多個典型結節。彌漫型星形細胞瘤呈浸潤性生長,細胞成分多和大腦半球低惡性星形細
關于額葉癥狀群的病因病理介紹
額葉位于大腦的前部,有四個主要的腦回,即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及額下回。額葉病損時主要引起隨意運動、言語、顱神經、植物神經功能及精神活動等方面的障礙。 顱腦外傷波及顱前窩、大腦前、中動脈到額葉的分支病變、鼻竇感染、額葉腫瘤及垂體卒中時,均可出現額葉癥狀。
關于顳葉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顱內腫瘤(intracranial tumor) 本病局灶性癥狀由于腫瘤部位不同表現不一,中央前、后回的腫瘤,常先出現局限性癲癇發作,并可引起病灶對側肢體的輕癱、單癱、錐體束征,但癱瘓不明顯。 (二)基底動脈血栓形成(basilar artery thrombosis) 表現眩暈、眼球震
關于頂葉癥狀群的臨床表現介紹
1.感覺障礙:頂葉病變可出現局限性感覺性癲癇發作及精細感覺障礙。表現為針刺、電擊、疼痛的感覺異常發作及實體覺、兩點辨別覺和皮膚定位覺的喪失。 2.運動障礙:頂葉病變時,可出現偏癱或單癱,同時可見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不明顯。 3.肌肉萎縮:好發于病灶對側上肢近端,常伴有肩關節脫臼,呈Aran
關于腦干癥狀群的簡介
腦干位于顱后窩內,俯臥于顱底蝶鞍斜坡上,上接間腦,下端在枕骨大孔處延續為脊髓,腦干向下向上分為延髓、腦橋和中腦三部分。腦干為第Ⅲ~第Ⅻ顱神經的起源地,與嗅神經及視神經有傳導反射聯系,是上行及下行的長束必經之處。腦干的網狀結構中有呼吸及循環中樞,其網狀激動系統與意識有密切關系。腦干癥狀復雜多樣,腦
關于小腦出血的基本內容介紹
小腦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 起病突然,首發癥狀為頭痛、嘔吐等急性顱壓增高癥狀及眩暈。多數患者起病時意識清楚,出現共濟失調步態,少數患者突然出現癱瘓。瞳孔正常或較小,兩側可以不對稱。兩眼共同凝視,多向病灶對側,少數患者出現眼球震顫。小腦出血的診斷依據為:突然發病,出現嘔
關于脊髓小腦失調癥的基本介紹
脊髓小腦失調癥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癥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體的疾病,臨床上是以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為主要特征。大量臨床資料報告研究表明:小腦萎縮的大多數患者是屬于遺傳性的,且病情呈慢性、進展性惡化,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所以,一旦發現應及早用藥治療,有效
關于小腦幕切跡疝的基本介紹
多見于小腦膜以上病變。為部分顳葉或/和腦中線結構經小腦幕切跡向下疝出。根據疝出的腦組織和被填塞的腦池不同可分為外側型和中央型兩種。當顳葉受擠下移時,最初為海馬鉤經小腦幕切跡下疝(填 塞病變側腳間池、海馬鉤疝)或海馬回經小腦幕切跡下疝(填塞病變側環池及大腦靜脈池、海馬回疝),病變繼續發展時,病變側
關于第四腦室癥狀群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第四腦室腫瘤(tumor of fouth ventricle) 第四腦室腫瘤時,早期則出現顱高壓癥狀,多為間歇性,有時與頭位有關。急速轉頸,可致頭痛、嘔吐加劇。晚期患者頭痛明顯,多在枕部,并向頸背及兩肩擴散,早期則出現明顯的視乳頭水腫,時間稍長可致失明。 (二)腦干腫瘤(brai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