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研究成果媒體通報會在京舉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B類先導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A類先導專項“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相關負責人等在會上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針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灰霾問題,中科院早在2012年9月就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從大氣灰霾的追因和溯源兩方面設立研究主線,在大氣灰霾形成機制、預報預警模式、環境監測設備、污染物控制技術、遙感監測等方面開展系統研究。2015年10月,中科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區域大氣環境研究卓越創新中心”,進一步匯聚院內外大氣環境領域的優秀科學家智力資源,推動我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原始創新,建設世界一流的大氣環境科學研究平臺。 目前,中科院已建立了京津冀天地空一體化的立體觀測體系,自主開發了大氣灰霾預報預警模式,有力支撐了“APEC”、“抗戰勝利70周年......閱讀全文
3月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研究成果媒體通報會在京舉行。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B類先導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A類先導專項“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范”相關負責人等在會上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 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針對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灰霾問題,中科院早
中科院欲斥5億建世界最大霧霾實驗室 占地50畝 隨著不斷侵襲而來的灰霾,中國科學技術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也在不斷努力尋找研究的方法、方式。“應加快建設大型大氣環境模擬艙,為我國大氣環境研究和灰霾治理提供
繼“APEC藍”之后,今年又出現了“兩會云”。 全國兩會啟帷兩天,天公作美,北京的藍天白云顯得格外舒適。然而,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又見灰霾”? 灰霾是什么?它從哪里來?我該怎么辦?近年來,問診灰霾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 雖然社會各界給出了不少應對灰霾的方案,但其關鍵是要協調發
最近,一則“交通排放對北京PM2.5的貢獻不足4%”的消息,引發公眾不小爭議;事實上,即使國內相關機構都在作著相似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差異很大。 這幾天,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張仁健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莫名其妙地“火”了。文章作者依據2009~2010年的采樣數據,對北京地區PM2.5的來
幾乎整個2013年的1月,京津冀都是在霧霾中度過的。關于此次霧霾的成因,有人說是汽車油品的質量問題,有人歸咎于今年特殊的氣象條件。那么,關于霧霾的形成,有沒有定量的科學的分析?今后,這樣的強污染事件會不會重演?啟動于2012年9月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
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關于灰霾追因與控制等專項研究成果,該研究主要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分析這些典型區域霾形成的原因,為控制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霾究竟從哪來?為何“久治不愈”?今后應如何治理?記者采訪中科院權威專家,對此作出解答。 霾從哪來?燃煤等污染擴散上空
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關于灰霾追因與控制等專項研究成果,該研究主要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分析這些典型區域霾形成的原因,為控制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霾究竟從哪來?為何“久治不愈”?今后應如何治理?記者采訪中科院權威專家,對此作出解答。 霾從哪來?燃煤等污染擴散上空
烹飪對PM2.5貢獻不小?8日,北京市政府外事辦主任趙會民在回答記者關于北京空氣質量問題時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潔空氣的工作”。這一觀點立刻成為網絡熱詞,引來不小爭議。 有微博評論說,“這是要全民吃涼拌黃瓜來配合?”更有網友調侃
2017年,包括京津冀在內的重點區域將開始實施第五階段的車用燃油標準和車用排放標準。同時,有媒體報道,被稱為“世界最嚴”的北京市第六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油品標準相關草案也已基本制定完成。不少科學家認為,我國當前面臨的兩大空氣質量問題——PM2.5(灰霾)污染和臭氧(O3)污染,都與機動車尾氣排放
從1021米到10-14米,這是銀河系到原子核的距離,也是科學家們“術業專攻”的巨大跨度。 也許只有一個項目能將這些科學家緊密聯系在一起。2012年啟動的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給全院科學家提供了一個在不同尺度上攻克前沿科學問題的難得機會。而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這個宏大的科學研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組織召開B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結題總體驗收會議。總體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副院長張濤、丁仲禮分別任組長和副組長,成員由中科院院士陳宜瑜、郭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潘德爐、郝吉明以及來自高校、研究機構的科技專家和環境保護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9/388594.shtm9月11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組織召開B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結題總體驗收會議。總體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副院長張濤、丁仲禮分別任
“基礎研究有什么用?”這是大家常常討論的話題。我想,明代徐光啟所說的“無用之用,眾用之基”,法拉第所說的“問基礎研究有什么用就好像問一個初生的嬰兒有什么用”,都是很好的回答。基礎研究的“用”,首先體現在它對經濟社會發展無所不在的作用,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廣泛使用的半導體、計算機、激光技術等,都是基礎
今天,中國科學院人事局正式公示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獲獎候選人,共有10位青年學者入選。 10位青年學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各大研究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本都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多位學者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10位杰出青年學者名單如下:鄢社鋒 鄢社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
由于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燃燒產生的SO2污染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除了SO2本身對人體健康有嚴重的影響,其通過氣粒轉化形成的二次氣溶膠粒子會加劇灰霾的發生和發展。在“十一五”之后,SO2污染物總量減排成為我國的一項重要任務。許多研究工作都表明,我國SO2的排放量呈現顯著的下降趨
李衛軍和納米二次離子質譜。 大氣作為一個整體,和生命體一樣,一旦生病了,能夠從微觀顆粒層面研究其排放源和發生的化學反應,相當于從“細胞”層面研究其“病源”。近日,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教授李衛軍的研究組從我國東海大氣取樣中發現大量人為來源的鐵顆粒。 “同對霧霾的關注相比,大家對大氣中人為源排放鐵的關
近日,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慧課題組對我國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團隊通過外場觀測與實驗室煙霧箱模擬,發現并證實大氣細顆粒物上二氧化氮液相氧化二氧化硫是我國當前霧霾期間硫酸鹽的重要形成機制。 眾所周知,硫酸鹽氣溶膠對人體健康、生態系統
化石能源的燃燒是現階段社會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競爭力。燃燒和氧化反應動力學直接關系到化石燃料的燃燒和點火特性。點火特性是表征燃料燃燒特性的重要基礎數據,同時也是驗證燃燒反應動力學模型及其模型簡化的關鍵依據。另一方面,燃料的不完全燃燒會產生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包括未反
“通過專項科研業務經費的支持,實驗室經過頂層設計,組織和實施了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地表過程的遙感綜合觀測與模擬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施建成研究員介紹說。 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飾不住興奮之情:“研究不僅初步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全
高山大氣環境由于晝夜溫差大、太陽輻射強烈、濕度大而與地表不同,因而高山大氣氣溶膠的理化性質也與地表城市氣溶膠有所差異。由于高海拔,高山氣溶膠更容易進入云層,因而和地表相比對云的影響更為顯著。此外,高山氣溶膠更多的來自于長距離遷移,因而能夠在更大尺度上反應大氣環境特征。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王格
2014年5月,中科集團召開首屆環境保護論壇,來自各級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代表分享環保領域的前沿訊息和研究成果,分析生活垃圾焚燒行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形勢和問題。這是中科集團涉足環保領域的第13個年頭。 13年前,這家源于中國科學院的科技企業步入環保領域,開始推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大氣硝酸鹽是大氣氮氧化物的匯,可通過沉降的方式進入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并成為生態系統重要的氮來源。氮沉降量增加過度會產生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等。我國由于經濟高速發展,硝酸鹽的前體物質NOx排放不斷增加,是氮沉降量增加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不同排放源對大氣無機氮的貢獻,有助于政
煤炭,堪稱中國能源的“命門”。我國煤炭儲量雖然豐富,但煤化程度較低的低階煤卻占了幾乎半壁江山。近年來,隨著能源與環境雙重壓力的不斷升級,如何把煤炭“吃干榨凈”,成為中國煤炭科技人員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循環流化床實驗室,就是中國煤炭科技大軍中的一支中堅力量。專注燒煤三十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2013年,中國科技界把攢了多年的能量一下子釋放出來,高新成果比比皆是,以至于評委會只得忍痛割愛。 由科技工作者、資深科技記者和廣大讀者評選出來的2013年十大國內科技新聞,堅持以往的全面視
氮氧化物(NOx=NO+NO2)在大氣光化學煙霧、二次氣溶膠和酸雨等重要大氣環境與空氣質量問題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我國人口稠密、工業化程度高的地區基本上都面臨光化學污染、細粒子污染、灰霾和酸雨等空氣污染問題,準確分析NOx的來源及其排放通量對控制區域大氣污染、改善區域空氣質量和深入了
2月27日上午,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共有220項科技成果獲獎,包括一等獎30項,二等獎60項,三等獎130項,一批獲獎成果為破解“城市病”困局提供了技術支撐。 技術的更新換代,讓電器的淘汰速度逐漸加快。榮獲一等獎的由北京科技大學聯合華新綠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