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1日發布關于灰霾追因與控制等專項研究成果,該研究主要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分析這些典型區域霾形成的原因,為控制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霾究竟從哪來?為何“久治不愈”?今后應如何治理?記者采訪中科院權威專家,對此作出解答。 霾從哪來?燃煤等污染擴散上空“加蓋子”,汽車尾氣二次污染 霾主要由細顆粒物PM2.5造成,其來源復雜,既有直接排放,也有二次轉化。科研人員目前確認,我國大氣污染由煤煙型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及其他污染相疊加構成,工業排放、居民面源和交通源三方面的控制是關鍵。 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工業和燃煤排放的年均值占PM2.5來源比例為1/3以上,扮演了非常關鍵的“催化”作用。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說,以北京為例,周邊的工業燃煤污染或是秸稈燃燒的煙羽在特定氣象條件下傳輸擴散到城市上空,就像在城市上空加了一個“蓋子”。城市內的機動車排放等污染物隨后在“蓋子”下面......閱讀全文
籠罩華北的大范圍重度霧霾剛走,預測新一輪霧霾又將來襲。關于霧霾是怎么來的,有關方面和專家竟莫衷一是。缺乏權威科學的說法,加重著公眾的疑慮,也損害著相關方面的公信。 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霧霾為例,環保部門專家認為與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關。住建部門有關官員則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汽車尾氣
昨天,環境保護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有關情況,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環境保護部標準所所長武雪芳出席并回答媒體關切。 長期以來,社會公眾對于環保標準的寬嚴問題、控制污染物項目的多少問題十分關注。鄒首民說,我國現行國家環境質量標準16項,已經覆蓋了空氣、水
霧霾影響中國,但霾從何而來? 困擾人們已久的關于重點地區和城市的霧霾源解析,即將有權威的說法。5月15日,環保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召開全國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以下簡稱“第一次會議”),對全國重點地區城市大氣污染物來源研究工作進行部署安排。 此次會議審
近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中國北方地區霧霾頻發的“怪現象”。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1月25日至28日,2月10日夜間至13日白天,京津冀地區先后出現了兩次持續性區域重污染過程,北京甚至在2月12日達到了5級重度污染,直到最近幾天才靠大風吹散了霧霾,重見藍天。 人們大惑不解:春節和突發疫情讓
“許多人都注意到,只要天氣好,一些跳廣場舞的地方就熱鬧歡騰;而遇到霧霾天,廣場舞的聲音立即就變小了。我也聽說,咱們在座的一些部長們,出外散步時也習慣先要看看‘霧霾指數’。”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一連引用了兩個身邊的事例說,“霧霾的確已成為事關每個人的民生痛點。” 當天會議部署對
“許多人都注意到,只要天氣好,一些跳廣場舞的地方就熱鬧歡騰;而遇到霧霾天,廣場舞的聲音立即就變小了。我也聽說,咱們在座的一些部長們,出外散步時也習慣先要看看‘霧霾指數’。”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一連引用了兩個身邊的事例說,“霧霾的確已成為事關每個人的民生痛點。” 當天會議部署對
今年北京共出現4次霧霾天氣過程,在一月份中僅僅5天不是霧霾天。霧霾涉及我國中東部、東北及西南部分地區,其中污染最為嚴重的京津冀區域。 嚴重霧霾的成因何在?彌漫在空氣中的污染物又有哪些來源?京津冀何以成為重污染區?霧霾消散后,治理的腳步仍不會停止。霧霾污染重災區的京津冀區域
如果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廣,生物柴油將很難被市場和大眾所接受。 近日有研究報告顯示,北京霧霾成因中機動車排放僅占4%這一研究結果遭受到不少質疑的聲音。 環境保護部監測司副司長朱建平表示:“我們也說不清楚霧霾的產生到底有哪些貢獻源。做霧霾的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時間的監測。” 中科院一位
央視《新聞1+1》2013年1月30日播出《霧霾升級,治理要不要升級?!》,以下為節目實錄: (節目導視) 解說: 140多萬平方公里霧霾籠罩,8億以上人口受到影響,這樣的天氣還要“霾”多久? 王躍思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的空氣已經不是看不見、摸不著、
霧霾是近年突然暴發的嗎?現有的科學研究能否破解霧霾成因?大氣污染治理技術在治理霧霾中發揮了什么作用?室內PM2.5升高,二手煙到底是不是最大元兇?隨著新的環境污染問題出現,我國在科學應對上如何超前布局?……1月14日,科技日報社主辦專家座談會,共議如何科學治理大氣污染。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
11月25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邀請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現場解讀《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中涉及陜西省的政策措施,陜西領到哪些任務?西安PM2.5考核指標同比再下降2%,任務難度有多大?八個問題聚焦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環保部牽頭,科技部、中科院等多部門參與,針對霧霾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手段的科研項目已啟動前期研究。23日,在環保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向媒體表示,預計到明年兩會期間,這項研究會有一個初步的解釋和說法。 在今年3月初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曾提出要“重獎”攻克霧霾治
幾乎整個2013年的1月,京津冀都是在霧霾中度過的。關于此次霧霾的成因,有人說是汽車油品的質量問題,有人歸咎于今年特殊的氣象條件。那么,關于霧霾的形成,有沒有定量的科學的分析?今后,這樣的強污染事件會不會重演?啟動于2012年9月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5月17日表示,“十二五”規劃的前三年,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只完成五年總任務的20%,今后兩年的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李慶瑞說,“十二五”規劃提出氮氧化物減排10%的目標。三年下來,氮氧化物實際減排2%,意味著2014年、2015年,氮氧化物排放量須年均下降4.2%以上
霧霾從何而來,怎樣漂移、消散?搞清楚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治霾。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探霾”激光雷達取得新進展,可消除傳統探測技術的“盲區”,更加精確、清晰地對從地面到500米高空的“近地霧霾”進行垂直立體探測,有助于解析污染成因從而“精準治霾”。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學術期刊《地球與空間科學
“就北京而言,機動車是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占1/4;其次是燃煤和外來輸送,各占1/5;餐飲、工業和地面揚塵總占近30%。因此,北京嚴重的霧霾天氣多是人為原因造成的。”2月21日,在由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的霧霾天氣成因分析與預報技術研討會上,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直言不諱地說
當下中國,霧霾或許是公眾關注度最高的詞匯,同時,對霧霾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減少霧霾天氣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又似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少人的認識是:從火電、工業和民用燃煤、機動車、建筑揚塵、廚房、化工業、農田等眾多排放源中,找出誰是 “元兇”、誰是“幫兇”,降伏霧霾才能事功相當。由此希望科技界給
近日一條網帖突然躥紅,該帖子稱“我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地下發現大型鈾礦和煤炭資源,因為兩者共存于同一地區,從而形成了鈾煤,也就是煤中含有鈾元素”;帖子又說,“空氣中含有放射性元素鈾是目前國內大范圍霧霾的原因”。 于是,“核霧染”這個新詞開始“走紅”。“核霧染”真有其事嗎?“核霧染”引發的全國大
這個冬天,霧霾時不時席卷大半個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已經痛下決心對霧霾展開一場殲滅戰。正當我們感慨問題已經得到重視很快就能找到治“霾”良方的時候,最近上演的一幕幕和霧霾相關的科學鬧劇,又將這一問題拉回到打口水仗的階段。 拉開鬧劇帷幕的是一篇學術論文。 2013年歲末,一篇含有
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參加全國人大陜西代表團討論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所所長周衛健向總理建議,應集中多學科科學家攻克“中國北方霧霾的成因及應對”。李克強當即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 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曾明確指
“為有效支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實施,目前,科技部會同各部門對24項重點任務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并將在今明年國家科技計劃(基金、專項)預算安排中,優先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科研項目安排,突出重點地區霧霾成因、監測預警、源頭治理、健康影響等科研工作,組織協同攻關,爭取盡早在重點地區霧霾成因和治理成效
剛過去的2月,京津冀地區一輪持續的大范圍霧霾天氣,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大氣污染的關注。 對于該地區PM2.5的主要來源,專家日前在科技部霧霾治理科技工作情況通氣會上表示,主要包括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生物質燃燒等一次排放細粒子,以及這些源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經二次轉化形成的細微
這些天,北京的小伙伴們又上演了新一屆的“朋友圈杯霧霾‘段子’大賽”—— “在朋友圈爆照,哪里爆得過霧霾?霧霾不僅爆照率高,它的爆表率也不低。”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隨著大氣污染的加劇,未來的人類進化最快的部位是……鼻毛。” “空氣太差會不會影響下一代的長相?答案是會的,原因是很多人相親的
為落實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霧霾治理研究”有關要求,進一步推進科技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于4年19日在京召開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討會。研討會由鄧小明副司長主持,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院士、“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有關項目負責人及
“你肉眼看到的是藍天,但實際上種種導致氣溶膠顆粒污染物生成的氣體都已存在了,它們可能正在醞釀下一波灰霾。”1月9日,北京城連續十余天的灰霾終于消散,但李占清從北京師范大學科技大廈5層的走廊看著窗外,卻是一臉的感慨。 這位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北師大“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剛參加完一個大氣研究項目的中
3月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做客人民網,介紹了中科院今年的重點工作情況,并回答了如何為灰霾治理提供科技支撐等問題。 主持人:今年中科院要開展哪些重點工作? 白春禮:2017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整合中科院在北京地區和上海地區的研究所的力量,緊緊配合國家的戰略需求,建設好北京上海這兩個
“不到10小時,PM2.5的實時濃度就從50微克/立方米上升到了七八百微克/立方米,并最終攀升到1500微克/立方米,成霾速度之快,數值之高,我們的空氣污染預報模式真是沒‘見過’啊。”對于北京那場快速成霾的空氣污染,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仍然記憶猶新。 無獨有偶,在短期高濃度霧霾面前
“總理,我想發言!”3月9日上午,李克強在陜西代表團參加審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周衛健代表舉手大聲說。3月9日,李克強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陜西代表團審議。 在此之前,已經有兩位原定議程之外的代表在總理鼓勵下發了言,主持人因此提醒周衛健“注意時間”。李克強擺擺手說:
減少PM2.5,除了天幫忙,更須人作為——即將到來的春節,你會有節制地燃放煙花爆竹嗎? 深陷“霾伏”的中國,比往常更需要科學的聲音。 對于1月份霧霾事件的成因,主流觀點認為是由于燃煤、機動車、工業生產等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大,加之靜穩天氣,擴散條件不利,區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貢獻”
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壤、食品等因工業和生活發展而受到污染,相關的食品、環境、疾病相關的問題也不斷曝出。如含有無機元素汞的形態物甲基汞是一種劇毒神經毒素,60多年前在日本發生的駭人聽聞的“水俁事件”就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的。在美國和我國部分省份等地也不斷發現甲基汞含量超標的水域。及時發現水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