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在良性血管瘤和交界性血管瘤都有應用,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局部外用藥 局部外用藥適用于淺表型嬰幼兒血管瘤及其他良性血管瘤,常用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軟膏、噻嗎洛爾乳膏等)。 用法及療程:外涂于瘤體表面,每天2~4次,持續用藥3~6個月或至瘤體顏色完全消退。通常用藥在第2~3個月時療效最為明顯。 局部注射用藥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主要適用于早期、局限性、深在或明顯增厚凸起的血管瘤,治療終點為病灶體積縮小,甚至接近平坦。偶有報道,患者可能因糖皮質激素的逆流,導致動脈栓塞缺血而引起并發癥。博來霉素、平陽霉素及其他抗腫瘤藥物 糖皮質激素效果不佳時,可以采用博來霉素、平陽霉素及其他抗腫瘤藥物治療。由于這些可能會導致過敏,最好在醫生監控及建立靜脈通路下應用。此外,過度治療可能會誘發肺間質病變及注射部位萎縮。 全身治療 口服用藥或靜脈用藥。普萘洛爾 目前,推薦劑量為1.5~2 mg......閱讀全文
藥物治療在良性血管瘤和交界性血管瘤都有應用,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以下藥物進行治療。 局部外用藥 局部外用藥適用于淺表型嬰幼兒血管瘤及其他良性血管瘤,常用藥物為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軟膏、噻嗎洛爾乳膏等)。 用法及療程:外涂于瘤體表面,每天2~4次,持續用藥3~6個月或至瘤體顏色完全消退
原則上,對于局限的、能直接切除縫合的小病灶完全可以及時盡早地進行外科切除,即使是較小的嬰幼兒也行可手術治療。由于血管瘤常發生于頭頸部、軀干、四肢的皮膚及皮下,容易影響人的外觀,手術適應證為藥物治療治療失敗、有可能影響人容貌外觀的血管瘤及有出血和潰瘍等高危因素的血管瘤患者。 1、對于良性或交界性
1、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癥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2、其他治療 激光治療常用于淺表型血管瘤,可選擇脈沖染料激光、倍頻YAG激光等。激光治療可以使血管閉塞,達到抑制瘤體增殖的目的,也可以應用于減輕血管瘤的顏色、治療
內科基礎治療原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針對不同病因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療,并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為肝細胞的再生贏得時間。 ① 一般支持治療:臥床休息、嚴格消毒隔離、保證每日能量和液體供給、維持內環境穩定、動態監測肝功能、血生化、凝血項等變化。 ② 針對病因和發病機制的治療: a 病因治療:對于
1.毛細血管型血管瘤 腫瘤是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邊界清楚,形狀不規則,大小不等。以手指壓迫腫瘤時,顏色退去;壓力解除后,顏色恢復。 2.海綿狀血管瘤腫瘤由擴大的血管腔和襯有內皮細胞的血竇組成。損害為大小不等之紫紅、暗紅或青紅色結節或
嬰幼兒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多位于嬰幼兒頭面部,在嬰幼兒的患病率達5%~10%。大多數嬰幼兒血管瘤具有自愈傾向,但是有部分血管瘤生長迅速,范圍不斷擴大,從而影響人體的容貌、造成畸形及缺陷,需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視。目前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方法頗多,治療理念也發生了變化,由僅僅只注重血管瘤的根
藥物治療的主要作用在于縮短傳染期、降低死亡率、感染率及患病率。對于每個具體患者,則為達到臨床及生物學治愈的主要措施,合理化治療是指對活動性結核病堅持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藥物的原則。 (1)早期治療 一旦發現和確診后立即給藥治療; (2)聯用 根據病情及抗結核藥的作用特點,聯合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及早期潛伏梅毒) (1)青霉素療法 芐星青霉素G(長效西林),分兩側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2-3次。普魯卡因青霉素G,肌注,連續10~15天,總量800萬u~1200萬u。 (2)對青霉素過敏者 鹽酸四環素,口服,連服15天。強力霉素,連服15天。 2.晚期
(1)甘露醇 臨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滲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脫水劑之一。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 可通過高滲脫水而發生藥理作用,還可將甘油代謝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進入腦代謝過程,使局部代謝改善,通過上述作用能降低顱內壓和眼壓,消除腦水腫、增加腦血容量和腦耗氧量、改善腦代謝。 (
治療以破壞疣體、調節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包括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 1.全身治療 (1)中醫中藥 如平肝活血方、治疣湯、馬齒莧合劑、板藍根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2)干擾素 對多發性且頑固難治的疣,可配合全身或病損局部注射干擾素,單獨用干擾素療效不肯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