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標本 取患者腦脊液或刺破皮膚出血瘀斑取滲出物作涂片或培養。血液標本作培養。帶菌者檢測可取鼻咽拭子。 2、直接涂片鏡檢 腦脊液離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或消毒患者皮膚出血瘀斑處皮膚,用無菌針頭挑破瘀斑取滲出物制成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如鏡下見到中性粒細胞內、外有革蘭染色陰性雙球菌時,即可作出初步診斷。 3、分離培養與鑒定 血液與腦脊液標本在血清肉湯培養基中增菌后,接種到巧克力色血瓊脂平板上,置于含5%~10%CO2的環境中孵育。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鏡檢,并作生化反應(表13-1)及型特異性多價血清的凝集試驗鑒定。 4、生化鑒定 主要通過氧化酶、糖類發酵以及培養生長特點進行。 ①細菌形態呈腎形; ②氧化酶試驗陽性; ③觸酶試驗陽性; ④分解葡萄糖、麥芽糖產酸不產氣; ⑤莢膜多糖抗原直接凝集試驗。......閱讀全文
1、標本 取患者腦脊液或刺破皮膚出血瘀斑取滲出物作涂片或培養。血液標本作培養。帶菌者檢測可取鼻咽拭子。 2、直接涂片鏡檢 腦脊液離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或消毒患者皮膚出血瘀斑處皮膚,用無菌針頭挑破瘀斑取滲出物制成涂片,革蘭染色后鏡檢。如鏡下見到中性粒細胞內、外有革蘭染色陰
奈瑟菌腦膜炎因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已成為一個嚴峻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全世界幾乎每年有50多萬奈瑟菌腦膜炎病例,其中有6萬病人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如四肢癱瘓、智力發育遲緩、聽力喪失等,病死率約為10%。經評估,在發展中國家,有2%的兒童在5歲前死于腦膜炎,即使有先進的抗菌療法和護理技術,發達國家的腦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Nm)通過呼吸道傳播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 人類是腦膜炎奈瑟菌唯一的易感宿主。細菌由鼻咽部侵入機體,依靠菌毛的作用粘附于鼻咽部粘膜上皮細胞表面。多數人感染后表現為帶菌狀態或隱性感染,細菌僅在體內短暫停留后被機體清除。只有少數人發展成腦膜炎。我國引起腦
預防腦膜炎奈瑟菌感染的關鍵是要盡快消除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及提高人群免疫力。 我國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臨床觀察表明對學齡兒童和成人保護率可達90%。但此種疫苗對2歲以下嬰幼兒免疫原性差,其一是因為腦膜炎莢膜多糖抗原屬于T細胞非依賴抗原,免疫效果與接種者年齡有明顯的依賴關系;其二,多
生物學性狀 (1)腎形的革蘭陰性雙球菌,凹面相對。在患者腦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白細胞內,形態典型。新分離菌株大多有莢膜和菌毛。 (2)營養要求較高,專性需氧,在5%CO2條件下生長良好。在巧克力色培養基上形成似露滴狀菌落。細菌培養超過48h易裂解自溶。 (3)抗原結構與分類1)莢膜多糖抗原 具
一、????細菌的傳播與致病腦膜炎奈瑟氏菌(N. meningitidis)又名腦膜炎雙球菌,是致流行性腦膜脊髓炎的病原菌。人類是腦膜炎奈瑟氏菌的唯一宿主。.腦膜炎奈瑟氏菌作為條件致病菌,常存在于患者或帶菌者的鼻咽腔黏膜中,主要通過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無論是在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均可以引起較高的
機體對腦膜炎奈瑟菌感染的免疫力主要依賴于體液免疫。顯性感染、隱性感染或疫苗接種2周后,血清中群特異性IgG、IgM和IgA抗體水平明顯升高。分泌型IgA抗體可阻止腦膜炎奈瑟菌侵襲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血清IgG及IgM抗體在補體的參與下有殺死病原菌的作用;血清抗體在補體的參與下可增強吞噬細胞對病原
根據莢膜多糖可將腦膜炎奈瑟氏菌分為A、B、C、D、X、Y、Z、29E、W135、L、H、I、K等13個血清群,其中A、B、C群最為多見,約占90%。 關于血清凝集法用的診斷血清方面,推薦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生產的腦膜炎奈瑟氏菌全套診斷血清產品。這套產品除了包含腦膜炎奈瑟氏菌菌10個常見血清群的診斷
腦膜炎奈瑟菌(N. meningitidis)簡稱為腦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的病原菌。腎形或豆形革蘭陰性雙球菌,兩菌接觸面平坦或略向內陷,直徑0.6~0.8μm。人工培養后可成卵圓形或球狀,排列較不規則,單個、成雙或4個相聯等。在孵育24h后的培養
1.莢膜:莢膜可抵抗宿主體內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增強細菌對機體的侵襲力。 2.菌毛:介導細菌粘附在宿主易感細胞表面,有利于細菌在宿主體內定居、繁殖。 3.內毒素:是腦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物質。內毒素作用于小血管或毛細血管,引起血栓、出血,表現為皮膚出血性瘀斑;作用于腎上腺,導致腎上腺出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