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上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以下簡稱“上海設施”)在上海通過國家驗收。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上海市市長楊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等出席驗收會。 據介紹,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之一的上海設施,主要圍繞蛋白質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和我國生物醫藥、農業等產業的發展需求,建設高通量、高精度、規模化的蛋白質制取與純化、結構分析、功能研究等大型裝置,實現技術與設備的集成化、通量化和信息化。目前已建成用于蛋白質結構研究的9大技術系統。 驗收委員會認為,上海設施建成了國際一流的蛋白質科學研究支撐體系,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以各種大型科學儀器和先進技術集成為核心的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其總體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白春禮表示,建設設施不是最終的目的,吸引全國和全世界的優秀科學家來從事高水平科研工作、產出重大科技成果才是應該致力追求的目標。上海設施要成立設......閱讀全文
圖為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核磁共振分析系統 生活中的烏云總是不期而至。一位正值花季的美國女孩,突然被告知患上了一種非常難治的癌癥。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所患癌癥的亞型發生率極低。 在患同一大類癌癥的人群中,只有2%的人所患亞型和她一樣。幸運的是,針對這一亞型恰好有一種特效藥。經過不到3個月
生活中的烏云總是不期而至。一位正值花季的美國女孩,突然被告知患上了一種非常難治的癌癥。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她所患癌癥的亞型發生率極低。 在患同一大類癌癥的人群中,只有2%的人所患亞型和她一樣。幸運的是,針對這一亞型恰好有一種特效藥。經過不到3個月的治療,她痊愈了。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
12月26日上午,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儀式在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張江高科技園區內舉行。 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在開工儀式上致辭。他表示,此次落戶上海浦東科技園的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項目是由國家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資的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計劃項目,蛋白質科學研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關于評選表彰上海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知 各大型科學儀器設施管理單位: 自《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發布實施以來,各相關單位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和共享效果出發,積極落實法規精神,做好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工作。根
展開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地圖,一塊又一塊世界頂級的“科學拼圖”正在聚合。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顯出上海推動科技發展的決心和腳步。 去年2月,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在今天開幕的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楊雄作工作報告時指出,上海今年將著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力爭海底長期觀測網、超強超短激光、活細胞成像平臺等大科學設施和光子科技國家實驗室落戶,在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領域承擔更多國家重大專項任務。同時,構
市科委關于組織開展2014-2015年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評估與獎勵工作的通知滬科〔2015〕376號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上海市促進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規定》,提高大型科學儀器設施使用效率,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依據《上海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評估與獎勵辦法》(滬府辦發〔2013〕15號)和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做實驗。 被譽為“國之利器”、全球目前首家綜合性的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最近剛通過國家驗收。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簡稱“上海設施”),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生命科學家的目光。 當媒體習慣性地將它與另一個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進行類比時,該設施負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辦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任務: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7個科學領域為重點,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剝開雞蛋,你就看見了蛋白質。可怎樣能看清它們的分子結構?怎樣弄清數以萬計的蛋白質如何工作?這關乎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也是全球生命科學家目前面臨的最重大課題之一。本文是記者初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發現生命科學研究正精細到原子的蛋白質結構,邁入新生代。研究員在用光鑷技術探究蛋白質 剝開
光子科學與產業論壇是昨天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滴水湖)首日的重頭戲。 這一選擇蘊含深意。去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張江實驗室,初期擬采取“1+2+1”布局,其中第一個“1”代表的正是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及相關基礎研究。 從試運行至今近10年的上海光源,到今年4月開工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
技術人員操作高通量克隆構建系統SIAIS理事會成員Richard Lerner、陳竺一行參觀中心雷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Roger D. Kornberg 來訪高通量克隆構建系統 7月18日,在“上海科普大講壇”上,結構生物學家雷鳴研究員作了題為《了解人類健康與疾病的金鑰匙——蛋白質科學》的科普講座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福研究團隊,在上海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進行了埃博拉病毒電鏡實驗。今年1月,作為蛋白質科學中心“五線六站”的用戶,這個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
國家蛋白質科學基礎設施將組建,軍事醫學科學院為法人 北京市發改委網站2008-12-23公布,國家發改委近日批復了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書,將其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 該項目分北京設施、上海設施兩部分,總投資18億元,其中國家安排投資11億元,暫按北
會議現場 8月28日下午,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第四次全體會議在滬召開。8月2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相里斌在中科院上海分院主持召開了張江實驗室籌建工作推進會,傳達了7月28日中科院院長辦公會關于深化院市合作、啟動張江實驗室建設的決議,以及上海科創中心推進辦第四次全體會議的精神
日前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第一地標——上海光源獲悉,其二期線站工程已加緊籌備;“鸚鵡螺”旁的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正在加緊建設,計劃今年底調束出光。 根據規劃,上海光源將在2020年前再建設約20條光束線,使其擁有超過30條的光束線站。 進入“拍攝分子電影”時代 如果說第三代同步輻
我國迄今為止建造的最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作為多學科開放共享的實驗平臺,向用戶運行開放兩年以來,已經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速了我國科技創新。“通過二期線站的建設,上海光源將基本實現波段覆蓋、研究方法覆蓋和應用領域覆蓋,從而極大地提升上海光源的綜合研究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大科學平臺。”
在科創上海,最閃亮的“金字招牌”無疑是正在建設中的張江實驗室。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以及啟建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隨著張江實驗室的建設,這些大科學裝置個個都將成為科創的“國之重器”。 日前,在中國科學院上
搞科研離不開儀器設備。 在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儀器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 近年來,我國的科學儀器規模不斷擴大、覆蓋領域不斷拓展、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但卻普遍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閑置浪費現象嚴重,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和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何讓鄭州“沉睡”的科學儀器“動”起來,讓其
“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一些所長反映,建大科學裝置的錢是有的,但這些錢不能用于人,人員開支怎么辦?”在近日舉行的上海市科協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科技論壇院士圓桌會議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問道。 王建宇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對大科學裝置不遺余力地支持,硬件建設工作取得了很大
5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周界文研究組及哈佛醫學院Vamsi Mootha 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Architecture of the Mitochondrial Calcium Uni
6月30日下午,上海市科委召開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服務獎勵與中小企業用戶補貼工作會議,市科委副主任陳杰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以及上海市委關于建設科創中心“22條意見”,進一步推進全市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共享,完善共享
浦東張江的“超級光源”將閃出更耀眼的光芒:今年夏天,能拍攝“分子電影”的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將有望得到第一束自由電子激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將于年內完成挑戰瞬時輸出功率10拍瓦的“世界紀錄”;上海光源二期線站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算上已經建成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已經開工的活細胞結構
打開上海張江科學城的地圖,一塊又一塊世界頂級的“科學拼圖”正在聚合。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這些“高大上”名字的背后凸顯出上海推動科技發展的決心和腳步。 去年2月,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自去年2月獲批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下簡稱“張江國家科學中心”),一年后的今天,這里依托先進的大科學基礎設施群,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正在向躋身世界一流實驗室行列的目標不斷迫近…… 如今,張江已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創新源泉。那么,作為其核心引擎的張江國家科學中心,
11月16日,由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與上海分析技術產業院主辦的”創新分析技術產業生態鏈”論壇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論壇正值慕尼黑上海生化展首日開幕,吸引了六十余名企業與學界代表前來聆聽。論壇邀請市科委、清華大學藥學院等領導和專家做了專題報告。 論壇伊始,啟迪漕河涇(中山)科技園副總經理
編者按 打造國家實驗室,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一項新使命。發達國家的國家實驗室是如何運作管理的?能給上海帶來怎樣的啟示?本報今起推出分析,希望對上海的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所借鑒。 國家實驗室是一種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興起和發展于二戰前后,主
打造國家實驗室,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圍繞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一項新使命。發達國家的國家實驗室是如何運作管理的?能給上海帶來怎樣的啟示?本報今起推出分析,希望對上海的國家實驗室建設有所借鑒。 國家實驗室是一種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興起和發展于二戰前后,主要圍繞國
0.1秒,給蛋白質拍張“高清照” ——探營籌建中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圖: 研究員在用光鑷技術探究蛋白質。 剝開雞蛋,你就看見了蛋白質。可怎樣能看清它們的分子結構?怎樣弄清數以萬計的蛋白質如何工作?這關乎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也是全球生命科學家目前面臨的最重大課題之一。 在上海張江,一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