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脈絡膜骨瘤的簡介
無癥狀的脈絡膜骨瘤以臨床觀察為主,因其為良性腫瘤且視力損害進展多緩慢,目前尚無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因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位于中心凹附近,激光光凝治療多影響視力,可考慮光動力療法治療。......閱讀全文
治療脈絡膜骨瘤的簡介
無癥狀的脈絡膜骨瘤以臨床觀察為主,因其為良性腫瘤且視力損害進展多緩慢,目前尚無有效抑制腫瘤生長的方法。因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位于中心凹附近,激光光凝治療多影響視力,可考慮光動力療法治療。
治療脈絡膜出血的簡介
脈絡膜出血一旦發生,首先要用各種方法控制出血,達到保存視力和眼球的目的。一般應采取措施及時關閉創口,如果仍無法阻止出血時可于角膜緣后8~10mm處切開鞏膜,放出脈絡膜上腔積血,往往可以挽救眼球。
治療脈絡膜病變的簡介
1.病因治療 對原發病治療,去除病因。 2.全身用藥 血管擴張劑,能量合劑,維生素類藥物等。 3.手術和放療 脈絡膜病變可酌情行激光光凝、冷凍、放射治療或手術切除。
關于脈絡膜骨瘤的基本介紹
脈絡膜骨瘤是一種發生于脈絡膜組織的良性腫瘤,主要由成熟骨組織構成。該病多見于20~30歲的健康女性,因腫瘤生長及視力變化緩慢,所以臨床就診年齡明顯晚于腫瘤發生年齡。單眼發病多見,雙眼發病僅占28%,在雙眼病例中有多個家系報道呈現出遺傳傾向。
關于脈絡膜骨瘤的檢查介紹
1.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 早期病變處呈斑片狀強熒光,晚期為彌漫性熒光染色。 2.超聲波檢查 A型超聲波檢查可見腫瘤的高回聲峰;B型超聲波檢查可見腫瘤呈強反射波,降低增益后,眼內其他組織回聲消失,但腫瘤回聲仍然存在。 3.CT掃描檢查 脈絡膜骨瘤呈現與眶骨一致的高密度影像,具有定性價值。
治療脈絡膜轉移癌的簡介
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質量或減輕痛苦。在積極治療原發瘤基礎上,可根據病情對脈絡膜轉移癌給予放療、激光、冷凍、眼球摘除聯合眼臺植入等局部治療。
簡述脈絡膜骨瘤的臨床表現
脈絡膜骨瘤患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中晚期患者可以表現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和視野缺損等。慢性視力障礙多為腫瘤表面的視網膜變性所致,而急性視力下降多由黃斑區的脈絡膜新生血管產生導致。外眼及眼前段正常。脈絡膜骨瘤一般為扁平狀其高度為0.5~2.5mm,體積可為2~22mm,腫瘤多位于近視盤附近,常累及眼
關于脈絡膜骨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1.眼內骨化 常發生在由外傷、炎癥或先天性發育異常等原因所致的長期萎縮眼內,CT和超聲波檢查可見與脈絡膜骨瘤相似的眼內骨質影像,但眼內骨化常因并發性白內障或其他的眼前段異常而無法查見眼底,影像學檢查可見眼軸短于正常眼,視力喪失及病史等有助于鑒別診斷。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化生的骨質中,多無血管成分,
治療點狀內層脈絡膜病變的簡介
大多數患者不需治療,但對于出現大量黃斑區點狀病變,特別是伴有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者,則應給予治療。常用的藥物為糖皮質激素,一般選用潑尼松口服。 對于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目前有3種治療方法: 1.用潑尼松口服治療 可延緩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生長,甚至在一些患者可使其消退,所以此種治療對于黃斑區的
康柏西普治療脈絡膜骨瘤繼發視網膜脫離病例報告
脈絡膜骨瘤由Gass于1978年正式命名,是位于脈絡膜的較少見的良性骨性腫瘤。 脈絡膜骨瘤以視盤周圍的視網膜出現網狀骨質為特點,出現在后極部較少,多見于20~30歲的健康青年女性,通常單眼發病,雙眼少見,呈遺傳傾向。現報告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療脈絡膜骨瘤所致滲出性視網膜脫離1例。病例報告患者男性,28歲
脈絡膜新生血管簡介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指來自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增殖血管,通過Bruch膜的裂口而擴展,在Bruch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或神經視網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或位于視網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之間增殖形成,許多累及RPE-Bruch膜-脈絡膜毛細血管復合體的疾病均可導致CNV的形成,又稱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多見于
脈絡膜裂傷的治療
1、早期臥床休息,應用止血劑;止血劑通過改善初始止血過程,刺激纖維蛋白形成或者抑止纖維蛋白溶解來改善止血。盡管止血的主要方法還是輸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但是由于血制品供給越來越少,而且需要考慮已經實施的治療方法,所以藥物制劑仍然是重要的輔助品。多種止血劑的藥理作用是對于有各種問題的病人,通過阻止或
關于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簡介
脈絡膜新生血管是指來自脈絡膜毛細血管的增殖血管,通過Bruch膜的裂口而擴展,在Bruch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或神經視網膜與視網膜色素上皮之間、或位于視網膜色素上皮與脈絡膜之間增殖形成,許多累及RPE-Bruch膜-脈絡膜毛細血管復合體的疾病均可導致CNV的形成,又稱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多見于
治療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簡介
1.本病治療以找尋病因積極抗炎為主 若患者全身有活動或陳舊性結核病灶,或PPD試驗陽性,應行規則的抗結核治療。此外可查血沉、免疫球蛋白及Lyme鉤端螺旋體及弓形體血清學檢查,如有陽性,則予以相應的治療。若查不出任何原因,可予非特異抗炎藥,如消炎痛、布洛芬等。 2.激光治療 如眼底熒光血管造
怎樣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
1.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治療特效藥物。吲哚美辛類藥物對抑制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長有一定療效。針對引起炎癥的各種病因,合理使用抗生素配合皮質激素,可減輕或消退炎癥反應。各種維生素類藥物可支持視網膜代謝。 2.光凝治療 光凝是治療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于封閉新生血管。適應于活動性的位于中
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的相關介紹
1.藥物治療 目前尚無治療特效藥物。吲哚美辛類藥物對抑制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的生長有一定療效。針對引起炎癥的各種病因,合理使用抗生素配合皮質激素,可減輕或消退炎癥反應。各種維生素類藥物可支持視網膜代謝。 2.光凝治療 光凝是治療視網膜下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于封閉新生血管。適應于活動性的位于中
關于滑膜性軟骨瘤病的簡介
1900年Reichel首次報道,原因不明。以滑膜上形成軟骨結節為特征,這些軟骨小體多呈砂粒狀,多時可達數十個,可帶蒂生長,向關節腔內突出,亦可脫落進入關節腔內,成為游離體(關節鼠),受關節滑液滋養而逐漸長大,后期軟骨結節可發生鈣化或骨化,所以也稱滑膜骨軟骨瘤病。此病好發于關節,尤以膝、髖、肘、
關于點狀內層脈絡膜病變的簡介
點狀內層脈絡膜病變是一種少見的多灶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癥性疾病。典型地發生于青年女性近視患者,表現為后極部散在分布的黃白色病變,位于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內層脈絡膜水平,呈自限性過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體炎癥,多數患者視力預后良好。
關于脈絡膜視網膜環狀萎縮的簡介
脈絡膜視網膜環狀萎縮(gyrate atrophy of choroid and retina,GA)是一種遺傳性、與氨基酸代謝障礙有關的疾病。通常從赤道部開始,向中心及周邊部擴展,最后累及眼底大部分,可造成嚴重的視功能障礙。Cutter、Fuchs正式為脈絡膜視網膜環狀萎縮命名。
脈絡膜黑色素瘤的簡介
脈絡膜黑色素瘤是一種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多見于40~60歲,與性別或眼別無關,可以發生于脈絡膜的任何部位,但常見于眼的后極部。 臨床上其生長有二種方式: ①局限性:在鞏膜與脈絡膜之玻璃膜間局限性生長,呈扁平橢圓形。因受鞏膜和玻璃膜的限制,生長較慢,如穿破玻璃膜,則在視網膜下腔內迅速擴大,形成
簡述脈絡膜黑色素瘤的治療
目前脈絡膜黑色素瘤通常采用綜合治療方案進行處理。對于瘤體較小,視功能尚好,患者強烈要求保持眼球者,可以采用激光、局部敷貼放療或局部切除腫瘤等;如果瘤體較大,視功能破壞嚴重,或者患者強烈要求摘除眼球者,可以行眼球摘除聯合眼臺植入手術。如果腫瘤細胞已經從眼內轉移至眶內者,可以行眶內容剜除術。手術后根
關于脈絡膜視網膜環狀萎縮的治療介紹
鑒于發病機制和生化研究,發現脈絡膜視網膜環狀萎縮是由于先天性某種酶的缺乏,并發現這種酶是0KT、0AT,由于酶缺乏鳥氨酸不能轉化為谷氨酸而存在于血液內,并引起各種臨床表現,因此本病可試用幾種治療方法。 限制鳥氨酸轉化 主要限制精氨酸(arginine)飲食量,可降低血漿鳥氨酸水平。鳥氨酸不是
關于脈絡膜視網膜炎的簡介
脈絡膜視網膜炎的病因多種多樣,與血管痙攣、局部血循環障礙、精神過度興奮或緊張、腦力和體力勞動過度、過敏反應、感染性病灶及內分泌障礙等有關。臨床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強護理,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脈絡膜與視網膜相互緊帖,脈絡膜發炎時累及視網膜,故常診為脈絡膜視網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屬一種常見的眼底病變,
鳥槍彈樣視網膜脈絡膜病變的簡介
鳥槍彈樣視網膜脈絡膜病變是一種少見的慢性雙側性脈絡膜視網膜炎,其特征為視網膜下多發性奶油狀病灶和視網膜血管炎,常伴有黃斑囊樣水腫、視盤水腫和玻璃體的炎癥。白種人多見,女性多于男性。
關于滑膜骨軟骨瘤的治療與預后介紹
滑膜骨軟骨瘤為良性、自限性病變,滑膜切除或不完全性切除,尤其是在病變早期容易復發。即使術后復發,其進展也很緩慢,不致引起嚴重臨床問題。病變侵蝕關節面,可導致繼發性退行性關節病。滑膜骨軟骨瘤偶發展為軟骨肉瘤者,關節癥狀長時間存在,并演變為頑固性疼痛者提示為惡變。 治療原則是徹底清除游離體,徹底切
治療脈絡膜視網膜炎的相關介紹
1、查找病因:對原發病治療,去除病因。 2、皮質類固醇:地塞米松0.75-1.5毫克,口服,每6-8小時一次;ACTH25-5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中,每日一次,靜脈滴注。若要加強局部藥物濃度可并用地塞米松2.0毫克和妥拉蘇林12.5毫克球后注射,每周一次
手術療法治療脈絡膜玄色素瘤的介紹
最主要是早期診斷,及時摘除眼球,摘除時,視神經要盡可能剪長一些,因腫瘤有可能沿視神經蔓延,如眶內組織被腫瘤波及則應作眶內容剜除術。對位于虹膜及睫狀體者,可行虹膜切除術及虹膜狀體切除術。近年來有人統計行眼球摘除者更容易加快腫瘤轉移,而且隨訪結果顯示,不手術者的生存率并不低于手術者,因此主張對一眼因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簡介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是以黃斑區水腫為特征的常見眼底病單眼或雙眼均可發病,常易復發,多見于男性發病年齡在20-45歲。病情可以自限。自覺視力減退70%左右的患者視力在0.5-1.0之間,很少低于0.1。主訴視物不清有中心暗點、形、色視或小視眼底檢查,黃斑區局限性腫脹隆起,周圍有光暈中心凹
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的簡介
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多單眼發病,眼底表現類似老年性黃斑變性,但病灶較老年性黃斑變性者為小,多為孤立的滲出灶,伴有出血。中心性滲出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曾有青年性黃斑變性或出血性黃斑病變之稱,其致病為不同原因的炎癥,引起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發生漿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和(或)神經上皮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簡介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簡稱“中漿病”,是指黃斑區或者后極部由于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損,液體進入神經上皮下導致的神經上皮脫離,可伴有RPE的脫離。中漿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屬于最常見的眼底病之一。患者大多為青壯年男性。發病年齡20~45歲,發病高峰在40歲前后。男女之比為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