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研究領域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1月26日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研究員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ANK-Binding Kinase 1 Attenuates PTAP-Dependent Retroviral Budding through Targeting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I,該論文闡述了天然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信號分子TBK1控制HIV-1復制的新機制。 當病毒侵入機體時,天然免疫細胞立即啟動識別病毒和激活抗病毒反應,產生抗病毒功能分子,如干擾素(IFN)、炎性細胞因子等。其中,干擾素通過誘導產生上百種功能因子實現抗病毒作用。因此,宿主細胞干擾素的誘導產生及其后續信號傳導機制既是機體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更是免疫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TBK1激酶在RNA病毒感染并誘導細胞產生IFN的信號......閱讀全文
2019年,曹雪濤團隊在Science,Nature Immunology,PNAS 等雜志上發表了13篇重要研究成果,在免疫學領域取得重大進展,iNature系統盤點一下曹雪濤團隊的研究成果: 【1】干擾素-γ(IFN-γ)對于細胞內細菌固有的免疫反應至關重要。 非編碼RNA和RNA結合蛋白
【1】Science:南開大學曹雪濤團隊揭示hnRNPA2B1識別病毒DNA并促進IFN-α/β產生 doi:10.1126/science.aav0758 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識別病毒核酸可觸發宿主對病毒的先天免疫應答。這導
來自浙江大學、Baylor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PPM1A通過直接使得MAVS和TBK1去磷酸化,沉默了胞質內RNA感知信號及抗病毒防御。這一研究發現發布在7月1日的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 浙江大學的徐平龍(Pinglong Xu)教授與馮新華(Xin-Hua Feng)教授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道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后激活天然
日前,《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唐宏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論文闡述了天然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信號分子TBK1控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復制的新機制,為基礎研究和臨床醫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當病毒侵入機體時,天然免疫細胞會
近年來,蛋白質泛素化成為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熱點,泛素化在各類細胞信號通路中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泛素分子通常含有7種內部賴氨酸殘基,通過這些殘基可與其他泛素分子的甘氨酸C端相連產生分支,形成多聚泛素化修飾。 近年來又鑒定了一種新的多聚泛素鏈——線性泛素鏈,由兩個泛素N、C端首尾相接而成。已有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機體通過RLR-MAVS和cGAS-STING信號通路分別感受RNA病毒和DNA病毒的入侵并通過活化轉錄因子IRF3和NFκB,啟動包含I型干擾素(IFN)在內的眾多抗病毒細胞因子的產生…… 國際著名免疫學術期刊PLOS Path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王琛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ER Adaptor SCAP Translocates and Recruits IRF3 to Perinuclear Microsome Induc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周鋼橋研究員團隊牽頭聯合國內多家科研機構,首次發現整合因子復合體基因INTS10可通過RIG-I樣受體信號通路激活機體的先天性免疫功能,發揮抑制乙肝病毒復制的作用。這一成果揭示了整合因子復合體具有此前從未被發現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功能,為整合因子復合體的
近日,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周鋼橋研究員團隊牽頭聯合國內多家科研機構,首次發現整合因子復合體基因INTS10可通過RIG-I樣受體信號通路激活機體的先天性免疫功能,發揮抑制乙肝病毒復制的作用。這一成果揭示了整合因子復合體具有此前從未被發現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功能,為整合因子復合體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近期,致命冠狀病毒已經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病毒依賴宿主細胞蛋白進行轉錄、翻譯,不可避免地病毒和細胞代謝進程存在重疊,并相互作用。外泌體生成過程與許多病毒組裝和流出通路有相當大的重疊,提示外泌體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目前研究結果也顯示,外泌體作為細胞內物質排出和細胞間物質和信息交換的一種途徑,在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王明偉,浙江大學張巖及匹茲堡大學醫學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訊在Science發表題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51/52】2019年4月4日,清華大學柴繼杰課題組、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課題組和清華大學王宏偉課題聯合同期背靠背發表兩篇重量級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復合物的組裝、結構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關鍵分子機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兩篇文章分別是: "Li
I型干擾素介導的相關基因的表達(ISGs)對于抗病毒免疫反應具有重要的意義,IFN信號的紊亂會導致一系列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癥紊亂的發生。到目前為止,我們對IFNa介導的信號通路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但IFNa是如何激活STAT的信號以及ISG的表達目前并不清楚。 除了磷酸化以及泛素化之外,蛋白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weatherall分子醫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ensing of viral and endogenous RNA by ZBP1/DAI induces necroptosis”的文章,通過小鼠敲入模型,探索了Z-RNA神秘的功能之謎,指出ZBP1是一種RNA傳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weatherall分子醫學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Sensing of viral and endogenous RNA by ZBP1/DAI induces necroptosis”的文章,通過小鼠敲入模型,探索了Z-RNA神秘的功能之謎,指出ZBP1是一種RNA傳
序號 受理號 項目名稱 中方申請人及單位 美方申請人及單位 73 812111050 艱難梭菌感染疫苗的研發 黃海輝復旦大學 Hanping Feng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74 812111020 靶向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