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當地時間5月24日,CELL期刊發表了一篇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關于新冠病毒ADE效應的研究,確定了新冠病毒感染后存在抗體依賴性增強(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應,使得去年疫情早期即備受關注和爭議的這一議題有了確定答案。

     

      CELL最新刊出的關于新冠病毒ADE效應的論文

      意料之中,靴子落地

      去年年初,新冠剛起,便有研究者指出,需要警惕這一輪全球大流行發生ADE,理由有二:第一,西班牙大流感很可能發生過ADE效應;第二,冠狀病毒家族發生ADE效應的病毒相當多:包括本世紀初流行過的SARS。由于ADE效應沒能解決,SARS病毒的疫苗至今沒有獲得突破。呈現高致死性的MERS病毒也被發現會出現ADE效應。

      2019年袁國勇團隊發表的SARS疫苗論文,實驗組獼猴發生ADE,疫苗實驗失敗

      ADE的全稱是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直譯為抗體依賴性增強,指的是病毒通過效應不夠的抗體獲得感染效果的增強。這并非是病毒本身增強的意思,而是相當于本來應該抵抗病毒的抗體由于某些原因,不但不做抵抗病毒的先鋒,反而為病毒帶路開門,甚至讓病毒進入原先無法進入的細胞,或者因此干擾和改變免疫細胞的工作狀態等等,導致感染者病情加重。

      這種情況很可能發生在感染過病毒之后,產生了抗體,然后再次感染病毒的患者身上。

      今年年初,發生在巴西瑪瑙斯的第二波感染和死亡狂潮,就被許多研究者懷疑為發生了ADE——通過各方測試發現,瑪瑙斯在去年年中開始的第一波疫情中,已經造成了超過70%的人感染,即有70%的人通過自然感染獲得了抗體。然而今年年初,第二波疫情在當地造成了比去年更加兇猛的致病和致死浪潮——大部分人攜帶抗體的情況下,病重、病死者反而更多了,懷疑發生ADE是合理的。只是由于拉丁美洲等地區條件所限,一直沒有拿到決定性證據。

      現在,確切證據終于來了。

      想靠自然感染進行免疫可以休矣

      大阪大學的這項研究,基本上是從分子學水平實錘了人體產生的新冠抗體會給新冠病毒“帶路”,而且他們觀測到這種功能受到抗體濃度的影響,抗體濃度越高,ADE越強。此外,他們發現,當出現這種效應的時候,新冠病毒對該個體的感染能力也會增強,同樣也受抗體濃度影響。

      與登革熱病毒的ADE效果不同,本次研究觀測到的ADE并不是通過與Fc受體結合而發生,這種非Fc受體依賴的ADE,雖然效力相對Fc受體依賴的ADE較低,但是由于不必通過Fc受體表達,它能夠更廣泛的發生。

      論文給出的新冠ADE示意圖,右邊為發生ADE的情況,位于下方的新冠病毒更加容易與宿主ACE2結合,對宿主感染性更強

      更重要的是,由于最近變異病毒較多,研究者緊跟病毒形勢的發展,采用包含D614G位點的變異病毒進行了實驗,結果發現,變異病毒——至少含有D614G位點的變異病毒,也吃這套,而且還比野生型更厲害……那么,讓我們來看一看哪些變異株含有D614G位點——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上表中全部在列的變異病毒都含有D614G,不論是B.1.1.7(英國變異株)、B.1.351(南非變異株)和P.1(巴西變異株)這三支“老牌勁旅”,還是“聲名大振”的B.1.617(印度變異株),亦或者是新近“黑馬”B.1.620,都含有D614G變異位點……

      這波抗疫戰爭真的太難了,這簡直“屋漏偏逢連夜雨”……

      上圖為野生型(WT)和含有D614G的變異毒株,在出現ADE時對ACE2結合能力的對比數據。左側兩個柱狀為野生型的數據,右側為含D614G變異株的數據,2490為可引發ADE的抗體結構亞型,同樣能夠引發ADE的結構亞型還有8D2、2210、2369、2582和2660,它們都以病毒的N端結構域(N-Terminal Domain,簡稱NTD)為目標。

      如圖,8D2、2490、2660、2210、2582和2396這幾個結構亞型隨著抗體濃度升高,使得新冠病毒與ACE2結合的水平升高,與之相對照2016和4A8則沒有這樣的隨著濃度變化的ADE反應。

      不過,研究者在進一步分析中指出,面對具體不同的毒株的情況下,這些結構亞型的功能和表現可能會出現個性化——有可能發揮免疫功能,也有可能積極與病毒結合,更多的針對不同變異株的大型臨床研究將有助于弄清這些細節。

      此外,研究者還發現,隨著這種加強新冠病毒與ACE2結合的情況的發生,中和抗體出現了活性下降,但是,如果中和抗體水平足夠高,這種現象又會受到抑制。研究者因此推測,在疾病早期,中和抗體水平較低的時候,ADE現象最可能影響疾病的進程。

      最后,研究者進行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察,他們發現少數健康人體內也帶有新冠病毒抗體,而這些健康人攜帶的抗體并不都有能發生ADE的結構亞型,說明抗體本身也是個性化的。

      另外,研究者指出,患者體內的中和抗體和這種能引發ADE的抗體的含量比例也是個性化的,可能中和抗體高,也可能ADE效應明顯,因此使用康復患者血漿治療的效果會非常不穩定。

      不論怎樣,想要靠自然感染來獲得免疫這個思路可以放下了,想靠自然感染大多數人來獲得群體免疫更是不可靠的途徑——不光因為病毒會變異來個第二波第三波,ADE還會讓第二波第三波更慘烈,如果碰上變異毒株和抗體上特定結構特別要好的病毒,可能引發難以控制的慘烈后果。

      疫苗會引發ADE嗎?

      如果個體攜帶的抗體本身不具備引發ADE的結構亞型,則不會引發ADE。疫苗不一定會產生引發ADE的增強抗體,同時疫苗可以提高中和抗體水平,總體來說,疫苗對于疫區人員和高風險人員來說還是有利的。

      同時,這次的研究發現也為將來預防二次感染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獻

      1.Liu, Y. Soh, W.T. Kishikawa, J.-i.Hirose, M. Nakayama, E.E.Li, S. Sasai, M.Suzuki, T. Tada, A. Arakawa, A. Matsuoka, S.Akamatsu, K. Matsuda, M.Ono, C. Torii,S.Kishida, K.Jin, H. Nakai, W. Arase, N. Nakagawa, A.Matsumoto, M. Nakazaki, Y. Shindo,Y.Kohyama, M. Tomii, K. Ohmura, K. Ohshima, S. Okamoto, T. Yamamoto, M. Nakagami, H. Matsuura, Y. Nakagawa, A. Kato, T. Okada, M. Standley, D.M. Shioda, T. Arase, H. An infectivity enhancing site on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targeted by antibodies, Cell (2021).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5.032.

      2.Liu, L., Wei, Q. Lin, Q. Fang, J. Wang, H. Kwok, H. Tang, H. Nishiura, K. Peng, J. Tan, Z. Wu, T. Cheung, K. W. Chan, K. H. Alvarez, X. Qin, C. Lackner, A. Perlman, S. Yuen, K. Y. & Chen, Z. (2019). Anti-spike IgG causes severe acute lung injury by skewing macrophage responses during acute SARS-CoV infection. JCI insight, 4(4), e123158.https://doi.org/10.1172/jci.insight.123158

      3.Gytis Dudas, Samuel L, Guy Baele,et al.Travel-driven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SARS-CoV-2 lineage B.1.620 with multiple VOC-like mutations and deletions in Europe medRxiv 2021.05.04.21256637.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5.04.21256637


    相關文章

    Cell子刊:我國學者研究發現,在懷孕早期感染新冠病毒,增加胎兒內臟反位風險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警告,新冠病毒感染正在全球范圍內激增,并且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很快得到改善。不僅如此,近期我國新冠病毒感染率也有所上升,中國疾控中心8月8日公布的7月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

    廣東新增2萬例新冠患者,夏季疫情為何反撲?

    “以為是空調吹多了或者上火了,沒想到是又一次新冠感染”;“大三伏天的居然又‘陽’了”;“除了沒有連續高燒,喉嚨痛、鼻塞、咳嗽等癥狀又經歷了一遍”。近期,社交媒體平臺上不少人表示自己“陽了”,出現發燒、......

    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熊曉犁團隊與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州國家實驗室等單位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大力支持下,揭示了非典型VH1-2抗體耐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突變的......

    我國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新受體

    該所研究員賴仞團隊近期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彭小忠和廖國陽團隊以及四川大學趙旭東團隊,共同揭示了轉鐵蛋白受體是另一種通過直接與病毒刺突蛋白高親和力結合而介導新冠病毒進入的受體。《美國科學院......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誘發炎癥風暴的分子機制

    2023年12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健偉課題組及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周溪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quo......

    最強新冠變異株快速蔓延全球12國元旦前后或臨感染高峰

    近期,一種名為JN.1的新冠變異株正在全球快速蔓延,并已在12個國家被發現。據英國和美國衛生機構聲稱,該變異株是當前已知的增長最快的新冠變異株,預計可能引發新一輪新冠感染浪潮。傳播最快新冠變異株來襲當......

    最新研究進展!復旦中山團隊揭示血清蛋白質與代謝組的奧秘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自爆發以來,已成為目前較為嚴重的流行病之一。血清蛋白質/代謝物是監測新冠-宿主間炎癥反應及免疫應答的靈敏靶標,但其在奧密克戎毒株輕癥感染人群中,尤其是在接種疫苗的患者體內特征性變化仍不......

    Lancet子刊|新冠追蹤的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發現!

    部分民眾總感覺“陽康”后一直有不舒服的現象,在近期中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磅研究中得到了分子層面的科學論證:新冠病毒會對部分感染者產生長期的不良影響,涉及肺、腎、腦、運動能力、血糖、疲勞、嗅/味覺異常、......

    科普只需幾秒PTRTOF在線飛行時間質譜儀器僅靠呼氣可快速識別新冠病毒

    2020年7月,位于法國里昂的CroixRousse醫院宣布,他們正在使用一款新型的高靈敏度人體呼出氣體分析儀,該儀器有望在幾秒鐘內快速識別和檢測出新冠病毒。這款分析儀器的運作方式與傳統PCR測試不同......

    賽默飛LDT案例:靶向PRM蛋白定量方法助力新冠病毒快速檢測

    XpresysLung作為IDH公司的診斷產品,給肺部結節患者帶來福音,該方案利用血液蛋白質組學技術針對組學水平下挖掘出來的潛在標志物進行進一步篩選,并利用算法在實際樣本中學習,最終挖掘出13個bio......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