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2月18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刊出了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發表的題為“Rational design of a triple-typ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 by compromising viral-type specificity”的研究論文。基于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型別特異性結構基礎以及HPV型別分子進化和結構保守性的關系,該研究設計了能夠針對三種型別HPV同時產生交叉保護效果的嵌合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為研發涵蓋所有高危型別HPV的更廣譜的新一代HPV疫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為多型別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HPV是一種無包膜的雙鏈DNA病毒,目前已經鑒定出超過200種型別,分為高危型和低危型兩類。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是導致包括宮頸癌在內的多種癌癥的主要原因,低危的6型和11型主要導致尖銳濕疣等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統計數據,世界上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約有57萬例,死亡病例約31.1萬例。在我國每年約有10.6萬新發病例,并有約4.8萬例死亡病例。分子流行病學和病毒致癌性研究表明,至少有十三種高危型以及五種可能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等癌癥的發生相關。HPV結構蛋白L1可在體外自組裝成VL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然而野生型HPV VLP誘導的免疫保護是型別限制性的,無法實現有效的跨型別保護。混合多種型別HPV VLP的多價疫苗是擴大保護范圍的主要手段。已上市的HPV疫苗包括二價、四價和九價疫苗,其中保護范圍最廣的九價疫苗可以預防七種高危型和兩種低危型HPV的感染和大約90%的宮頸癌,但仍有與另外近10%宮頸癌相關的HPV沒有得到覆蓋。隨著疫苗的推廣應用,疫苗所預防型別的病毒感染將逐漸減少,但疫苗未覆蓋型別的病毒傳播和進化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卻可能進一步擴大。因此,有必要研發保護范圍更廣的HPV疫苗。傳統的直接增加VLP型別的方法由于疫苗接種劑量過高而面臨著潛在的副反應過高、工藝難度大等問題。在九價HPV疫苗基礎上進一步增加VLP型別至二十價HPV疫苗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圖片.png

      為了研制新一代宮頸癌疫苗,該研究首先分析了二十種型別HPV主要結構蛋白L1的進化關系,并與其中八種型別HPV衣殼粒五聚體晶體結構保守性進行比較,發現型別特異性的優勢中和表位是由表面的型別特異性氨基酸和病毒顆粒保守性整體結構共同組成的;利用基于結構信息的同源替換方法,在一種經過分子改造的HPV 58/33/52三型別嵌合VLP上實現了各型別HPV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平衡(compromise),并在非人靈長類動物體內誘導出與3倍劑量的野生型混合VLP相當的交叉免疫保護抗體滴度;進一步利用晶體結構和冷凍電鏡(cryo-EM)結構測定揭示了這種嵌合型VLP產生交叉保護的結構基礎。該研究還成功地設計出另外的四種三型別嵌合VLP(HPV 16/31/35、HPV 56/66/53、HPV 39/68/70和HPV 18/45/59),驗證了這種分子設計策略的通用性,從而為研制七種嵌合VLP保護二十種型別HPV感染的新一代HPV疫苗開辟了新途徑。

      長期以來,夏寧邵教授團隊在HPV疫苗應用和基礎研究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闡明了基于大腸桿菌制備的HPV VLP的組裝機制(Structure,2016);研制了即將在國內上市的首個國產第一代宮頸癌HPV 16/18雙價疫苗(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2014;Vaccine,2015;Vaccine,2017)、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尖銳濕疣HPV 6/11雙價疫苗(Vaccine,2017)和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第二代宮頸癌HPV九價疫苗(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2018);闡明了抗體介導的HPV型別特異性中和作用的結構基礎(mBio,2017)。該研究是在深入認識HPV型別特異性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的疫苗設計。

      廈門大學李智海博士、博士生宋碩和博士生何茂洲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李少偉教授和顧穎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峽聯合基金項目、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資助。


    相關文章

    首個基孔肯雅病毒疫苗即將獲批

    據《科學》報道,首個針對蚊子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病的疫苗,即將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準,并有望在下個月上市。這種疾病正折磨著全球一半以上國家的人口,并有進一步傳播的風險。即......

    在長達11年的研究中發現了罕見免疫疾病的新細節

    在一項為期11年的研究中,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進一步描述了特發性CD4淋巴細胞減少癥(ICL)的特征,這是一種罕見的免疫缺陷,使人們容易受到傳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癥的影響。來自健......

    我國首款國產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獲批上市

    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雙價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大腸桿菌)(商品名:馨可寧(Cecolin))上市注冊申請,使該藥成為首家獲批的國產人乳頭瘤病毒疫苗,適用于9-45歲女......

    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新一代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的研究成果

    12月18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刊出了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發表的題為“Rationaldesignofatriple-typehumanpap......

    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新一代人乳頭瘤病毒疫苗的研究成果

    12月18日,《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刊出了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團隊發表的題為“Rationaldesignofatriple-typehumanpap......

    LancetGlobalhealth:輪狀病毒疫苗能夠降低新生兒死亡率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能夠降低馬拉維農村地區兒童34%因腹瀉死亡的機率。這項研究是由來自利物浦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的。他們首次提供群體蘇hi平的證據表明輪狀病毒疫苗能夠挽救低收入國家......

    聯合國敦促加強艾滋病病毒疫苗研究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日前呼吁增加研究和投資,以找到一種有效的疫苗來保護人們免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并阻止新發感染。圖片來源于網絡盡管近年來新發感染人數有所下降,但2016年仍有約180萬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

    我國在疫苗研發領域獲重大突破病毒可直接轉化為疫苗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原97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支持下,由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承當的“基于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的新型人生長激素藥物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課題組以流感病毒為模......

    俄羅斯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進展

    俄羅斯加馬列亞流行病和微生物研究所繼2016年初公布成功研制埃博拉病毒疫苗后,繼續從臨床試驗角度對該疫苗進行測試和完善。目前,該所投入480萬盧布(約折合7.7萬美元)對篩選出的疫苗進行臨床試驗效果檢......

    Cell:埃博拉病毒終于有了“克星”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和靈長類動物發病且致死率很高的生物安全四級(BiosafetyLevel4)烈性病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76年首次被發現至今,埃博拉病毒已經在非洲肆虐了近40年;2014年3......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