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國家環保部發布了《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首度對PM2.5測定方法進行規范。11月16日,環保部相關負責人通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于當天起開始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將于2016年開始在全國實施的PM2.5(粒徑小于2.5微米的細微塵顆粒)監測。
秋高氣爽,云淡風輕,秋天本是北京最美好的季節。然而進入10月份以來,北京時常被陰霾籠罩,藍天白云少見。與此同時,各地居民對空氣環境的憂慮與關注,一個未曾被廣泛關注的專業術語走進了公眾的視野——PM2.5。
環保部門:2016年全國實施PM2.5監測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16日通報稱:“各方高度關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今天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二次征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并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提高了監測數據統計有效性要求。”
“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對此指出,鼓勵各地方提前或更高標準實施,一種是環保部根據國務院文件要求,指定部分地區提前實施本標準,而具體實施方案(包括地域范圍、時間等)需另行公告;另一種方式是各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區域環境保護需要,自愿提前實施本標準。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對此解釋稱,與科學研究不同,地方政府及其環保部門是按照環保部規定的空氣質量日報技術、指標體系發布每天的空氣質量狀況,“在現階段,PM2.5尚未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復合污染:PM2.5為最重要因子
10月25日,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稱,從大氣污染看,2010年,全國17.2%的城市空氣質量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是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超標。“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性大氣污染日益突出,廣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天津等大城市的灰霾天數已占全年的30%至50%。”周生賢表示。
“對于北京而言,PM2.5是近日空氣質量惡化的重要因子,但還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在起作用。大霧天導致大氣擴散能力差,污染物無法得到稀釋,因此加劇了公眾呼吸系統不適的觀感。”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大氣部主任嚴剛對此解釋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氣專家指出,中國城市PM2.5的污染十分嚴重,北方城市和區域(如北京及周邊省市)PM2.5濃度高達0.08—0.10毫克/立方米,超過美國標準年均限值5—6倍,南方城市和區域PM2.5濃度超過美國標準2—4倍。該專家稱,近年來我國區域性灰霾天氣日益嚴重,已經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而是不斷增加人為排放的大氣溶膠,因此呈現出灰蒙蒙的渾濁現象。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相關負責人16日承認:“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量顯著增長,臭氧(O3)和PM2.5污染加劇,在PM10和總懸浮顆粒物(TSP)污染還未全面解決的情況下,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和O3污染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
一位參與相關規劃編制的大氣專家稱,環保界基本達成共識,按照新版征求意見稿“收緊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的要求,中國城市空氣達標率要從現在的大約80%驟降至只有大約20%,如果PM2.5占PM10的比例基本固定,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后,對城市空氣達標率的影響也大抵如此。
張遠航向記者指出,每個國控站采購一套PM2.5監測設備僅需10多萬元,以某個特大城市為例,整個城市共有10多個國控站;此外,長期的業務運營投入對經濟發達地區是可行的,“改善空氣質量的關鍵是減少污染的排放,不僅僅是末端治理減排,更重要的是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比如大型企業搬出城市、控制對高污染產品的居民消費。”
三大源頭:聯防聯控規劃逐一擊破
國內有一半的PM2.5不是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一次源),而是經過十分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而形成(二次源)。因此,張遠航強調,“十二五”需要對SO2、NOx、VOC和顆粒物等多種污染物造成的復合大氣污染進行協同防治。
參與規劃編制的專家也呼吁,各地不要光追求PM2.5的監測數據的漂亮程度,也不要為了減排PM2.5而減排PM2.5,如果多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塊降下去了,它們產生的PM2.5就水到渠成地降下去了,“相反,只要有任何一項污染物減排拖后腿,就會形成‘短板效應’。”
一位參與規劃編制的專家透露,正在制定中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十二五”規劃,將對上述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進行全面控制。“該規劃首次提出石化、噴涂等十大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VOC)污染防治目標,并對近幾十年控制不下來的煙粉塵提出新的防治思路。”環保部官員稱,VOC囊括上萬種物質,排放源散布在社會各行各業,直至家庭裝修、噴涂印刷,“據初步測算,工業領域的十大重點行業占減排量才勉強過半。”環保部官員指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要劍指三大排放源——煤、油和基建。一是火電、鋼鐵、水泥行業為主的煤炭消費,二是使用非清潔油品(汽柴油)的機動車,三是今年以來大上快上的基礎設施建設造成的揚塵。
嚴剛也建議,不僅要在動力煤洗選,以及水泥、電力和鋼鐵行業除塵,也要在施工場所揚塵等領域,對一次性顆粒物排放進行控制,還要在“十二五”期間落實好氮氧化物、氨氮等兩項新增污染物的總量控制指標,并適時啟動對石化、汽車產業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控制,以避免上述區域形成復合大氣污染。
2023年6月30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7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
藍天保衛戰十年,大氣治理幾乎沒有放松的時候。2013年9月,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業界簡稱“大氣十條”)啟動,這是我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明確......
藍天保衛戰十年,大氣治理幾乎沒有放松的時候。2013年9月,以國務院名義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業界簡稱“大氣十條”)啟動,這是我國針對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綜合治理的首個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明確......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董光輝團隊聯合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于云江團隊等,揭示了大氣污染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ADHD)患病風險的粒徑效應,有望為大氣顆粒物控制管理政策和兒童健康政策的......
“與我們傳統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相比,VOCs治理有它的特點,當前的工作基礎依然薄弱,已經成為大氣環境治理領域最明顯的短板。”時任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副司長張大偉在2022年11月提出如上觀......
“今年,我國面臨著氣象條件相對不利和污染物排放量顯著增加的雙重壓力,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28日,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說。他表示,將通過工程減排、企業合......
生態環境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23年2月和1—2月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總體情況2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1%,同比下降8.3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8.shtm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臺、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
生態環境部今天(17日)上午舉行例行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監測數據表明,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呈現“三個向好”的特點。“三個向好”首先是空氣質量穩中向好。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