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個研究認為,在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視覺皮層中,每平方毫米的區域的神經元數量比非靈長動物大腦視覺皮層要多2.5倍。然而這個研究一直都存在著爭議。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者們利用更現代、先進的方法重復了這個實驗。他們結果確認了之前的研究,并認為更高密度的神經元可以讓靈長類的視覺皮層可以計算更加復雜的視覺圖像,進而可以擁有更敏銳的視覺。
早在1980年,Rockel等人比較了五個不同物種的大腦皮層的六個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密度。對于六個皮層區域,即前額葉、運動區、身體感覺區、體壁區、初級視覺區(V1)以及顳葉區,在五個物種中,基本上神經元密度都差不多,然而僅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在靈長類動物中,初級視覺皮層區每平方毫米的神經元密度是25萬個,大約是其他動物的視覺皮層的神經元密度的2.5倍。
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研究近四十年來,一直存在疑問。一個原因是很多后來的研究一部分支持這個研究,或者反對這個研究。而且也從來沒有人完整地重復過這個實驗。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完整地重復了這個實驗。他們通過組織尼氏染色,然后在100倍油鏡下成像,并結合之前的文獻中的影像,再對影像的神經元進行立體測量計數(可從二維圖構建三維結構)和統計分析。他們發現在家塾、倉鼠以及貓中,初級視覺皮層V1區域的大腦皮層神經元的密度是10萬個每平方毫米,而在獼猴中,V1區的神經元密度則高達25萬個每平方毫米。這個研究再次證明了,在靈長類中,初級視覺皮層的密度更大。
實際上,初級視覺皮層V1區有些像照相機的成像單元,像素越高分辨率越好,同樣,神經元越多,視覺越敏銳。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有白天活動晚上休息習性的靈長類動物,比非靈長類動物的視覺要敏銳3到10倍。這個研究通過重復之前的實驗,明確了在靈長類中神經元密度很高,可能讓它們擁有了更強大的視覺圖像信息處理能力,這可能導致了靈長類動物有更敏銳的視覺。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大腦各區域是如何交流、整合信息,最終形......
圖上的線條代表大腦皮層中與語言處理相關的各個區域之間的連接。當閱讀時,這些區域的神經元會以精確同步的方式激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共同漣漪。圖片來源: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科技日報訊(記者張夢然)大腦各區域是如......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汪衛華團隊利用機械合金化方法系統探索了玻璃形成能力與力致非晶能力的關系,研究揭示了非晶形成條件。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材料雜志》(ActaMaterialia)。目前......
構建更加通用的人工智能,讓模型具有更加廣泛和通用的認知能力,是當前人工智能(AI)領域發展的最大目標。目前流行的大模型路徑是基于“尺度定律”(ScalingLaw)去構建更大、更深和更寬的神經網絡,可......
記者6日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探討了我國被子植物滅絕風險的空間分布和驅動因素,他們發現,我國被子植物的滅絕風險在空間上顯著聚集,整體來看,被子植物的瀕危狀況南方比北方更嚴......
餐擼串侃出篇《細胞》 松弛感是一個網絡熱詞,那么科研人的松弛感是怎樣的?一群由不同單位年輕PI(課題組長)等組成的科研有緣人找到了答案。他們分別是西湖大學研究員解明岐、浙江大學研究員邵佳偉、......
記者5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天敵昆蟲保護與利用創新團隊研究發現,天敵昆蟲(可以寄生或者捕食其他昆蟲的昆蟲)蠋蝽體內解毒代謝和神經遞質再平衡共同作用,可使其在接觸殺蟲劑高效氯氰菊酯后......
記者8月2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皮膚病醫院的陸前進、吳海競和龍海教授科研團隊在JournalofDermatologicalScience、EuropeanJ......
寄生蟲弓形蟲因為可以侵入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而一直被“人人喊打”,但科學家決定利用這一特征讓它充當治療工具。《自然·微生物學》29日報告了一個在動物模型中改造弓形蟲的方法,使其可穿過血腦屏障,向寄主神經元......
生豬生產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生豬養殖和豬肉產品消費國,但還不是養豬強國,特別是生豬遺傳育種工作落后于歐美國家,急需在新一代生物育種技術上加大投入,實現“彎道超車”。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