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衛生部專家就耐藥細菌相關知識進行解讀,以下為主要內容: 1. 什么是耐藥細菌?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 2. 耐藥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是天然存在的還是物種進化的結果? 抗菌藥物大多屬于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據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夠產生抗菌藥物分為兩類,一類為產抗菌藥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線菌和鏈霉菌),另一類不能產生抗菌藥物(大多數細菌屬于此類),在自然界中這兩類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夠產生抗菌藥物,具有殺滅其他細菌的能力而獲得生存優勢,相反不產生抗菌藥物的細菌則需要獲得抵抗抗菌藥物的能力,達到種族延續的目的,可見抗菌藥物與細菌耐藥是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生物現象。研究表明細菌、細菌產生抗菌藥物以及細菌耐藥的歷史甚至早于人......閱讀全文
隨著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也不斷增強。在過去的20年出現了許多新的多重耐藥(MDR)、廣泛耐藥(XDR)甚至泛耐藥(PDR)的“超級細菌”,給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和臨床醫學帶來巨大的挑戰。 目前對細菌耐藥性的研究不斷深入,但對各類耐藥細菌的概念和定義卻比較混亂,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認識,給
日前,一種“超級細菌”現身印度等國,引起廣泛關注,耐藥患者之所以頻現,與抗生素濫用有關。昨天,北京市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專家委員會成立,本市將在年內建立細菌耐藥監測網,及時發現耐藥致病菌。初期包括所有三級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未來將覆蓋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所有醫療機構。
日前,一種“超級細菌”現身印度等國,引起廣泛關注,耐藥患者之所以頻現,與抗生素濫用有關。昨天,北京市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專家委員會成立,本市將在年內建立細菌耐藥監測網,及時發現耐藥致病菌。初期包括所有三級醫院和部分二級醫院,未來將覆蓋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所有醫療機構。 據悉,藥事專家委員會
在1月10日于北京舉辦的第六屆傳染病應對團山論壇上,全球NDM-1超級耐藥細菌發現者、英國卡迪夫大學蒂莫西沃爾什教授報告了上述最新研究發現,并表示愿與中國科學家攜手開展NDM-1超級耐藥細菌控制研究。 NDM-1為沃爾什于2008年首先在印度患者中發現的一種新的超級耐藥基因,編碼一種新的耐
當法國醫科學生歐尼斯特·杜徹斯尼和英國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相繼在1897年和1928年從霉菌中分離出了第一例抗生素——青霉素時,他們恐怕想象不到,在幾個世紀之后,這個重大的發現會對人類和一些動物造成嚴重威脅。 近期,英國政府發布報告稱,預計從現在起到2050年,每年將有1000萬人死于
今年11月,《柳葉刀.傳染病》雜志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在動物和人身體細菌樣本中均發現了一種新型耐藥基因:粘菌素耐藥基因(MCR-1基因)。這種抗藥性可通過質粒,在細菌之間輕易地轉移,目前在丹麥、 荷蘭、法國及泰國均已檢出該耐藥基因。 粘菌素,屬于多粘菌素類抗生素,由于具有腎毒
尚不確定三病例因超級耐藥基因細菌引發 “耐藥基因就像細菌的一件衣服,所以不是細菌耐藥,而是基因耐藥。”軍事醫學科學院疾病預防控制所的所長黃留玉解釋說,“超級細菌”這種說法是不規范的,其規范稱呼應該是NDM-1耐藥基因細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教授介紹,根據中國疾病
國際上“叫囂”了3個月的“超級細菌”終于在中國內地現身。 10月2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稱,目前該中心已檢出三株DNM-1基因陽性細菌。這也是中國內地首次公布發現了“超級細菌”的感染病例。此前,我國香港地區曾公布發現相關感染病例。據了解,2010年,我國“細菌耐藥監測網”已覆蓋1
一個幽靈,正在困擾著歐美醫學界。科研人員日前發出警告,曾經無所不能的抗生素將被一種來自南亞的“超級病菌”所終結。 英國卡迪夫大學、英國健康保護署(HPA)和印度馬德拉斯大學的醫學研究者日前在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聯合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這種“超級病菌”幾乎可以抵御除替加環素、
北京霧霾中含有“超級細菌”?一旦感染將“無藥可救”、“或使人類陷入絕境”? 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上的一項在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基因的研究引發中國媒體廣泛關注。 “人們無需恐慌,耐藥基因本身并不致病。”11月25日,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
細菌耐藥性是細菌對抗生素的相對的一種抗性。那么,細菌的耐藥性是如何形成的?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特聘專家周筱青在進行題為《細菌耐藥性和抗菌藥物》的講座時詳述了細菌產生耐藥性的兩種方式,并強調濫用抗生素可造成細菌耐藥性的發生。1996年到2000年5年間僅有6種抗生素問世,如何將現有抗生素合理應用
研究顯示,用母乳喂養的嬰兒發展更為健康,包括增強免疫力、提升智力、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減少兒童期肥胖等等。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母乳喂養的益處,對此付諸于實踐的建議也在持續增加。近日,赫爾辛基大學完成的一項研究表明,母乳喂養可以保護嬰兒免受腸道中耐藥細菌的侵害,再次論證母乳喂養
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6393-w研究以“Maternal gut and breast milk microbiota affect infant gut antibiotic resistome and mobile genetic el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3日發布《生命征象》(Vital Signs)報告稱,在一項“噩夢細菌”的測試中,該機構發現200多種罕見的抗生素耐藥基因。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消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3日發布報告指出,該機構于2017年在美國的醫院和療養院中抽取5776株“噩夢細菌”作檢
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指出:“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家應該作出貢獻。我們將開展我國細菌耐藥發展趨勢和耐藥機制研究,促進新型抗感染藥物和疫苗的研發,并提出應對策略。”圖片來源:Pixabay “超級細菌”會不會出現 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員朱寶利看來,出現“超級細菌”的
自以抗生素為代表的抗菌劑問世以來,細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得到了極大的控制。然而進入21世紀后,情況好似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由于抗生素濫用所致的耐藥菌的出現以及廣泛傳播。這是由于在藥物的選擇壓力下,敏感菌株被抑制或殺滅,天然耐藥或獲得性耐藥菌株則繼續生存、繁殖和克隆傳播,導致細菌的耐藥性增高。 細
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不但導致耐藥菌感染死亡人數增加、醫療費用大幅上漲,還對國家產業結構、生物安全帶來極大負面效應。 12月19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委員會主辦的2015年合理用藥大會在京召開,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監查專員周軍在會上透露,國家衛計委
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4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行動計劃》明確,從國家層面實施綜合治理策略和措施,對抗菌藥物的研發、生產、流通、應用、環境保護等各個環節加強監管,加強宣傳教育和國際交流合作,應對細菌耐藥帶來的風險挑戰。到2020年,實現在新藥研發、憑處
“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就無藥可用。”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對全世界敲響了警鐘,呼吁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遏制細菌耐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國將行政干預與專業技術緊密結合,持續完善抗菌藥物管理體系,多部門協同制度落地。抗菌藥物使用率、使用強度、細菌耐藥率等指標進一步改善,管理經驗
中國藥學會抗生素專業委員會近日召開工作會議,針對當前政府、公眾和媒體都很關注的“超級耐藥細菌”(以下簡稱“超級細菌”)問題展開討論,提出建議。與會委員表示,雖然“超級細菌”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合理用藥和抗生素創新雙管齊下能夠大大降低細菌耐藥的幾率。委員們一致呼吁,希望國家重視并加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教授拉爾森等人在《微生物》期刊上發表的《人、動物和環境耐藥基因組的結構與多樣性》一文,經國內媒體報道后引發關注。有媒體稱,該研究表明,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菌,相比他國樣本,北京霧霾中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耐藥基因”,且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耐藥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UKRI)共同組織的研討會所確定的合作內容, 2018年,雙方共同資助中英雙方科學家在“抗生素耐藥”領域(Antibacterial Resistance)開展的實質性合作研究項目。經過公開征集,我委共收到23項申請,經初步審查并與英
新聞背景 8月11日,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份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 S u p e r b u g)”,對當前所有臨床應用的抗生素都具有耐藥性。據不完全統計,這種新型“超級細菌”已使全球170人被感染,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由此,一場“超級細菌”的風
國際期刊《微生物》發表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拉森團隊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在被研究城市中最多,平均有64.4種。令人震驚的是,在北京的空氣中發現了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 針對這一研究,近日網上流傳消息稱,這意味著人類對
“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將無藥可用。” 11月13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在“2017年抗菌藥物合理使用宣傳周”活動上指出,提高公眾對抗菌藥物的認識,是促進合理用藥、保證用藥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抗菌藥物不合理的使用是導致細菌對抗菌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如果說之前人類因其受益,那么,如今全世界則不得不致力于解決抗生素濫用所導致的后果——耐藥細菌的出現及傳播。 今年9月,出席聯合國大會的193個成員國簽署宣言承諾加強管制抗生素。在各國采取行動推動抗生素減量使用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積極
“十年之前,我開始涉足環境細菌耐藥這個新領域,十年之間,我集中精力做好這一件事。”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羅義,是一位美麗而知性的博士生導師,同時堅韌而刻苦。 十年之間,她掀開了耐藥細菌進入環境的面紗,讓國內外相關學者第一次關注到這個神秘的領域。 抗生素作為人類醫學的重要發明,問世以來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世界上最具耐藥性、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12強”,上“榜”的細菌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急需開發新型抗生素來應對。這是世界衛生組織首次發布類似清單,意味著拉響了“超級細菌”警報。 “超級細菌”可怕之處并不在于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在世界衛生
檢測超級細菌如果發現疑似耐藥性反應,就會將其送到“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作基因分析,最快兩三天就可以確認。郭緒雷/攝□本報記者 張思瑋“超級細菌”風暴時至今日,似乎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去年8月,“超級細菌”首次在英國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刊發后,便引起了公眾的普遍關注,甚至還夾雜有恐慌的
隨著關于“超級細菌”的新聞的不斷出現,人們對耐藥細菌和超級細菌的擔心和恐慌也與日俱增。誠然,耐藥基因的出現成為了壓垮抗生素的最后一根的稻草,而超級細菌的出現則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紅果果的威脅。那么在這些威脅面前,科學家們如何應用最新知識和技術來創造對抗這些細菌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呢?本文就為大家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