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具備自主火星探測能力,有望在2013年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 這是記者從10月21日舉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上獲悉的。當日,以火星探測為主題的CAST空間技術論壇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我國航天領域的主要專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討我國自主火星探測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認為:“在我國順利實施繞月探測,并按照規劃啟動后續‘落月、采樣返回’的同時,研究組提出中國深空探測的2030年前的路線圖,即逐步開展覆蓋整個太陽系的深空探測的活動。月球探測是深空探測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測將是行星際探測的開端。”探火與探月配合協調發展 月球和火星無疑已成為當代深空探測的重點領域,美、蘇兩國在1958年首次發射月球探測器3年之后,于1961年發射了火星與金星探測器,截至目前,人類對太陽系的探測共進行251次,其中火星探測共有42次。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認為,總結人類火星探測,主要有三大科學任務:一是探測現在火星生命活動的信......閱讀全文
深空探測已成為未來航天領域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未來30年我國深空探測將如何布局?在9月16日召開的“2010年航天工程育種論壇”上,我國“嫦娥二號”衛星總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院士向大家勾畫了自己眼中的深空探測時間表: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2025年實現首次載人登月。
“螢火一號”征程示意圖 北京時間昨天(11月9日)凌晨4點16分,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之后星箭正常分離,將探測器和上面級組合體送入預定軌道。然而隨后不久,俄羅斯聯邦
9月22日上午,我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走進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葉培建透露,我國不僅有無人探測月球的一系列計劃,還有希望在2013年對火星進行探測。 這張美國宇航局近期公布的照片顯示的是,美國“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于2009年4月至8
圖為我國獨創的四輪三軸月球車 2013年,由中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中華牌”月球車將乘坐“嫦娥三號”探月衛星“親近”月球。目前,該月球車已制造完畢。 中國航天關鍵靠自力更生 日前,在重慶向各大高校學子作主題為《嫦娥一號與深空探測》的報告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而在成績背后,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矢志不渝的執著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團隊并肩攜手的頑強奮戰。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高校科研力量是重要參與者。一
中國火星探測器模型 中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5月8日表示,小行星資源開發必將是未來航天發展方向之一。“我國只要去做,10年內就能開展示范性工程;要實現大規模開采,大約需要50年左右。”他說。 科技日報記者從當日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舉行的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了解到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探索月球,我國已經具備開展火星探測的條件。 葉培建表示,深空探測,必須要走到比月球更遠的地方,我國航天人在嫦娥一號完成后就設想探測火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已比較成體系。尤其是探月工程二期后,我國建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而二月十八日說,中國自主研制完成的“嫦娥一號”衛星完全依靠自有技術,作為中國第一個月球環繞探測器,其技術水平足以躋身世界同類月球探測器的先進行列。 第二屆中國空間技術論壇當天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舉行,葉培建院士做《“嫦娥一號”衛星技術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葉培建十八日說,中國自主研制完成的“嫦娥一號”衛星完全依靠自有技術,作為中國第一個月球環繞探測器,其技術水平足以躋身世界同類月球探測器的先進行列。 中國國防科工委1月31日宣布,嫦娥一號衛星獲得月球極區圖像。中新社發周兆軍攝 第二屆中國空間技術論壇當天
2月19日上午記者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將于今年11月上旬發射升空。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人士表示,經過中俄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今年11月份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時間。經過兩國協調,如果沒有突發情況,最終發射時間將定于11月上旬。 該人士介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嫦娥”探月的關鍵一步 中國探月“三年一會”,在這個冬天如期而至。 繼2007年嫦娥一號,2010年嫦娥二號完成奔月之旅后,2013年12月2日凌晨,嫦娥三號攜帶中國第一輛登月車飛向月宮。 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個階段中第二階段,卻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中國是否進行載人登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將在2022年前去探訪一顆神秘的金屬小行星——靈神星。 科學家之所以對這顆小行星產生濃厚興趣,是因為其全部由金屬構成,包括鐵、鎳、黃金、鉑金等。 就在前不久,我國著名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院士在一次小行星探測學術報告會上也表示,我國正規劃
“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2019年12月17日,在“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深講席教授、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汪景琇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事件: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 2019年1月
月亮圓缺變化的28天恰巧與女性的生理周期相似;世界各國的神話中,與月亮相關的神多為女神;眾多文學藝術作品中,月亮是女性的化身;而在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中,有許多女科技工作者貢獻著她們的智慧。 令嫦娥羨慕 傳說中嫦娥因偷吃了丈夫的長生不死藥,飛入月宮再難回到人間與丈夫團聚。嫦娥四號探測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