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植物學家最近在該國南部庫斯科省馬丘比丘山區發現兩個蘭花新品種,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重視。 據秘魯最大的報紙《商報》10月27日報道,這兩個新品種蘭花均生長在海拔3000米至3200米的山區,高度為10厘米,直徑1.5厘米,花期只有兩至三天。 經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著名植物學家卡萊爾·奧古斯特·呂爾考證,由秘魯印加土壤協會研究人員發現的這些新品種蘭花的確是目前蘭花家族中的兩個新物種,并且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秘魯是蘭花的故鄉。全世界蘭花品種多達3.5萬種,氣候多樣、物種豐富的秘魯就有近3500種,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閱讀全文
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
雄性不育且雌性可育個體的發現為海灣扇貝育種提供了珍貴材料,其可用于構建動物育種中的首個雜交扇貝不育系三系配套育種方法,是動物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不亞于植物界推動雜交水稻育種革命的雄性不育株。 從秘魯空運回紫扇貝,找到實現雌雄同體扇貝雜交的“訣竅”,發現雜交扇貝雄性不育的材料,利用雜交后代進行種
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在中國實施二十余年,是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家族中最年輕的成員。隨著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量和授權量的不斷攀升,植物新品種糾紛數量不斷增加,糾紛類型不斷增多,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日益復雜,尤其是相關案件的社會影響也在不斷增強,備受社會各界,包括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從植物新品種司法保護實踐來
目前,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共收集保存各類種質資源20955種,169281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種子8855種,占我國野生植物物種的30%。圖為部分種子燈片。 在亞馬遜熱帶雨林,每1平方公里有100種植物物種,而在這里,一腳踩下去就有上百個植物物種。 這里是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傳說在公元500年左右,菩提達摩坐在一個洞穴里,清醒而專注地冥想,這一冥想就是9年。但最后,他還是打了個瞌睡。醒來之后,達摩對自己十分生氣,于是扯掉自己的眼皮,厭惡地扔在了地上。誰想,從這被丟掉的眼皮中竟長出一株植物來,達摩的信徒用它泡水喝,既能活躍思維,又能安神鎮心。這就是第一株茶樹,茶水成為
相對中科院上海分院等東部地區的分院,昆明分院規模較小,目前只有5個所,包括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地球化學研究所、國家天文臺云南天文臺。 “但昆明分院的特點非常突出。中科院‘數理化天地生’六大學部中,‘天地生’都有我們的份兒。而云貴高原除得天獨厚的
1月8日是2018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召開的日子。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團隊部分成員黃瓜的馴化過程 清晨,黃三文和顧興芳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參加大會之前合了一張影,成為他們科研友誼的見證。 他們同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同樣研究黃瓜,在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積極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戰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溫家寶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許多老一輩科學家,也有許
近日,煙臺渤海制藥集團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簽訂協議,以40萬元的價格獲得該校陳學森教授主持選育的兩個梨新品種“山農酥”和“新慈香”的許可生產權。 一家制藥企業為何要買下梨品種的生產許可權?看似普通的校企合作背后,是一段以科技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的佳話。 潛心品種改良:育種技術獲重要突破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有性繁殖是花卉繁殖的基本方式之一。有性繁殖是通過傳粉和受精過程,逐步發育成種子,種子在適宜條件下再萌發成新個體的繁殖方式。花卉的有性繁殖,是通過種子繁殖來進行的。 一、 種子繁殖 利用種子繁殖后代有很多好處,由種子繁殖,可以在短期內得到大量的植株,且根系強大,生活力
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共有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獲獎。其中,既包含國之重器一類新成果,也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技術。食品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與人們的健康與營養息息相關。在食品領域,21個相關科研項目也在獲獎之列。 2018年度國家
近日,《科學》雜志以封面報道形式介紹了中美科學家關于番茄風味改良的化學和遺傳學路線圖研究成果,同期刊發了兩國科學家合作的論文。與此同時,《自然》雜志也就此在線發表了亮點報道。 小小番茄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關注度,源于這種果實既是一種非常受消費者歡迎的蔬菜,又是植物生物學家的最愛之一,堪稱植物遺
2011年正值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的前身國際化學會聯盟(IACS)成立100周年,也適逢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00周年。為了紀念化學的成就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2008年,聯合國大會將2011定為“國際化學年”。 化學為我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沒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 九 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于2009年2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云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良藥苦口由此而來。最近,國內研究團隊揭開了這類“苦口良藥”的神秘面紗,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 Genetics(2013)、Science(2014)和Nature Plants(2016)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
日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在其官方網站就2008年國家科技獎勵推薦工作有關問題作了解答。全文如下: 1.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哪些獎項? 答: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個獎種。
陸地棉產量高、適應性強;海島棉產量低,纖維品質較優。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想解析陸地棉和海島棉在產量、適應性和品質方面差異的原因,并試圖培育出綜合二者高產、纖維優良、適應性強的棉花新品種,但是一直沒有成功。 近日,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張天真團隊在《自然—遺傳學》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高質量
人民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魏艷)長粒大米還是圓粒大米由誰來決定?近日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染色體拷貝數變異可調控水稻的粒長和品質,成果被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 這一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超級稻種質創新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
入黨3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中虎今年有了新的身份——黨的十九大代表。 對于當選,他感到“很意外”,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這既是一份至高的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自1993年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何中虎的工作圍繞就中國三大口糧之一的小麥展開。作為
10顆位于宜居帶內 其表面或有液態水美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又發現了219顆新的候選行星,其中10顆位于各自恒星的“宜居帶”內,其表面有可能存在生命必需的液態水 銀河系充滿了像地球一樣的世界。這是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給我們上的一課——作為美國宇航局(NASA)大型太陽系外行星搜尋項目,該望遠鏡又發現了2
⑸棉花基因組研究棉花是重要的天然纖維和油料作物,也是研究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的重要模式植物。南京農業大學張天真等課題組通過將栽培棉與野生棉對比,繪制出了棉花表觀遺傳基因的“甲基化基因圖譜”,對野生棉和栽培棉之間超過1200萬個的差異甲基化胞嘧啶進行分析,鑒定出519個表觀等位基因(epiallele
7月24日,《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執行。作為《食品安全法》法律規定的細化和實施細則,《條例》對于強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意義顯而易見。而在《條例》正式出臺之前,4月23日,國務院法制辦曾就《條例》草案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共收到反饋意見近萬條。
4月9日,深圳檢驗檢疫局植物隔離檢疫中心技術人員正緊張地在儀器前操作,“陰性對照OD405=0.03,陽性對照OD405=2.868,待測樣品的OD405分別為1.86和2.079,結果判定為陽性。深圳羅湖檢驗檢疫局送檢的樣品中檢出建蘭花葉病毒。” 這是該局植物隔離檢疫中心成立后,首次利用
2009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牽頭研發的“華恢1號”和“Bt汕優63”率先獲得我國第一張轉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證書,讓中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邁出了關鍵一步。但今年全國“兩會”期間,100多名學者聯名上書全國人大,“要求立即停止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商業化生產問題”;隨后
9月23日,Cell雜志社舉行的全球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國科學家揭曉麻雀選食不同高粱的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在Cell子刊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 在作物灌漿期到成熟期,大量麻雀遷飛到農田中啄食籽粒,使籽粒破損并發霉,同時傳播各種病蟲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有研究報道
看了8月4日《科學時報》記者的“”一文,覺得文中某些觀點不敢茍同,把我的認識和大家交流一下。科學時報記者在文中似乎認為轉基因的爭論并沒有給公眾帶來認識上的改觀和進步,因此,得出這場爭論是非常無謂的,沒有實質性的意義這樣一個結論。但是在我看來這場爭論并不是一件壞事,在爭論之前,幾乎沒有正
張增艷,這個美麗而開朗的女科學家讓小麥抗病基因的研究占據了她幾乎全部生活時間,就在不久前,張增艷領導的小麥抗病分子育種課題組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抗小麥條銹病新基因。最近中國科協向媒體重點推薦了她的研究成果及論文。 專家簡介 張增艷,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杰出人才,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歲以后,每到這一天,我會最深刻地認識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師。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長越艱難,但是越艱難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強。——摘自鐘揚日記 武漢市武昌一個普通小區,住著鐘揚的父母。同是八十二歲的鐘美鳴、王彩燕夫婦,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廳機關工作。這是一個溫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