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在秘魯首都利馬舉行的利馬氣候大會上,談判一如既往地艱難推進。最終,參會196個國家和地區拿出了一份只有四頁紙的協議。雖然成果“單薄”,中國代表團還是表示了歡迎,認為該協議為明年在巴黎氣候大會上簽署新的全球氣候協議奠定了基礎。 對于國際氣候談判而言,無一例外是政治主張的延續與博弈,但背后卻有著嚴謹持續的科學研究支撐。12月5日凌晨,北京師范大學地標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董文杰飛往秘魯,參加正在舉行的利馬氣候大會高級別會議。 作為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董文杰負責起草談判文件的構成部分。會上,政府代表團成員但凡遇到科學細節上的問題,都會在微信群里找董文杰討論。這就是科學家的作用:永遠在幕后,卻很關鍵。 熱門中的熱門 董文杰說,氣候變化預估首先必須回溯求證,也就是說要讓別人相信,科學就要先推算過去,否則任何預估都缺乏說服力。 在一次聯合國氣候大會中國角邊會上,歐盟氣候變化秘書長問中國代表團,關于氣候變化的......閱讀全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減緩氣候變化 二、適應氣候變化 三、基礎能力建設
呂達仁院士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和外國專家交流 資料圖片 CFP 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各國艱難地通過了《巴黎協定》。中國在其中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氣度。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曾說:排放權就是發展權。中國既要負責任,也要爭取平等合理的發展權。 最有
●目前,我國的氣候變化應對工作尚未取得全民的理解和支持。要通過建立制度和機制,來保障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性,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使氣候變化應對事業全民化, ●公眾參與,已公認成為環境法的基本原則。氣候變化屬于環境問題,并與霧霾等大氣環境問題同根同源,公眾參與應當在《氣候變化應對法》中得
記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先后被確立為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培養人才,服務地方,蘭大在融入西部的發展中即將迎來百年校慶。 作為蘭州大學眾多科研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成為研究界的重點關注對象。氣候變化究竟會對森林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副教授毛建豐告訴《中國科學報》,氣候變化對森林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森林可能在數年間由于不適合氣候變化帶來的病蟲害而被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 2016年10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為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確保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低碳發展目標任務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辦公廳(室):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部署的、引領未來發展、對科學和技術發展有很強帶動作用的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10月8日,剛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在美國耶魯大學召開記者會時批評特朗普政府,直言其懷疑氣候變化學說是“愚蠢”的。 縱觀諾德豪斯的學術生涯,他有多次“怒懟”他人的經歷。40余年前,一次質疑讓已經享譽經濟學界的諾德豪斯首次同氣候變化
機動車尾氣已成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南京市區道路上擁堵的機動車。“低碳”成為2010中國科博會的主題 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
在模擬秋季降水時(上左),一個區域模型總是太“濕”;當模擬每日最高溫度時(右),它又太冷。圖片來源:P. RACHERLA、D. SHINDELL、G. FALUVEGI/NASA GISS 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正侵襲著地球,那么具體區域的情況又如何呢?氣象學家承認,這很難說。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學家符淙斌 南京大學東南樓,70歲的符淙斌院士的新辦公室簡約而素凈。這幢樓是上世紀50年代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滿眼的花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透著江南特有的氣息,冬青、雪松的深綠伴著銀杏樹的深黃,雜著臘梅花初吐的暗香,還有不遠處中國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
由中國科學院綠洲生態與荒漠環境重點實驗室主辦的第三屆干旱區生態水文過程與環境協調發展學術研討會近日在烏魯木齊舉行。劉昌明院士、曾慶存院士和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十余位海外學者參加學術交流。研討會就全球氣候變化對新疆水資源影響以及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過程、受損生態系統重建
極端氣候事件,這種被定義為“一個地點或地區發生‘概率較小’的天氣氣候現象”為何頻頻出現?在過去一個世紀、特別是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陸地或特定區域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率、強度是否發生了顯著的趨勢性變化?原因是什么?中國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7日至8日在京舉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
方修琦 1962年生,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環境演變及其影響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之課題 “暖期氣候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與人類適應研究”。出版有《全球變化》、《中國碳排放的歷史與現狀》、《中國古地理
6月28日至29日,“千年氣候變化數值模擬與機理研究”學術研討論在北京郊區召開。本次會議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地區樹輪近千年氣候變化研究》第四課題“中國千年氣候變化數值模擬與機理研究”組織。會議由課題負責人、LASG副主任周天軍研究員主持。來自課題的研究骨干和研究生20余
CESM模擬氣候的復雜性。 近日,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發布了新的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氣候模式。運用該模式,使得科學家們能夠更加深入細致地研究氣候變化問題。 這種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將成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下一期評估報告所使用的主要的氣候模式之
中國政府19日表示,中國將確保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的目標。 中國國務院19日印發《關于國家應對
背景資料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成立于1988年,是一個附屬于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的現狀,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由于IPCC的工作提高大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推動了氣候公約的談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霧霾已成為中國百姓關注焦點。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體現出黨和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和信心。解決霧霾問題要靠科學施策,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成為治霾的關鍵。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王育航教授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地北冰洋
監測標準 PM2.5的標準,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監測隨著工業化日益發達而出現的、在舊標準中被忽略的對人體有害的細小顆粒物。PM2.5指數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指數。 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外
周生賢: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要著力構建強大堅實的科技支撐體系 道路問題至關重要,事關全局。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選擇什么道路,堅持什么道路,從來都是黨和國家事業成敗得失的決定性因素。“十一五”以來,環保部門圍繞著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
金沙江上游雪山群雪線上升,冰蓋萎縮和消融明顯。 夏季高溫熱浪剛過,東北、西北及四川盆地等地又出現嚴重暴雨洪澇災害,隨后臺風頻繁生成和登陸,而各地霧霾天氣更是不時發出高級別預警。越來越多的城市、城鎮正在遭到來自氣候變化的威脅,而不斷推進的城鎮化也在加劇氣候變化,因為城市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主
上月,美國農業部發布了兩份報告,在綜合諸多關于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文獻基礎上,對美國農業和森林業應該采取的調整戰略進行了分析。 這兩份報告在分析了美聯邦各機構、大學、非政府組織、工業領域、民族以及私營部門的逾1000份研究成果之后稱,氣候變化問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美國農業部下
10月15日,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大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課題驗收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 課題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李文華院士、葛全勝研究員、邵全琴研究員、張仁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董文杰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南京大學陳鏡明
國內十大環境新聞 一、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作十七大報告時,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二、中國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出現“拐點” 中國經濟保持著快速發展勢頭的同時,二氧化硫、化學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截至目前,科技部已在相關科技計劃中落實中央財政經費近70億元,支持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 據悉,科技部在支撐計劃、863計劃和973計劃等主體科技計劃中安排了上百個項目和專題研究,加大了對節能、新能源、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污染控制、氣候變化等領域技術開發、示范與推廣的支持力度
5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研究員學科組與國內同行合作完成的關于末次冰消期東亞海洋、陸地氣候轉暖不同步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了2萬年來,全球氣候從寒冷的冰期向溫暖的間冰期變暖過程中,在東亞地區,海洋變暖超前陸地氣候變暖約3~
最近一項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暖,原本冬季南歸的很多鳥類或將變為“北漂族”。該研究指出,作為瀕危物種代表之一的丹頂鶴,在過去30年內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失去了92%的越冬范圍。可見,氣候變化已顯著影響到我國海岸帶環境和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侯西勇表示,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海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