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研究擴展對IL17介導自身免疫疾病分子機制的認識
11月,國際著名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免疫與疾病組最新研究論文 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through TRAF3-mediated suppression of interleukin 17 receptor signaling。 Th17作為一種近年來被發現的在炎癥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中起主導作用的效應T細胞,其產生的特征性細胞因子白介素17 (IL-17)越來越廣泛地受到關注。研究發現,IL-17在多種自身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的患者的特定病理組織中顯著上調。此外,對于自身免疫疾病動物模型研究表明,IL-17或其受體IL-17R基因剔除小鼠能夠顯著抑制自身免疫疾病的誘導,而將IL-17抗體注射到小鼠體內亦......閱讀全文
健康所研究擴展對IL17介導自身免疫疾病分子機制的認識
11月,國際著名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免疫與疾病組最新研究論文 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through T
遲洪波教授Science子刊發表免疫學新文章
來自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一種多發性硬化癥小鼠模型中證實,p38α–MKP-1信號軸控制了IL-17受體信號以及組織炎癥。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3月3日的《科學信號》(Science Signaling)雜志上。 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院的遲洪波(Hongbo Chi
上海交通大學Cell子刊發布免疫新成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生長因子FGF2與白細胞介素-17(IL-17)協同作用修復了腸上皮損傷。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5日的《免疫》(Immunity)雜志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錢友存(Youcun Qian)研究員及沈南(Nan Shen)教授是這篇文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介導RORγt穩定性的正反饋通路
7月2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李斌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風濕職業病科呂玲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The E3 deubiquitinase USP17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ROR γt in Th17 cells”(《確定E3去泛素化酶U
北師大、復旦聯合發表Nature子刊:破解免疫細胞分化之謎
北京師范大學生科院,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endritic cell MST1 inhibits Th17 differentiation”的文章,揭示了樹突細胞MST1-p38MAPK信號通路對Th17分化的指導作用,為進一步分析CD4+ T細胞的作用機制奠定了基礎。 這一研究成果
健康所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新機制
7月,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TRAF6 dependent Act1 phosphorylation by the IKK-rela
上海交大康自珍博士Nature子刊發表免疫學新成果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在NG2+神經膠質細胞中的Act1選擇性介導了IL-17誘導的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AE)發病。這一研究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1日的《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
Immunity:OX40調控IL17分化機制
T細胞共刺激因子(co-stimulatory factor)對于天然CD4 T細胞的激活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一信號與TCR以及細胞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夠引導CD4 T細胞的分化。CD4 T細胞能夠分化成為多種類型,包括Th1、Th2、Th9、Th17、Tfh等等。這一過程依賴于精細的轉錄調控以及系
上海生科院發現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促進Th17細胞的分化
4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張笑人研究組和時玉舫研究組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The histone H3 lysine-27 demethylase Jmjd3 plays a crit
Th17細胞在中樞炎癥及神經元損傷中的作用
眾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疾病,亦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都與中樞炎癥密切相關。小膠質細胞的激活、免疫細胞的浸潤、炎性因子的產生都表明了腦組織內炎癥反應的發生,其中膠質細胞的功能異常和神經元損傷是中樞炎癥的重要病理改變。輔助性T細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其
研究揭示白介素17信號通路調控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白介素-17信號通路調控新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 據介紹,白介素-17(IL-17)是一個重要的促炎癥細胞因子,由輔助性T細胞(Th17)及先天性免疫細胞
樹突狀細胞關鍵調節因子LKB1功能終明了
腫瘤免疫治療是調動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癥的治療方法,除了常提及的各種T細胞與抗體,機體免疫系統中最強有力的專職抗原呈遞細胞(APC)——樹突狀細胞(DC)的作用也逐步受到重視。但是,DC的具體活化、作用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日前,美國St. Jude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DC中在代謝
新型水溶性青蒿素類衍生物有望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介導的,以免疫性炎癥為突出表現的彌漫性結締組織病。血清中出現以抗核抗體為代表的多種自身抗體和多系統累及是SLE的兩個主要臨床特征,而狼瘡性腎炎則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青蒿素是從中
廈大陳蘭芬教授課題組成果再登《Nature-immunology》封面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類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而導致自身多器官、組織受累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目前大量研究表明機體內促炎癥的TH17細胞和抑制炎癥Treg細胞在類群數量和活化狀態的失衡是造成自身免疫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盡管目前關于Hippo信號通路在對免疫缺陷和自身免疫有一些相關報道,然而對于Hip
Nature:特殊分子伴侶或幫助抗擊機體炎性疾病
當過度激活或脫靶,機體免疫系統中抵御感染的特定細胞就會攻擊機體自身的組織,而誘發炎癥的過程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部分,近日,一項刊登于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紐約大學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減弱該機制的新方法,
Nature重要發現:調控免疫的lncRNA
當過度活化或脫靶時,免疫系統中正常對抗感染的一些細胞會轉而攻擊個體自身的組織。這一過 程會推動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組成部分的炎癥。現在,來自紐約大學Langone醫學中心的一項新研究揭示出了抑制這些機制的一種新方法,有可能會影響未來 的藥物設計。相關論文發布在12月16日的《自然》(Nature)
白細胞介素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 autonomous activation of interleukin-17 receptor signaling sus
清華大學董晨教授Immunity發表miRNA新發現
近日,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董晨教授在《Immunit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The MicroRNA-183-96-182 Cluster Promotes T Helper 17 Cell Pathogenicity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Transcription
上海巴斯德所Th17的天然免疫調節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4月27日,國際免疫學期刊Nature Immun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暉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yrosine phosphatase SHP-2 mediates C-type lectin receptor–induced activation of the k
我國揭示miR34a抑制TH17細胞是腸炎向腸癌轉化重要因素
近日,eLif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鵬程課題組與杜克大學Xiling Shen課題組關于miR-34a對于炎癥誘導的結腸癌發生的保護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題為“miR-34a is a microRNA safeguard for Citrobacter-induced i
我國學者在炎癥信號慢性化持續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82230116、8177374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徐強教授團隊在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介導炎癥慢性化持續機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成果以“白細胞介素-17受體信號的自激活可維持炎癥持續并促進疾病進展(An autonomous activation o
眼膜炎發病機制研究進展
葡萄膜炎是一類危及視力的眼部炎癥疾病,包括視網膜脈絡膜病變,交感性眼炎,眼節結病等等。目前關于葡萄膜炎的發病機制了解還不完善,但已知可能與自身免疫病有一定關系。之前的研究表明:在患有眼膜炎的患者體內以及小鼠眼膜炎模型中的淋巴結內分離得到的PBMC中都檢測到了IL-17表達量的上升。IL-17的升
免疫細胞與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相關性獲揭示
γδ T細胞是一種獨特的T細胞亞群,在各種免疫反應和免疫病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日,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在γδ T細胞代謝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揭示了免疫細胞與自身免疫性肝炎之間的相關性。相關成果發表于《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Cell Mol I
Nature子刊: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分子
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保護機體免受疾病和感染的傷害,但是不知出于何種原因,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會襲擊健康細胞、組織和器官,這個過程就是自體免疫性(autoimmunity),這種特性會導致我們患上自身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癥、I型糖尿病、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目前針對這些疾病尚無治療方法。
新合成分子可治療自身免疫類疾病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6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改變以往的治療策略,用人工合成分子誘導免疫系統產生出特殊的抗體,可封鎖在引發自身免疫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種酶MMP9,并在動物實驗中取得成功。新合成分子在治療克羅恩氏病等免疫系統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潛力,為尋找免疫類疾病療
Cell聚焦中國免疫學之自身免疫篇
Cell推出了新一期《聚焦中國》,重點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免疫學研究的飛速發展。本期《聚焦中國》作為Cell旗下《Immunity》的特殊增刊,展示了華人科學家在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特異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的新成
天然樣T細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發揮關鍵作用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肝激酶Lkb1不僅參與調節γδ T細胞譜系承諾,并且能夠通過AMPK-mTOR依賴的方式調控產生IL-17的Vγ6 γδ T細胞的成熟,抑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生。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細胞和分子免疫學
天然樣T細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發揮關鍵作用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員楊美香與教授尹芝南團隊合作,利用基因工程小鼠,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肝激酶Lkb1不僅參與調節γδ T細胞譜系承諾,并且能夠通過AMPK-mTOR依賴的方式調控產生IL-17的Vγ6 γδ T細胞的成熟,抑制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生。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細胞和分子免疫學
RTKs介導的信號通路調控功能介紹
受體酪氨酸激酶(RTK)途徑受各種正反饋回路的嚴格調節。 因為RTK協調多種細胞功能,例如細胞增殖和分化,所以必須對它們進行調節以防止細胞功能發生嚴重異常,例如癌癥和纖維化。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蛋白質酪氨酸磷酸酶(PTP)是一組具有磷酸酪氨酸特異性磷酸水解酶活性的催化結構域的酶。PTP能夠以正向和負向改
Hippo信號通路和疾病
a. Hippo信號通路和癌癥癌癥是涉及異常細胞生長,可能侵入或蔓延到其他多個身體部位的疾病。雖然第一次發現Hippo通路是因為它可以通過促進細胞凋亡及抑制細胞周期來控制成像椎間盤生長,但是目前在動物模型中的研究已經將該通路的功能擴展到了其他癌癥,如乳頭狀腎癌,結直腸癌,卵巢癌,乳腺癌和胃癌。 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