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東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數據
1999年,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有記者向時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郭華東(現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問:什么是“數字地球”?郭華東用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回答了他:“從我的觀點來講,‘數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十五年過去了,郭華東一直立足于對地觀測和數字地球的前沿,取得了一系列成績,與此同時,他對“數字地球”這一概念也有了越來越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今年年初,我為自己主編的雜志撰寫‘editorial’時,把‘數字地球’進一步解讀為‘地球大數據’。期刊出版至今半年多了,這一認識得到了國內外諸多同行的認可。” 在郭華東看來,自己畢生鉆研的遙感學科早已滲透到農業、林業、地礦、海洋、水利、城市、環境、測繪乃至全球變化等方方面面。“國務院28個部委,至少有13個部委都是對地觀測這一領域的用戶。”這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學科,像郭華東這樣的“遙感人”,在致......閱讀全文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完成南極科考
近期,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完成對南極半島的科學考察,取得預期成效。 針對三極(北極、南極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慮其對全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的研究意義,地球大數據專項設立了時空三極環境項目,從地球大數據視角,首次將三極作為一個整體,開展系統性、
《科學》:基于測量數據的地球碳循環軌跡初步摸清
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究竟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清楚地球的碳循環軌跡。以德國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克里斯蒂安·比爾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了兩份研究報告,首次根據測量數據估算出地球上二氧化碳的自然釋放和吸收量,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的依據,這兩份報告已刊登在新出版的
大數據助力地球系統科學步入數字孿生
地球大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推動著地球系統科學向數據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 paradigm)轉變,并為破譯和解析復雜的地球系統奠定了基礎。如何從海量、多源、異構、泛在的地球大數據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識,實現數據-信息-知識-決策鏈條的貫通,亟需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近日,中國科學院青
大數據助力地球系統科學步入數字孿生
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正經歷著地球大數據爆炸式增長。如何從海量、多源、異構、泛在的地球大數據中汲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識,實現數據-信息-知識-決策鏈條的貫通,亟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近日,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李新、研究員馮敏與專
中科院先導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啟動
今天(2月12日),中國科學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正式啟動。 “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國際化、開放式的國際地球大數據科學中心為目標,致力于推動并實現地球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大科學發現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觀決策支持。 地球大數據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球科學領
中外科學家借助大數據揭示地球大氣氧化過程
中新社武漢10月9日電 (馬芙蓉 陳國雄)記者9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加拿大地調局等機構科研人員,利用深時地學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重建了高精度的地球大氣氧化歷史,據此表明行星內部地質過程可能對地表大氣氧化至關重要,并強調地內與地表耦合的多層圈相互作用是地球大氣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召開啟動工作會議
會議現場 7月1日至5日,由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總中心主辦,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協辦的“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啟動工作會議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召開。來自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網總中心及16個分中心等5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工作會議主要圍繞“2012年是質量與服務年”這一
首屆科學數據大會探討“科研大數據與數據科學”
2月24日,首屆科學數據大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包括中科院院士郭華東、陳潤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在內的400多名專家、青年科研人員參會。 中科院副院長、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CODATA)中國全國委員會主席丁仲禮向會議發來賀信。他在賀信中表示,科研大數據和數據科學的作用越來越
郭華東:大數據時代的“數字地球”
大數據的誕生與發展,為“數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科學推動力。“數字地球”是國際上1998年提出的概念,它通過航天航空對地觀測技術、地理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等與地球科學高度綜合集成,實現模擬地球發展變化、支持政府決策、開展數據共享等重大目標。 在這一領域,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前列。199
距地球最遠航天器“旅行者1號”恢復傳回科學數據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日前宣布,距離地球最遙遠的航天器“旅行者1號”已恢復向地球傳回科學數據。△1977年,“旅行者1號”探測器被發射升空。美聯社當地時間6月14日援引該局消息報道,這是自從去年11月出現技術故障以來,“旅行者1號”首次開始執行科學任務。去年11月,“旅行者1號”停止向地球發送可讀的科學
《科學》:地球引力扭曲月球外表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2日報道,根據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結果,地球在塑造月球表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該研究小組成員說,地球的引力在古代扭曲了月球的形狀。 這導致了月球赤道“向外凸出”,而且可以解釋為何月球的最遠處甚至今天都比其最近處更高。該研究的詳細情況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
地球科學要“上天”了?!
“幾十年前的青藏高原科考,靠的是科學家手腳并用地爬;現在科學家帶無人機過去;未來,人可能都不用去,就能開展科考工作。”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所描述的這番情景聽起來很“科幻”,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或將成為現實。 11月14日,第一屆空間地球科學學術
郭華東院士:把地球做成大數據
1999年,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有記者向時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郭華東(現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提問:什么是“數字地球”?郭華東用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回答了他:“從我的觀點來講,‘數字地球’就是把地球裝進計算機!”
遙感地球所數字地球科學平臺成果通過鑒定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負責完成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成果在北京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院級科技成果鑒定。中科院院士徐冠華任鑒定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孫樞、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任副主任。 該成果面向國際數字地球科學前沿以及國家對空間信息的重大需求,突破了平臺構建、空間數據獲取、多元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科學數據,如何科學管理
《科學數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2018年1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近日由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辦法》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地為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出臺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當前,為
鄭國光:中國積極推動地球觀測數據共享
據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3日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地球觀測,在未來5年中國將積極推動地球觀測數據在非洲及亞太地區共享和應用。? 11月3日,地球觀測組織(GEO)第七次全會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GEO聯合主席、中國氣象
碳衛星成功獲取了首組地球“體檢數據”
中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碳衛星)已成功獲取了首批觀測數據,這是我國從太空獲取的第一組大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吸收高分辨率光譜圖 碳衛星于2016年12月2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經過平臺測試、載荷加熱排污等一系列工作后,有效載荷于1月12日成功開機,13日轉入在軌觀
利用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2015年9月,聯合國在成立70周年之際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該議程的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旨在讓所有國家和利益攸關方攜手合作,阻止地球的退化,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生產和消費,管理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使地球能夠滿足今世后代的需求,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
中科院發布“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15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構建了一種數據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是集成多領域海量數據,服務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與決策支持的科學平臺。該平臺以共享方式為全球用戶提供系統、多元、動態、連續并具有全球唯一標識
科學家的憂思:地球的未來
每到年底年初,幾乎所有國家的媒體都在歌頌自己的國家或者世界在科學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但是,也有很多科學家在科學的贊歌中冷靜地表述他們的擔憂。前不久,在挪威舉行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上,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Abolish Nuclear Weapo
香山科學會議聚焦地球系統變化
今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3天發布氣象干旱預警;7月份,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2.5攝氏度……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啥關系? 日前,香山科學會議第S68次學術討論會聚焦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在此次會議上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特
“化學地球”大科學計劃成果豐碩
15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物化探所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承辦的“化學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研討會在河北省廊坊開幕。會議旨在總結“化學地球”啟動以來取得的工作進展,交流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在資源評價、環境、健康、農業發展中的應用,研討國際地球化學填圖技術指南,討論形成
美國新財年地球科學預算分析
在美國政府建議的2011財年經費預算計劃中,與地球科學相關的政府機構主要有美國能源部、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本文對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報告中上述4個部門涉及地球科學項目的經費預算增減情況進行了分析。 在美國2011財年經費預算中,
《中國科學數據》:從根源喚醒沉睡的數據
??近年來,因“原始數據丟失,工作無法重復”造成的撤稿事件屢見不鮮。 2020年1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rances H. Arnold撤掉了2019年5月發表在《科學》上的一篇論文,原因是缺失了關鍵的原始數據,致使研究成果無法重復。 “只發表論文不公開研究數據,可能會導致科學研究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太陽系鄰居-質量超地球3倍
14日,英國期刊《自然》雜志上發布了一項研究,科學家宣稱在附近一顆恒星的軌道上,發現了一顆“超級地球”。這顆“超級地球”有多大?它的質量超過地球的3倍。那它有多冷?它的氣溫約是零下238度。超級地球一般是質量大于地球的行星,但不像太陽系中海王星和天王星那樣大。 資料圖:2015年7月14日,美
研究人員基于地球物理數據揭示南海構造特征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釋反演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數據解釋》專輯。 殼幔深部結
研究人員基于地球物理數據揭示南海構造特征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釋反演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數據解釋》專輯。殼幔深部結構、構造
研究人員基于地球物理數據揭示南海構造特征
近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深部地球物理團隊系統分析了大量在南海獲取的深反射/折射聯合采集數據和歷史數據,在南海地殼結構、深海盆莫霍面特征及分布、同擴張過程相關構造、裂后巖漿活動、綜合地球物理數據的處理解釋反演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期刊《數據解釋》專輯。 殼幔深部結
我國成功發射廣目地球科學衛星
北京時間2021年11月5日10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廣目地球科學衛星(又稱“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95次飛行。